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匠心,去匠气

2015-10-24 03:40江红梅
教育界·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匠人培养目标艺术设计

江红梅

一、“新常态”时期的发展

在2014年5月11日,新华社稿件《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描述。报道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李克强6月曾指出:中国今年确定了GDP增长7.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CPI涨幅3.5%左右等主要目标,只要有利于支持比较充分地就业,经济增长比7.5%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显然,在李克强看来,就业的优先级要比GDP的轻微下降更高。

二、我国高校发展新常态

我国从1977年高考到目前,经过几次扩招,录取人数从1977年27万人发展到2012年685万人。摘取录取率统计数据如下:1977年5%;1987年27%;1997年36%;2007年56%;2012年75%。由此可见,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从精英教育发展为普及教育的过程,我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一件小众的事情。

接下来的年间,高校的发展应该不会再有大的容量扩充,而重点转向质量提升,千校一面的状态也会打破,学校间的特色将会越来越明显,高校发展也将走入新常态时期。

高校的功能一般有两个,一是教学,二是科研,应用型本科大学以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完全符合。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各个岗位培养优质人才的重担。

三、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

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最早出现在美术院校。传统的美术院校专业设置初期以欣赏美术类专业为主,國画、油画、版画、雕塑为四大主流专业,而一些不那么“高大上”的专业如陶瓷、装饰画,染织等则统称为“工艺美术”专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工艺美术”这个专业里慢慢生出了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等紧俏的热门专业。有一个阶段把“国油版雕”称为欣赏美术类专业,而把各种设计专业称为实用美术类专业,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有造型学院和设计学院,他们的培养目标是不一样的,而设计学院的专业细分越来越完善,人数也迅速反超造型类专业。

由于社会对设计工作者的需求非常大,很多综合院校也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加上一些招生规则等原因,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设计类专业。不难看出,设计类专业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并且因为需求大而得到了扩充。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929所大学设有设计专业,到2014年,已经有230万学生在高校完成设计专业的学习。如何正确定位,制定准确的培养目标,是一件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全国八大美院之一,设计专业建设领先的广州美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5%创新精英,55%专业设计师,45%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设计公民。这个目标似乎略显保守,但是却十分踏实可信不忽悠。而事实上,这45%接受过良好设计教育的公民可能没有从事专业的设计工作,但是在他的工作中,一定会用上所学到的设计知识和技能,他的艺术修养会在其他领域中以各种形式在改善社会的面貌。

对于一个师资和生源质量都比八大美院逊色的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怎样制定,是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研究的事情。面对这些艺术修养与基本技能与平常学生几乎看不出差别的生源,如何在几年间把它们培养成设计从业者,能顺利加入到这个行业中去,并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这让我想起传统制造业里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匠。

四、从“匠”说起

中国语言里的“匠”是一个褒贬各半的词,既表示有手艺的人,如匠人、木匠;也可以形容事物灵巧,巧妙,如能工巧匠、独具匠心;但是也形容具有某一方面熟练技能,但平庸板滞,缺乏独到之处,如匠气。

一个社会中,匠的水平往往代表制造业的品质,欧洲的许多奢侈品品牌都完好地保留了工匠制作的传统,比如瑞士手表、意大利皮具。在资源缺乏的日本,被称为“匠人”是对从业者很高的肯定。简单的材料通过工匠的精心制作,使附加价值大大提高,“豆腐能盘成肉价钱”是日本匠人最大的骄傲。在我国,名匠辈出的时代是明朝,出现了江千里螺钿、时大彬紫砂、黄应光版刻、张鸣岐手炉等各个领域里的顶尖人物。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在设计行业中也存在好高骛远,追求标新立异,而缺乏对细节的推敲和对成本的合理控制。在这些年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怪异、奢华,功能却不合理、细节粗糙、浪费资源、缺乏内涵的作品。匠人的专注与精益求精的精神荡然无存,学了半桶水的人自称大师、某某家,“工匠”成为一个略带有轻蔑的称呼。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在大家不推崇匠人的社会中却充斥着匠气十足的东西,这些制作只有表面华丽的堆砌却没有内在的灵动。

五、新常态下我们需要培养工匠精神

新常态下我们调整发展的步伐,可能走得不及以前快,但是需要走得更稳。我们的高校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过渡。面对75%以上的升学率,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转变,现在的高校毕业生不一定都是社会栋梁,高校应该更脚踏实地给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近年多有企业抱怨毕业生素质下降,对待工作不认真,甚至指责他们中的一部分缺乏职业道德。我想,他们可能只是缺乏一种匠心,不管从事什么专业,笔者认为培养工匠精神是首要的。正如日本企业一致认为,职业能力只可能在工作中逐步形成,学校不可能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学校所能培养的只是那些“可培训的能力”。

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它包含4个内容:

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怀有匠心的勞动者,一定会乐在其中并表现出色。

六、如何培养匠心

一个人做事的习惯宜从小培养,在高校阶段培养匠心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定位上转变观念,切忌好高骛远,把心态放端正,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后,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围绕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来制定。

1.向应用app学习,课程设置上理论课要融入实践课中。由于艺术设计本来就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实践这一点我们其实应该不难做到。但是以往可能有一个观念,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要把理论课和实践课割裂。这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合理地安排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这方面我们需要向app开发者学习,如今品种繁多的app软件在开发的时候都把功能学习融入使用中,用户基本不需要说明书都可以熟练地进入应用,当他使用到一定程度遇到更高级的问题时,已经不是初级玩家,他自会寻找到高级攻略。

2.教学中强调过程与态度。传统的美术教学讲求结果,作品是检验水平的唯一标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这种做法绝对受鄙视,因此纪律散漫成为艺术生的标志之一。这股风气蔓延到设计专业就有一点让人头疼,本质上设计专业属于服务业,设计师受甲方委托,并不是独立创作的艺术家。如果说早期的美术生可以凭着异于常人的天分与良好的艺术素养(加上艺术生的稀缺)在社会竞争中可以毫无压力胜出的话,如今升学率奇高的艺术生根本没有散漫的资本。严肃认真的学习过程和细心严谨的态度才是他们成为专业人才的保证。

3.完善考核与评价系统。一般艺术类专业不以期末考试评定成绩而以综合作业作为考核,这里面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艺术生没有时间观念以及一些别的坏的习惯。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有匠人那种细水长流的精神与做事风格,因此在制定考核和评价系统的时候应该考虑设定这样一个原则:数量不少、强度不大、循序渐进、形成习惯。

4.弱化“创意”教育。这个观点可能会被反驳:没有创意设计专业还有什么核心价值呢?笔者有一个可能不太成熟的观点:创意其实就是用一个巧妙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跟一个人的天分、修养、阅历密切相关的事情,靠教育提高创意的效果远远不及靠积累。这些年我们有很多人铆足了劲,创意出很多奇奇怪怪的作品,看似惊世骇俗,其实恰恰是另一种媚俗的匠气。笔者认为创意除与众不同之外,还有一种形式为庖丁解牛式的熟能生巧。我们在很多知名品牌中都能见到一种温和的不吓人的却让人叹为观止的力量,正是所谓的匠心独运,而这一种创意是可以慢慢养成的。

总结,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应该摆脱传统本科的人才培养惯性,突出特色,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定位准确地怀有一颗匠人之心步入社会,一定可以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并且有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日本企业职业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7-8-14.

[2]张玉琴.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J].大舞台,2015(04).

[3]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01).

猜你喜欢
匠人培养目标艺术设计
《星.云.海》
《花月夜》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神级”匠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