徐锦
【摘 要】幼儿间冲突及自我处理冲突的过程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一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班级会议、活动表演、角色扮演等游戏过程中形成合作模式来解决幼儿人际冲突。教师帮助幼儿妥善地解决人际冲突能够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幼儿 人际冲突 合作解决模式
幼儿间冲突很常见,在幼儿园或者在其他游乐场所,幼儿们为他们都喜欢的同一本书或玩具争执着,哭喊着不肯相让,有时幼儿会直接动手,然后“失败”的一方就会向老师告状。类似这种冲突情景,教师应通过系统教育,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模式。笔者以为教会幼儿学会以合作方式来处理人际冲突,非常重要。
幼儿间的矛盾、冲突并不可怕,也无关道德判断,对幼儿来说,他们一起互动,寻求自身利益“无可厚非”,没有对错,更没有善恶。他们发生冲突,然后处理冲突,社交技能得以提升。但教师需从旁关注幼儿个体解决人际冲突的行为方式,还有他们形成某种解决问题模式的过程。
一、关注幼儿解决冲突的模式
(一)冲突点和冲突行为
出现了冲突,教师首先应该冷静,不可以成人的眼光看幼儿冲突。要从幼儿的视角定义冲突问题,然后要让幼儿弄清楚他们到底是为什么起冲突。冲突可能引起幼儿攻击行为,幼儿教师需从发起攻击的幼儿和被攻击的幼儿双方的感情和需要出发来分析和界定问题。通常作为争执方的幼儿仅从自己的角度强调冲突问题,如“明明拿走了我的小熊”或“杰杰不给我积木”,另一方可能会说“我喜欢那个小熊”或“我要和彬彬玩积木”。幼儿的自我意识已经萌发,这使得他们一般不会说“我们都想如何”。幼儿教师应明了幼儿的心理发育状态,以此来界定幼儿要求的合理性,并能澄清所冲突问题的实质。首先,幼儿教师应向幼儿分析他们的各自感受。如第一问题,教师:“明明,如果浩浩拿走了你最喜欢的机器人,你怎么想?”或“浩浩,如果你拿走了他最喜欢的机器人,明明会怎样想?”在这里,前一个问题,应该界定为“明明和浩浩都想玩那个小熊,他们都喜欢那个小熊”,第二个问题应该界定为“杰杰、浩浩、彬彬都喜欢玩那个积木”。教师重构了幼儿冲突过程,准确界定幼儿的冲突问题,获得了幼儿认同。
(二)群体范围内讨论和解决冲突问题
界定双方的冲突,让幼儿和幼儿教师都清楚冲突的症结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解决问题。为了让幼儿能够形成合作这种处理人际冲突的模式,教师不应仅将这类冲突个案视为这两个或几个幼儿之间的事情,可以在一个幼儿群体(如班级)中去讨论,引导幼儿们共同参与解决冲突问题,形成群体行为,构建群体心理。教师作为旁观者,不应简单地以好与坏、有用无用等价值判断、道德判断来下定论。
(三)冲突问题的解决方式
面对幼儿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解决冲突问题的方案,教师应当认真对待,以幼儿的眼光来分析所提方案的可行性或合理性。教师可以归纳并引导幼儿来认识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后果。可以以假设的方式进行,“如果明明不管浩浩,抢了小熊,明明会伤心吗?明明又推了浩浩,那安全吗?浩浩会伤心吗?”通过假设各种情景,让幼儿能够主动删除那些可能的或不安全或会引起伤害的办法。有幼儿可能不认同教师的说辞,比如提出来“我也要玩那个玩具,我就是喜欢,我为什么非要给他,不公平!”等等。教师需要注意这种反应。一般的应对方案,对小班的幼儿,可以通过玩偶模拟来展示冲突和各种解决方案执行的过程、后果;大班的幼儿也通过同伴模拟游戏的方式来展示冲突和各种解决方案执行的过程,有时也可以直接告知他们,让幼儿自我判断各种方案的合理性。
(四)解决冲突问题
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将决定解决本次冲突问题的最佳方案,但是幼儿可能并不知道如何成功地执行这一方案。对于幼儿来说,认识到人际冲突的实质已经很不容易,如果还能有效地解决冲突,这就更不容易,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有效地执行既定的冲突解决方案。比如,幼儿的方案可能是“我们轮流玩这个小熊”或“我先玩那个小汽车,等会再玩这个小熊”,他可能这样说,但却可能并不愿执行;强行要求幼儿这样做,不符合幼儿发展心理,对幼儿来说,也挺残酷。从幼儿心理发展来看,幼儿人际冲突的产生与其这一阶段自我意识发展“自我中心化”有关,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实际上强化了幼儿这种自我认知。既然幼儿已经决定“我们轮流玩这个小熊”或“我先玩那個小汽车,等会再玩这个小熊”,教师应该鼓励、帮助其完成执行的细节。这种方案要求幼儿等待,根据幼儿的情况,教师可用抓阄等游戏方式来决定轮流和等待的顺序。顺序决定了过后,教师还要鼓励幼儿确定各自玩(等待)的时间间隔。幼儿也需要公平,公平会鼓励幼儿在下一轮冲突的时候倾向选择这样的处理方式,如果结果是不公平的,幼儿在下一轮冲突时,就会舍弃这种处理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幼儿规制好时间,教师的角色不是代替幼儿做决定,而是鼓励幼儿们自己协商共同做决定。教师还有另外一个角色——裁判和监督者,以保证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公平。
(五)评价解决方案
即使事先确定“好”的方案有时也不都能成功解决幼儿间的冲突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评价解决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这一过程应包括幼儿的反馈(感受)。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选择,幼儿如果反馈欠佳,说明幼儿对方案和其执行不满意,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们一起尝试另外的方案,他们将会从各种方案的选择中不断进步。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重新经历上述过程,最终选定幼儿认可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也将会获得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关于针对幼儿冲突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
(一)幼儿群体会议讨论冲突问题
教师可召集幼儿们共同探讨如何来解决冲突问题,从而让幼儿们都能从探讨中得到解决冲突问题的策略模式。教师首先要给幼儿安全感,让幼儿能公开和自由地讲出他们的方案。教师应保证每名幼儿(哪怕那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小孩)都能参与讨论,并且尊重他们的发言;对幼儿的意见和感受的尊重与保护从短期来看,有利于幼儿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从长远看,有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全发展,在此基础上来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讨论中,幼儿们的任务是(自己)提出并选择他们认为的“好”方案,这是第一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激发幼儿踊跃提出自己的方案并引导其选择执行合理方案。如果幼儿冲突非常激烈,而且确实暂时无法解决,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区域,让冲突先行“冷却”,然后让幼儿互相协商解决问题。但要注意,这一“和平区”不应该让幼儿有不安全感和被抛弃感,教师应在场或让孩子感觉教师在场。这需要教师有相当的耐心去营造和谐、安全的气氛,还需要有相当的技巧。笔者以为这建立在对幼儿的深入了解基础上,建立在对幼儿的浓浓爱心上,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这是讨论能够展开,从而真正解决冲突问题的关键。
(二)利用玩偶和圖片模拟冲突情景
利用玩偶,一是因为玩偶是幼儿的“好朋友”,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减轻敌意,建立一种互相信任的安全气氛;其二是保护那些卷入具体冲突的幼儿,不然他们会因为这些活动被玩伴孤立。可用玩偶来再现幼儿冲突情景,如因为叫绰号、争执、不遵守次序以及有关浇水、谁给小兔子喂食等的争吵。利用玩偶模拟,教师应该重点强调解决冲突问题的具体技巧,可以轮流请求教师帮助。在玩偶模拟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现场幼儿的反应情况,可定格在冲突问题的某个节点上,让他们进入到情景中。幼儿会选择他们认为的“好”方案,这时就可以让幼儿自己用玩偶来演示方案的结果。
在玩偶模拟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图片,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冲突情景,也更容易进入情景。教师也可以单独利用这些图片模拟情景,将幼儿引入冲突情景。
(三)角色游戏体验冲突解决
角色扮演游戏很受幼儿喜欢,其蕴含的价值很容易获得幼儿的认同。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面对冲突情景,能在更深层次上体验冲突感受,幼儿换位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幼儿的移情能力由此发展。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导演,可向幼儿先描述冲突情景并界定冲突角色,让幼儿尝试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冲突,并体验不同的方式、方法导致的不同后果。
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可选择一个与幼儿人际冲突问题相关的主题,向幼儿讲述冲突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幼儿参与完成这个故事,如有必要,也可以向幼儿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资料。“以前,有一个幼儿园里,有一个小灰兔和一个小白兔,还有一个小黑兔。幼儿园里有一架小飞机玩具,小白兔老是抢了这个小飞机,不给小灰兔和小黑兔玩。有一天,当小灰兔刚开始玩小飞机时,小白兔跑过去,抢过小飞机,还把小灰兔和小黑兔吓哭了……”接着让幼儿们一起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人际冲突,想象构思故事接下来的情形,对故事进行完善,可让幼儿自己协商安排角色,演绎冲突。角色扮演在形成幼儿解决人际冲突问题模式方面的功能是多层面的,其不仅可让幼儿直接体验冲突情景中不同立场幼儿的所思所想所为,还能让幼儿体验到冲突双方情绪的变化,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所掌握的冲突解决模式将会更容易得到幼儿的认同,从而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胥兴春.幼儿人际冲突及其应对策略[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6( 3) :6-7.
[2]胥兴春.教师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J].学前教育研究,2006(6):9-10.
[3]王练.中美幼儿交往冲突与教师管理的跨文化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7(2):10-13.
[4]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