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内丹溯源及修炼法门中的黄庭说与炁海神龟说*

2015-10-24 07:40中国台湾萧登福
关键词:法门内丹内景

(中国台湾)萧登福

(台中科技大学 应用中文系,台湾 台中 404)

一 内丹修炼法门溯源

内丹修炼法门溯源行气道引及养神、养形之说,在周世的道家已开始,《老子》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五十九章说:“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六章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些字句都容易让人想起静坐调息及道引行气。

老子的学生为文子说真人是:“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是以其寝不梦,觉而无忧。”①《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璧字号》《通玄真经》卷一默希子注本,新文丰刊本第二十九册二三七页上。《文子》的“嘘吸阴阳,吐故纳新”是和调息行气有关,而其“真人无梦”,又见于《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上述所言都明白显示和吐故纳新的行气道引有关,而其修行方式,除治病的熊经鸟伸外,则常以坐姿出现,如《庄子·齐物论》说南郭子綦隐几而坐,进入“荅焉似丧其耦”的境界,《庄子·人间世》虚而待物的心斋;《庄子·大宗师》离形去智的坐忘都和“坐”字有关。

周世的修行法门,分为养形及养神二者。《文子·下德篇》说:“老子曰: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供嗜欲,养生之末也。”上引说明了养神在养形之上。养神,是精神方面的涵养;养形,是形体方面的维护。《庄子·刻意篇》说: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惔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篇》将修真之境界分为两种,其一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养形之人;其一为“恬惔寂寞,虚无无为”“德全而神不亏”的养神之人;庄子也认为养神者的境界,远在养形者之上。养神、养形,都是道教养生的两大法门,也是重要的修仙法门;早期重在养神,后来则渐以养形为重。唐宋内丹的修性和修命说,即是由养神(修性)和养形(修命)而来。

周世的道引行气,包涵静坐调息,着重真人之息以踵,绵绵若存的深呼吸法,并以存思观想来使魂魄守一。这样的修行方式和唐宋的内丹修炼已很相近。两者皆有观想,皆引气以行身。内丹和周秦行气存思法门的较大差别,在于内丹说重视坎离二气在三丹田中之修炼及火候之运用。

周世的修炼法门,到了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时,已开始出现铅汞、坎离二气说,以坎来代表肾、铅、月、水、虎、西、金、肺、魄;以离代表心、汞、日、火、龙、东、木、肝、魂、丹砂;并已注意到火候消长之应用。魏伯阳书中将内、外丹修行法门杂叙在一起①刘国梁《新译周易参同契》〈道读〉P20即以为:“内容兼及内丹和外丹。其中第二十章、二十一章、六十六章等,明显讲内丹。第三十七、三十八章、八十一章等显然讲外丹。”台北,三民书局,1999年11月。,虽然已经实际上触及内丹的坎离交媾②《周易参同契》第七十三《物无阴阳章》、七十四章《坎男为月章》。,青龙、白虎、姹女、坎男等名词之运用③《周易参同契》第七十二《河上奼女章》、八十二章《阴阳得配章》。,但文中尚无内、外丹之名称出现。

“内丹”一词,大抵出现在南北朝,梁武帝曾赐金帛予邓郁之,许其在南岳建宫修内外丹。

宋陈田夫撰《南岳总胜集·卷中·九仙宫》云:

“九仙宫,在庙东十二里,梁天监中建。昔王处舆自中宫炼行,既周冲寂。后迁于此。朝斗思微,一曰天真迎之。又有邓郁之,南阳新野人也。幼梦一鸟吐印与之,自是人间有疾以印治救。求为符章,病者自愈。后与徐灵期结方外友,周游名山,寻访上士,遇至人传金鼎火龙之术。于宋元徽二年,徐既上升,郁之隐洞门久之,乃徘徊湖外,洞天福地无不遍历,所患丹材无力可置,因有司奏少微星在南楚,武帝敕监军采访,诏之便殿问所修。曰:‘贫道修炼金液而阙丹材。’帝赐金帛。许于南岳洞真福地,选其幽胜,置上中下三宫,以修内外丹。一夕神人谓之曰:‘大洞之邻,乃招福之乡,延生之里,善记勿忘。后君丹成,复迁紫盖之东。’以梁天监末十二月三十日,有八真人,乘羽盖云峰降于室中。即前得道者八真人也。于是就自然石坛升天。重和元年,徽宗皇帝赐号超真集妙真人。唐咸通九年,衡州刺史张觌具奏置观额。十年十月,敕下宜依所奏。又开元中,明皇诏赐宸篆云‘紫盖峰石坛九仙宫。’”④《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一卷1075页中下。

陈田夫叙述九仙宫的历史,文中谈到邓郁之在宋梁之际于南岳九仙宫炼丹药,梁武帝曾赐金帛,“选其幽胜,置上中下三宫,以修内外丹”,这段记载出自于南宋高宗朝的陈田夫,并非当时人之记载,或许有人会怀疑梁武帝时是否有内外丹之名称存在。但内外丹之称,以文献看,确实在南北朝时已存在。北齐慧思(515年-577年)《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

“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常得经行修诸禅,愿得深山寂静处,足神丹药修此愿,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⑤《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六卷791页下。

上引慧思之文受道教丹道长生说影响甚深,文中所说“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足神丹药修此愿”,这些是炼制外丹,而炼足神丹药之后,是要“常得经行修诸禅”、“借外丹力修内丹”。明白说明内丹、外丹同时存在,是不同的修行法门。内丹比外丹重要,要在深山寂静处,其法应是以“自安”为主的自我内在修炼方式,和外丹的借用芝草丹药有别,而和禅修相近。文中慧思将内丹和“经行修诸禅”相混叙述,可见慧思之禅必有得力于道教之内丹学修炼法门者。佛教和尚兼行道教修炼法者,较早还有梁武帝时北魏的昙鸾(476-542年①一说圆寂于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542年)。另有人据近人罗振玉所藏拓本北齐天保五年二月“敬造太子像铭”中愿主题名“比丘僧昙鸾”,认为昙鸾似应在北齐天保五年(554年)以后圆寂。)至茅山向陶弘景学长生法。

慧思,俗姓李,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习禅篇二·慧思》有传。慧思是隋代天台宗创立者智 的老师,也是天台宗的先行者。其禅学思想,主要以结合北地小乘以定为主,重实践的禅法,及南方重慧重义理的禅风思想,创立定慧双开的禅修法门。慧思的禅观已和小乘禅观有所不同,加入许多中国哲学思维,甚至从上引看来,是受到道教思想影响。慧思对内外丹的叙述,也是今日研究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文献。慧思在禅学上的作法,很类似道生和尚引老庄道体论以论佛性,由于和原始佛教有极大差异,所以都遭到传统派(慧思所说恶比丘、诸恶论师)的极大排挤。但如以重视本源,回归原始佛教的修法来看,慧思之说并不符合释迦所传禅法。再者慧思在文章中,一再夸大大乘法门的殊胜,过于鄙视原始佛教及其修行法门,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除慧思之说,证明南北朝确有内外丹之称及不同修炼法门外,南北朝时道教经典对内丹的修炼也已有详述。《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太清境十二经中之第十一部经《黄庭经》,经文短小,不到八百字,讲述内丹修炼法,引录于下:

“人物异形,受生惟一气,魂得之于天,体魄得之于地。无形无象,自空中来,但假父母,以无为有,三百日胎完,胎完既足则生,是因无为有。故神以气为母,气以形为舍,炼气成神,炼形成气。阳神未聚,三花不入泥丸;真气未朝,五彩不生丹阙。故天地大也,未免轻清重浊之象;日月明也,难迯圆明缺暗之形。积阳生神,上以丽乎天者,星与辰;积阴生形,下以壮乎地者,土与石。水中气升,升而为雾、为云;气中水降,降而为雨、为露。万象群生,不能无形,集灵以生,资道以成。故三清以下有三太,三太之内有二仪,二仪既判而列五帝,五帝既立而同一区。此天地之内、上下之气,惟人以精为母,以气为主,五脏各有精,精中生气;五脏各有气,气中生神;神能生寿,长生保命。炼精为丹,养气为神。真仙上圣,修真养气,自然而然,内真外应,有作必成,自凡入圣。男子之生,先生右肾,以外精而内血,阴之裹也。女子之生,先生左肾,以外血而内精,阳之裹也。肾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肠,小肠生大肠,大肠生胆,胆生胃,胃生内肾,内肾生膀胱,膀胱生三元,三元生三焦,三焦生八脉,八脉生十二经,十二经生十五络,十五络生一百八十继络,一百八十继络生一百八十缠络,一百八十缠络生三万六千孙络,三万六千孙络生三百六十五骨,三百六十五骨生八万四千毛窍。胎完既足,灵光入体,与母分离而为人也。以内外言之,经络之内而为内,肌肤之外而为外。养命养其五脏,五脏为根,根固叶自茂矣。养形养其五气,五气为源,源深流自长矣。真气大运,随天元气;真气小运,随日元气。五脏之中,肾为精海,心为气馆;真精在肾,余精自还下丹田;真气在心,余气自朝中元,悉归黄庭正景。”②张继禹《中华道藏》第五册四0四页下至四0五页中。

文中说:“五脏之中,肾为精海,心为气馆;真精在肾,余精自还下丹田;真气在心,余气自朝中元,悉归黄庭正景”,所说和南宋以两肾间为气海,真精在肾,炼精在下丹田;真气在心,炼气在中丹田之说相近,只是文中仍以黄庭为依归。而文中说:“神以气为母,气以形为舍,炼气成神,炼形成气。”所说的是炼形成气,炼气成神。而“阳神未聚,三花不入泥丸;真气未朝,五彩不生丹阙”,即是宋元内丹说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

由上引所见,不论内丹所用名相或修炼之次第,和唐宋后内丹说并无不同。

关于《太上三十六部尊经》的撰作年代,今以《无上内秘真藏经》卷四已全引三十六部经名看来,当撰成于南北朝。《无上内秘真藏经》简称《真藏经》,盛唐朱法满(?-720)《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部秩钞》已引《真藏经》。详细论述,请见笔者所著《正统道藏提要》0008条《太上三十六部尊经》提要③萧登福著《正统道藏总目提要》,台湾文津出版社2011年11月出版,P17-18。,及0004条《无上内秘真藏经》提要。

南北朝时内外丹之名及其修行法门已正式出现。其后至隋苏元朗有《旨道篇》等内丹说。清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卷四人物志·苏元朗传》说苏元朗“乃著《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又以《古文龙虎经》、《周易参同契》、《金碧潜通秘诀》三书,文繁义隐,乃纂为《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归神丹于心炼。”④胡道静主编《藏外道书》第十九册144页上,四川巴蜀书社1994年12月出版。陈国符也以为“盖自此(苏元朗)始有内丹之称,而葛洪之金丹,乃称外丹。”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附录六说周易参同契与内丹外丹》,483页,又,该书《附录五中国外丹黄白术考论略考》389页说:“至隋代行气道引,称为内丹,此盖始于隋代之苏元朗。”;1965年3月台北祥生出版社出版。陈国符认为内丹自苏元朗始,但如以笔者所举北齐慧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及梁武帝时邓郁之在南岳之修炼内外丹看来,内丹之名及其修炼法门,应在苏元朗前已存在。《罗浮山志会编·卷四人物志·苏元朗传》载苏元朗《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之言云:

精华在乎日月,进退运乎水火,是故性命双修,内外一道。龙虎宝鼎,即身心也。身为炉鼎,心为神室,津为华池。五金之中,惟用天铅,阴中有阳,是为婴儿,即身中坎也。八石之中,惟用砂汞,阳中有阴,是为姹女,即身中离也。铅结金体,乃能生汞之白。汞受金炁,然后审砂之方。中央戊己,是为黄婆,即心中意也。火之居木,水之处金,皆本心神。脾土犹黄芽也。修治内外,两弦均平,惟存乎真土之动静而已。真土者,药物之主。斗柄者,火候之枢。白虎者,铅中之精华。青龙者,砂中之元气。鹊桥河车,百刻上运;华池神水,四时逆流。有为之时,无为为本,自形中之神,入神中之性,此谓归根复命,犹金归性初而称还丹也。①胡道静主编《藏外道书》第十九册144页上下,四川巴蜀书社,1994年12月出版。

隋代苏元朗论内丹的内容,谈论性命双修,谈身为炉鼎,心为神室,以及身中之铅汞,姹女婴儿等说,坎离水火之称,鹊桥华池,河车上运等等,皆以身心来论,和宋代内丹修炼几无不同。

入唐后,王室转而重视外丹之金丹修炼,其后因外丹失败,中毒死亡者多,至唐末五代转而重视内丹。但有唐一代,谈论内丹之作品渐多。如罗公远、叶静能注《真龙虎九仙经》、张果述《太上九要心印妙经》、王损之《玄珠心镜注》、衡岳真子撰《玄珠心镜注》、崔希范《天元入药镜》、施肩吾撰、李竦编《西山群仙会真记》五卷、唐施肩吾传《钟吕传道集》三卷等,皆和内丹修炼有关。至宋张伯端撰《悟真篇》而大盛。其后更分南宗(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南、白玉蟾等五人为南宗五祖)、北宗(王重阳所传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北宗七真)、中派(元李道纯)、东派(明陆潜虚)、西派(清李涵虚)等。以上是内丹修炼的形成及衍变。

唐宋内炼修炼,主要在炼化精、气、神,使三者合一,与道相契。通常在修炼法门上,常将“气”、“神”二者,合为一体,称为元神,以汞、离、火、心、木等名相来代表它。将“精”称为元精,以铅、坎、水、肾、金等名相来代表它。

宋代的内丹修炼,以心所代表之元神,往下与肾所代表之元精相合,使心火在下而肾水在上,形成离(心火)下、坎(肾水)上的水火既济形式,用以炼精化气;进而取坎填离,形成纯阳的卦象。内丹的修炼部位,早期以黄庭为主,其后转以气海为主。

二 汉魏六朝以黄庭为中心的修炼法门

(一)汉代两部《黄庭经》及其修炼法门

汉魏之际,道教出现了两部以“黄庭”为名的重要经典,两部《黄庭经》以存思身内诸神为主,上启东晋上清派存思身神法门,下开唐宋内丹脏腑三田道引精气之修炼。依次为:《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太上黄庭外景玉经》②二书今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人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一0七页至一一六页。,简称内外景经,一般所说《黄庭经》一词,即包涵了内外景二部。另有晚出的《黄庭中景玉经》,不在此列③道藏中以“黄庭”为称的道经,尚有《黄庭遁甲缘身经》、《黄庭玉轴经》等;又,《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日字号》所收《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太清境下〉所录有《太清黄庭经》,此经文字短小,经末有符,内容与《黄庭外景玉经》、《黄庭内景玉经》等皆不同。。

学者如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黄庭经四首》、清杨任芳《黄庭经阐述》、邺郡妆斋主人《黄庭经要注》、近人陈撄宁《黄庭经讲义》④收入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第二编P249-266页,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3月2版。、王明《黄庭经考》⑤王明《黄庭经考》文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又收入《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P324-37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李养正《魏华存与黄庭经》⑥李养正《魏华存与黄庭经》一文,文刊《中国道教》,1988年第1期,中国道教协会出版。等等,皆以为《黄庭外景玉经》撰成于《黄庭内景玉经》之前。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是依托太上老君而作,所谓:“太上闲居作七言,解脱身形及诸神。”此经的太上,是老子,以太上老君为说经主。而《太上黄庭内景玉经》说:“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君蕊珠作七言。”是以玉晨大道君为说经主。

《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也称为《老君黄庭经》或《老子黄庭经》。刘向《列仙卷·卷下·朱璜》:“朱璜者,广陵人也,少病毒瘕,就睢山上道士阮丘,丘怜之……与《老君黄庭经》令日读三过,通之,能思其意。”《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志下·道家》著录《老子黄庭经》一卷,即是此书。此书并被三张视为重要教典,《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戒令》说:“《妙真》自吾所作,《黄庭》三灵七言,皆训谕本经,为《道德》之光华。”撰作年代约在汉代,经分上、中、下三章,以七言韵语写成,叙述修炼三丹田及身神之法。其法以呼吸吐纳、固精食炁、行符咽津、存思身中诸神为修炼法门。以黄庭、关元、丹田为修炼场所。卷下并叙述精气入喉咙,经华盖、丹田,使五脏通利,存思神只现形,长生得仙等情形。

《太上黄庭内景玉经》,此书托名玉晨大道君所作,全经为七言韵语,分三十六章,每章以首句二字为题,叙述人身中三部八景二十四神、脏腑、三丹田等内神名讳形貌,及修炼身神之法。王褒、景林真人传予魏华存,为东晋上清派重要道典,撰作年代约在东汉末。详见笔者《正统道藏总目提要》第0331《太上黄庭内景玉经》提要。

《黄庭内景玉经》一开始即阐述内神修炼之法,所谓“琴心三叠舞胎仙,九气映明出霄间”,说明专注于三丹田的修炼方式。而各章节,除说明内神名讳形貌,也兼述修炼法门。《黄庭内景经》经中所言的身神,有脑部九真、三部八景廿四真,以及发、脑、眼、鼻、耳、舌、齿等身神名讳,以存思、咽津、引气、吐纳等法来行修炼,来达到使三虫亡,五形完坚的长生目的。

《黄庭内景经》是魏华存所传授与上清派的道典,《登真隐诀》卷下所载诵《黄庭经》等五事,是魏华存所传诀法。而《登真隐诀·卷下·诵黄庭经法》,可以说是在诠释《黄庭内景玉经·沐浴章第三十六》,将诵读细节详加叙述,借此可以清楚了解上清派诵读《黄庭经》,是一种有仪式有实修的修炼法门。

关于《黄庭内景玉经》的撰造时代,据《太平广记·卷五十八·魏夫人》载魏华存之师王褒降临斋室,授魏华存上清三十一卷经;另外景林真人又授以《黄庭内景经》,并说魏夫人“又述《黄庭内景注》”。《太平广记》的魏夫人传,出自晋范邈《南岳夫人内传》,据此可知此书是魏华存所得之经,并曾为之作注,此书撰作年代应在东汉。

虽然《黄庭内景玉经》和《黄庭外景玉经》的作者有不同,外景在内景之先,但二书都是在阐释身中三丹田、五脏、黄庭等重要部位及存思身中内神之修炼法门,《内景》更似为诠释《外景》而作。如《黄庭外景玉经》上:“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黄庭内景玉经·上有章第二》云:“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元炁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回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门。”《黄庭外景玉经》下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为专年。”而《黄庭内景玉经·仙人章第二十八》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黄童妙音难可闻,玉书绛简赤丹文。字曰真人巾金巾,负甲持符开七门,火兵符图备灵关,前昂后卑高下陈。执剑百丈舞锦蟠,十绝盘空扇纷纭,火铃冠霄坠落烟,安在黄阙两眉间,此非枝叶实是根。”又,《外景》下云:“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炁,故能不死天相既。”而《内景·百谷章第三十》云:“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那从反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从上引二经来做比较,可以看出《内景》似乎在诠释《外景》,二经这种例子不少,二经的先后也可以依此来论定。

又,内外景《黄庭经》都是在叙述存思固神之法,外景在先,内景系仿袭外景而作,但《黄庭内景玉经》则更有系统,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各有八景,合为二十四真,把人体各部位,与神祇相配合,用以存思。由于《黄庭内景玉经》所述较完善,所以后来道流反而较重视此经,使此经凌驾在《黄庭外景玉经》之上。

以上有关两部《黄庭经》的撰作年代及修道之方的论述,详见笔者《正统道藏总目提要》第0331《太上黄庭内景玉经》提要、第0332条《太上黄庭外景玉经》提要。

(二)两部《黄庭经》所说的黄庭所在

两部《黄庭经》以黄庭为主要修真处。“黄庭”其处所在,是在心脏之下,下丹田之上,前为脐,后为肾的地方。《太上黄庭外景玉经》说:

“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呼吸庐间入丹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七页上中)

而《黄庭内景经·上有章第二》说:

“上有魂灵下关元,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元炁所合列宿分,紫烟上下三素云。灌溉五华植灵根,七液洞流冲庐间,回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门。”(《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一页中)

上引两经所言的都是黄庭所在的相关位置。其中有数个重要的名相须要阐释,依次为:黄庭、关元、幽阙、命门、魂灵、少阳、太阴、密户、生门。

对于关元,《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第二十一》说:“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痺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写阳补阴经也。”①《正统道藏·太玄部·业字号》;《中华道藏》第二十册四七0页中。所说关元即是脐下三寸的下丹田。西晋皇甫谧《钅咸灸甲乙经》卷之三云:“关元,小肠募也。一名次门,在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张灿玾等注云:“关元,《医经理解·穴名解》:‘关元,在脐下三寸,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人生之关要,真元之所存也。’”②张灿玾主编《钅咸灸甲乙经校注》上册五八四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3月。以上都是以下丹田为关元。

命门,在典籍所见约有三说:1)指两肾中间之后椎骨十四节处为命门;2)指下丹田为命门;3)以脐为命门。

1)西晋皇甫谧《钅咸灸甲乙经》卷之三云:“命门,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伏而取之,刺入五分,灸三壮。”张灿玾等注云:“命门:《经穴解·督经》:‘此穴与脐对,正在内两肾之中间,而足太阳两肾命穴之内,乃人至命之地,故曰命门。’”③张灿玾主编《钅咸灸甲乙经校注》上册四九四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3月。所谓命门,是指肾后第十四椎节下的穴位。

2)上清经以为命门即是下丹田,下丹田称命门丹田宫,守宫之神为黄庭元王及保镇弼卿。《洞真太上素灵洞元大有妙经·太上大洞守一内经法》说:

“脐下三寸,号命门丹田宫,下元婴儿居其中,宫正四方,面各一寸,白炁衡天,白炁中有日象,圆五寸,外映照五万里。兆形变,倏欻忘其形,恍惚在意存之。命门,下一黄庭元王处此宫中。下元婴儿,讳始明精,字元阳昌,一名婴儿胎,一名伯史原;位为黄庭元王。其右有保镇弼卿一人,是阴茎精炁白珠津液之守神,乃结精回烟,升化而生,忽然成人,位为弼卿也;入在丹田宫。弼卿讳归上明,字谷下玄,一名奉申伯,一名承光生。此二人,共治丹田下元宫中,并裸身无衣,貌如婴孩始生之形。”④《正统道藏·正乙部·右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五十六册二○二页上

《上清众经诸真圣秘》卷七《握中诀》云:

“下丹田,号命门黄庭宫,对脐却入三寸许,方一寸。左有婴儿,号黄庭元王,名始明精,字元阳昌。右有弼卿,名归上明,字谷下玄。”(《正统道藏·洞玄部·谱箓类·有字号》十一册六二六页)

《大洞玉经》卷上《三元紫精君道经第六》注:

“(命门),在脐下三寸,其形方圆一寸;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下丹田也。”(《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日字号》新文丰二册八页下)

以上是以下丹田为命门。

3)以脐为命门。务成子《太上黄庭外景经注》“后有幽阙前命门”注云:“肾为幽阙目相连。脐为命门三寸,日出月入阴阳并,呼吸元气养灵根也。”(《正统道藏·太玄部·云笈七签·卷十二》;《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四九页下)

以上是关于关元、命门等名词之解释,而唐梁丘子注以为脐下三寸处为关元,而以幽阙为两肾,并说命门在脐下①梁丘子《黄庭外景玉经注》云:“关元,在脐下三寸,元阳之门在其前,悬精如镜,明照一身,不休是道。”又云:“幽阙者,两肾也,如覆杯,却着脊,去脐三寸,上小下大。又有日月命门者,及脐下也。”(《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卷之五十五》;《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三十九页中)。务成子注以脐为命门,也称生门,肾为幽阙,也称密户②务成子《太上黄庭内景经注·有章》“后有密户前生门”注云:“密户,肾也。肾为藏精宫,当密守之,使不躁泄。生门,命门也。”(《正统道藏·太玄部·云笈七签·卷十一》)。梁丘子、务成子并以为命门脐之左右为日出月入阴阳并照之所。

综合上述名相之解说,除命门外,其余诸说较固定。今再来细看两部《黄庭经》所说之黄庭所在,《太上黄庭外景玉经》说:“上有黄庭下关元(下丹田),后有幽阙(肾)前命门。”《黄庭内景经·上有章第二》说:“上有魂灵(心)下关元(下丹田),左为少阳右太阴,后有密户(肾)前生门,出日入月呼吸存。”即是说黄庭在心脏之下,下丹田之上,后为肾,前为命门。命门既然在前,命门三说中,以脐为命门似较妥。

除上述解说外,近人陈撄宁的说法,和传统注解,略有不同。陈撄宁《黄庭经讲义》说:“魂灵,即心神。”“幽阙即生门,生门即脐,针灸家名为神阙,又名气舍。命门即密户,在背脊骨第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骨之部。”③陈撄宁《道教与养生》,P251-252,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3月。陈撄宁将幽阙说成脐,把密户说成命门,幽阙在命门之前,和传统注语中以幽阙为肾,以脐为命门,有所不同,亦和《太上黄庭外景玉经》说“后有幽阙前命门”之命门在幽阙前不在其后有别。而陈说以背脊骨第十四椎下为命门,是采西晋皇甫晋《钅咸灸甲乙经》之说。

虽然传统注语和陈撄宁说互有不同,但对于黄庭的位置,则大抵相近,也就是黄庭在心脏之下,下丹田之上,前为脐,后为肾或背脊骨第十四椎下之命门穴位。那么黄庭究竟在何处呢?以文献看来,影响较大的约有四说,分别为1)三丹田皆为黄庭;2)脾为黄庭;3)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4)脾至下丹田为黄庭。

1)三丹田为黄庭

唐梁丘子《黄庭内景玉经注》:

“黄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也。内者,心也;景者,色象也。外喻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色,内喻即筋、骨、脏腑之象。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卷之五十五》;《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十二页上)

唐梁丘子《黄庭外景玉经注》云:

“黄庭者,在头中,明堂、洞房、丹田此三处是也。两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丹田,此三处为上元,一也。黄庭者,两半于洞房中共生赤子,则为真人也,常思之,慎无失,赤子化为真人,在明堂中,字子丹,故知一者在明堂一处也。行气道引,闭目内视,安心定志,混沌无涯,致精上流泥丸,运真人子丹也。明堂中有君臣,后洞房中有父母,丹田中有夫妇。”(《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卷之五十五》;《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三十九页中)

上引是梁丘子对内外景《黄庭经》的注解,注内景时,以为黄是中央色,庭是中央之地。黄庭其是中央之地。梁丘子并将人身中的三丹田(脑中、心中、脾中),三处守宫之神(真一)都可以称做黄庭。注外景时,以为脑部泥丸宫之真一是黄庭,这些都是以三丹田为黄庭。

2)脾为黄庭

唐梁丘子《黄庭外景玉经注》云:

“一解云:黄庭者,脾也。长尺余,在太仓之上,脐上三寸。脾为中主,黄老君,中央神也,治在其中矣。”(《修真十书·黄庭内景玉经注·卷之五十五》;《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三十九页中)

梁丘子除以三丹田为黄庭外,又引“一解云:黄庭者,脾也。”以脾为黄庭,简洁明白。今以《黄庭经》的经文说黄庭的位置,在心(灵魂)之下,下丹田(关元)之上,左边为少阳(脐之左),右为太阴(脐之右),后有肾(密户),前有脐(生门),二经所说黄庭的位置相近,都是在心脏之下,下丹田之上,前脐后肾之处,又,《黄庭内景经·黄庭章第四》前述黄庭真人服色之状,并说:“黄七莛玉籥闭两扉,重掩金关密枢机。玄泉幽阙高崔嵬,三田之中精气微。”(《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一页中)显然黄庭也在两肾幽阙附近。那么梁丘子所说的黄庭,三丹田说并不适用,只有脾中较符合此一条件,脾宫,亦名中宫,是天地、心肾、阴阳二炁交会之所。唐胡愔《黄庭内景五藏六府图·脾藏图》:

“脾为黄庭,亦为中主,为黄龙君也,亦为谏议大夫,亦为仓凜之官,化物出焉,号为中黄官。”(《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菜字号》所收《修真十书》)

南宋碧虚子《碧虚子亲传直指》说:

“夫一身炉也,今人以脾为黄庭,顶中泥丸为鼎也。炉鼎既成,然后种药。夫药物一生,且采且炼,采而种之为药,炼而成之为火,采之则一日有一铢之得,炼之则一日有一斤之数。采药之时,须拣甲庚旺气,行火之法,则忌沐浴,有此不同,采之法亦如安鼎,不过因自然而来,而迎之以意,送之以目,故丹经云黄婆青衣。黄婆者,意也,青衣者,目也,以意逢迎,谓之黄婆媒合;以目内送,谓之青衣女传。言人身之气,意行则行,意止则止,不复不流,谓之种药,即入鼎中,然后有火候。”(《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称字号》;《中华道藏》第十九册五八一页中下)

文中即以脾为黄庭。但碧虚子修炼法门中并不以黄庭为主,而是以两肾间之气海为主,以为先天一气即由气海而生。此是宋代修炼法门重气海和汉魏六朝重黄庭有别。以上是以脾为黄庭。

3)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

黄庭所在位置,陈撄宁《黄庭经讲义》以为是“脐内空处即黄庭”①陈撄宁著《道教与养生》第二编二五一页,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3月2版。,杜琮著《黄庭经今译》也赞成陈撄宁说②杜琮在黄庭方面虽赞同陈撄宁,但在名相解说上,则以旧说为主,如以肾为密户及幽阙,和陈以脐为幽阙不同。说见杜琮、张超中著《黄庭经今译·太乙金华宗旨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而陈说则是源自金朝的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云:

“又咽神水到脾,脾为土,土得水者能生黄芽。腹为大小肠九曲,至脐中一寸三分,方圆一寸,左青右白,前赤后黑,中黄戊己,名为丹田。田内一座宫,宫中名曰黄庭宫。中有一罏,名为丹罏。罏上坐定一只金鼎,下频进真火,上频添神水。水火者,坎离也。夫水火是君火,臣火,民火,三火者,为真味也,心性意是也。今人未了达三般者,第一味不明,第二味不悟,第三味智不成道矣。若人达三般者,三明六通也。进火时,上用水洗,下用火煅。经云:‘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其上合下闭,乾坤相合,教龙盘金鼎,使虎绕丹田者为妙。名曰罏刀圭也。若人行此功者,永得安乐长生也。”(《正统道藏·太平部·交字号》;《中华道藏》第二十六册三九七页上)

文中即以脐内一寸三分处为黄庭宫,以此为水火坎离修炼之重要部位,修丹在此安炉。又,丘处机《大丹直指》也是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丘处机《大丹直指·序》:

“未生之前,在母腹中,双手掩其面,九窍未通,受母气滋养,混混沌沌,纯一不杂,是为先天之气。才至气满,神具精足,脐内不纳母之气血,与母命蒂相离,神气向上,头转向下降生。一出母腹,双手自开,其气散于九窍,呼吸从口鼻出入,是为后天也。脐内一寸三分,所存元阳真气,更不曾相亲,迷忘本来面目,逐时耗散,以致病夭、忧愁、思虑、喜怒、一辰乐。但脐在人身之中,名曰中宫命府、混沌神室、黄庭丹田、神气穴、归根窍、复命关、鸿蒙窍、百会穴、生门、太乙神炉、本来面目,异名甚多。此处包藏精髓,贯通百脉,滋养一身,净躶躶,赤洒洒,无可把盖。常人不能亲者,被七情六欲所牵,迷忘本来去处,呼吸之气止到气海往来,气海在上,膈肺府也。既不曾得到中宫命府,与元气真气相接,金木相间隔,如何得龙虎交媾,化生纯粹。又不知运动之机,《阴符》云:天发杀机是也。如何是气液流转,以炼神形?盖心属火,中藏正阳之精,名曰汞木龙。肾属水,中藏元阳真气,名曰铅金虎。先使水火二气上下相交,升降相接,用意勾引,脱出真精真气,混合于中官,用神火烹炼,使气周流于一身,气满神壮,结成大丹。非特长生益寿,若功行兼修,可跻圣位。”(《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称字号》;《中华道藏》第二十六册六三一页中下)

王重阳及其弟子丘处机都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为内丹结圣胎之处,近人陈撄宁也以脐内空处为黄庭,当是禀承其说。

4)脾至下丹田为黄庭

两部《黄庭经》经中所述黄庭的位置,甚为难断,既有脾及脐内之说,又有调和两说成一说者。《云笈七签·卷之十一·三洞经教部·经·上清黄庭内景经》务成子注叙:

“扶桑大帝君命旸谷神仙王传魏夫人。旸谷神王,当是大帝之臣。授此经之时,与青童君俱来。夫人初在修武县中也。《黄庭内景》者,脾为黄庭命门。明堂中部,老君居之,所以云黄庭内人服锦衣也。自脐后三寸,皆号黄庭命门,故下一云命门中有黄庭元王玄阙大君。又云坐当命门。犹如头中亦呼为泥丸洞房中也。此经以虚无为主,故用黄庭标之耳。其景者,神也。其《经》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内景名字。又别有《老君外景经》。总真云:‘黄庭内外。’涓子云:‘《黄庭内经》、《外经》’者,皆是也。此神名与八景不同。又递述有无者,盖所施用处异也。名服既殊,源本亦别。太极太微者,品号域也。(《正统道藏·太玄部·优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三十七册一九一页下一九二页上)

文中说“脾为黄庭命门。明堂中部,老君居之,所以云黄庭内人服锦衣也。自脐后三寸,皆号黄庭命门”;文中所说的脐后(脐下)三寸为下丹田,和脐中(脐内)有别。务成子把脾至下丹田之间的地方,都说成是黄庭。

综上所说,黄庭其处,或说三丹田,或说是脾,或说是下丹田,或说在脐内。以上四种黄庭所在之说,三丹田说与经文不符,似以在脐内(脐后命门前)较合理。以人身之部位而言,脐(神阙)之后重要穴位有两肾之间,两肾间之后为命门,命门和脐相对,黄庭其处即在脐后命门前,所以黄庭其处和两肾间的气海说相近。黄庭之处,既然隐晦难明,因此宋后逐渐以两肾间的气海来取代黄庭,使其成为内丹修炼之始基。

(三)黄庭说对后世行炁存思等修炼法门的影响

上清派以魏华存所传上清经三十一卷经箓为主,两部《黄庭经》虽不在三十一卷上清经内,但仍是魏华存所传,为修行三十一卷经之先声,其中尤以《黄庭内景经》关系更密切。《太平广记·卷五十八·魏夫人》说魏华存志慕神仙,精诚弥笃,感得王褒降临斋室,得授上清经凡三十一卷,另外景林真人又授以《黄庭内景经》令“昼夜存念,读之万遍后,乃能洞观鬼神,安适六府,调和三魂五脏,主华色,反婴孩,乃不死之道也。”可见魏华存所得仙经有上清经三十一卷及《黄庭内景经》等道书。《黄庭内景玉经·沐浴章第三十六》文末说:“(万遍)过数已毕体神精,黄华玉女告子情。真人既至使六丁,即受隐芝《大洞经》。”①《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人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十册一一二页下《大洞经》即是《上清大洞真经》,在诵持《黄庭内景玉经》之后才可以受持《大洞经》。可以看出《黄庭内景玉经》和上清三十一卷道经之首的《上清大洞真经》间的关系密切。又,《登真隐诀》及《真诰》中有数处记载《黄庭经》之诵读法门,及许长史读《黄庭经》之记载,可以用来和《黄庭内景玉经·沐浴章第三十六》所载诵读法相参看。所以《黄庭内景经》的修炼法门,可以说是上清派三十一卷上清经修道法门之总根源。

又,《真诰·卷二十·握真辅第二》载许长史儿子许掾抄写魏华存所传《黄庭经》,《真诰·卷十九·翼真检第一》载许掾子许黄民传经孔默,孔默命王兴抄书,王所抄经,后被水沦漂,仅剩《黄庭经》。而由《真诰》卷二十“掾抄魏传中《黄庭经》”一语,可以看出上清派的《黄庭经》是魏华存所传之经。再由王兴抄写许黄民所传上清派经书,其中有《黄庭经》看来,《黄庭经》虽不在三十一卷上清经中,但也是上清经派所必须修炼诵读的重要经典。

汉代两部《黄庭经》着重在存思身神,引气行身,尤以脐后肾前,下丹田之上,心脏下的黄庭为修炼之处,其说和唐宋内丹已相近,但仍未有火候及修炼次第之论述,难以完全当作内丹修炼书来看。到了南北朝时道经《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太清境下·黄庭经》,此处的《黄庭经》已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的修炼法,以及“阳神未聚,三花不入泥丸;真气未朝,五彩不生丹阙”,和唐宋后的内丹修炼法已全然不别。

又,元人佚名编《修真十书》,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珍-重字号》,此书不署编者,共收录晚唐五代至宋代十种著名的内丹修炼书,计有六十卷之多。所收的十书大都属于内丹南宗的书籍。以内炼精气神为主,把三丹田当做主要修炼场所。此书编成年代约在元代,而其中第十书收录唐胡愔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一卷、唐梁丘子注《黄庭内景玉经注》三卷、《黄庭外景玉经注》三卷。第十书的三种书,包括《黄庭经》内外景两种及由《黄庭经》而来的内景脏腑图,三者皆和《黄庭经》有关。

元人编的《修真十书》,竟然把《黄庭经》当做内丹修炼书来看,可见《黄庭经》不仅是上启东晋上清派存思内神之修炼法门,也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等内丹修炼法门的先河。《黄庭经》之由存思内神转化为内丹修炼,在南北朝道书《太上三十六部尊经》所收的《黄庭经》中已转变完成。而黄庭成为内丹修炼之重要安炉处,在唐宋后的内丹修炼中,也时有所见。如南宋时期王重阳《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及其弟子丘处机《大丹直指》,扩而言之,全真教皆以黄庭为修真之处。

全真教是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但内丹修炼者也有以脾为黄庭者。如明人编《法海遗珠·卷十·神霄上道》云:

“坐功:每日半夜子时起坐,披衣,两手擦令极热,如洗面状,拭两目,开眼,呵出腹中浊炁,以鼻引清炁,入吾心腹之中,叩齿三通,存自己元命真人在眉间立,如我相似。次念集神咒曰:‘景中真王,威震九天,手捧三素,足蹑九玄。金虎蔽日,青龙绕干,黄神秉钺,绿齿扬鞭……’咒毕,存元神上朝真王,去眉间三寸许为真王府。次存周匝有十宫太乙真君,次念咒曰:‘玉清结朗,九炁自然,变化生神,三十六天……’次存肝中九炁青色,上腾弥罗匝绕。次存南方三炁赤色,与心相合,成金色,混合于脾宫。略闭息,嘘此脾宫金色之炁,匝绕身形。次以两手,先左手托起外肾,闭一息,存肾水冲上降下,心火同媾,结于脐轮。两齿根用舌拄定,候水升火降,咽入肺宫,金光交结,遂成真人,上朝元始虚无上帝。念小金光咒,咽液三过,以手伸舒,流通山岳,此为事毕,睡如卧斗。”(《中华道藏》第四十一册四三一页中下)

以上的静坐,是睡前小坐,以存思、咒语、道引为主,道引身中之炁,先使肝木青、心火赤混成金色,汇于脾宫。再引肾水上冲,与心火交媾,而入肺宫。金光交结成真人。其步骤是先脾宫,次脐轮,而后肺宫。以脾宫为修炼所在,应是受《黄庭经》黄庭之说的影响而来。

三 宋代以两肾间炁海神龟为主的修炼法门

在内丹修炼时,主要是以内心的意志力来媒合元精(金、坎水)、元神(木、离火)二者,所以心意有媒介的作用,心居中,中之色为黄,称为黄婆,或称为青娥。以五行来说,心则属中央戊己土,用以媒合东木、西金二者,使元精元神相合成一体,即是结灵丹,称之为婴儿、灵胎、金丹。

上述是宋代内丹修炼说的大致情形,北宋早期的说法用金、木来代表铅、汞。到南宋后进而以西王母和东王公代表铅汞,来解说内丹修炼之过程;并且以人体两肾间为气海,中有神龟吸呼元炁,而西王母则为主司梵炁之神祇,先天一阳之炁由此而生,其说承袭自汉末六朝的气海神龟说,而加以衍化。

(一)宋代内丹修炼中,两肾气海神龟说溯源

汉魏六朝道引行气,重视黄庭,以黄庭为安炉之所,南宋北方全真道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则黄庭在气海之下;但南宋道书及内丹南宗则转而以两肾间之气海为主。宋世内丹修炼,重视人身上中下三丹田之存神炼养;上丹田泥丸(两眉间),中丹田绛宫(心脏)、下丹田(脐下)。修炼的法门,先由脐下的炼精化气开始。至南宋时,而有以西龟山为梵炁所在之说,内丹修炼重在两肾间之气海,中有神龟呼吸元炁。其说和汉世道经《太上老君中经》及六朝上清派道经《上清太上开天龙矫经》有密切关系。

《太上老君中经》卷上第十四页至十五页说:

“《第十九神仙》:两肾间名曰大海,一名弱水,中有神龟,呼吸元炁,流行作为风雨,通气四支,无不知者。上有九人,三三为位,左有韩众,右有范蠡,中有大城子;左为司徒公,右为司空公,中有太一君;左有青腰玉女,右有白水素女,中有玄光玉女。玄光玉女者,道元气之母也。左有司录,右有司命,风伯雨师,雷电送迎,仙人玉女,宿卫门户,故名曰太渊之宫。先正紫房宫太一玄女赤子,故玄女常戴太白明星,耳着太明之珠,光照一身中,即延年而不死也。

《第二十神仙》:胃为太仓,三皇五帝之厨府也。房心为天子之宫,诸神皆就太仓中饮食,故胃为太仓,日月三道之所行也。又为大海,中有神龟,神龟上有七星北斗,正在中央。其龟黄色,状如黄金盘,左右日月照之。故脐下为地中,中有五岳四渎,水泉交通,昆仑弱水,沉沉滉滉,玄冥之渊也。日月之行,故天昼日照于地下,万神皆得其明。人亦法之,昼日下在脐中,照于丹田,脐中万神皆得其明也。夜日在胃中,上照于胸中,万神行游嬉戏,相与言语,故令人有梦也。天不掩人不备,故召其神问善恶吉凶之事,令肾者自慎也。夜月在脐中,下照于万神;昼月在胃中,上照胸中。万神更相上下,无有休息。故胃中神十二人,谏议大夫名曰黄裳子、黄腾子、中黄子,主傅相太子。玄光玉女主取金液、神丹、芝草、玉液、松脯,诸可饮食者立至矣。”(《正统道藏·太清部·退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四十六册页二二五页下二二六页上)

《太上老君中经》一书,唐孟安排《道教义枢》卷七已引及此书,《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而《云笈七签》卷十八、十九载录全文,今收录于《正统道藏》太清部·退字号;此经所述大都与身神相关,此经虽非上清派道书,却和上清派存思所言的内神名讳等相吻合。任继愈《道藏提要》1158条《太上老君中经》提要说“此书盖出魏晋间”。笔者以为《太上老君中经》的撰作年代,以经末云:“吾以喻汝,弩力求师。……吾越度秦、项不出,为汉出,合于黄世,见吾大吉。”疑其书成书在汉末,最迟不会晚于魏晋初。详见笔者《正统道藏总目提要》第1159《太上老君中经》提要。

《太上老君中经》书分上下卷,共述五十五神仙。由高而低,分别阐述不同神仙阶位之神祇名讳,并将天界大神和人身各部位之器官相配成身神。所说五十五神仙之阶位,依序为:上上太一(道父)、无极太上元君(道君道体)、东王公(阳气)、西王母(阴气)、道君(皇天上帝)、老君(天魂)、太和(天魄)、泥丸(脑神)、南极、日月、中极黄老君、吾(道子)、璇玑、脐、五城真人、八卦天神、丹田、大肠小肠(元梁使者)、两肾间名曰大海、胃为太仓、发神、目神、脑户神、肺神、脐神等等神祇,由自然界之大神,至人身中发目口齿五脏三焦等等部位相应之身内神祇。《太上老君中经》所述五十神仙阶位,有天界大神神名,有人身相应部位神只名称,并将人身部位和天界神名相结合,叙述存思内神之法。东王公、西王母在此书中,分别位居第三神仙及第四神仙,为青阳之炁及太阴元气。而第十九神仙、第二十神仙所述两肾及胃间有大海、弱水、神龟;所言弱水、神龟,和西王母所处昆仑之龟山悬圃①(东汉)桓驎《西王母传》说西王母“所居宫阙,在龟山春山西那之都,昆仑之圃,阆风之苑”;魏晋上清经《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说“西龟之山,一曰龙山,乃九天之根纽,万气之渊府,在天西北之角”。西龟山在昆仑山上,为西王母所居处。,其旁有弱水者相符,已隐约将西王母视为身中精炁流转处所的神祇,以供存思身神之用。这样的说法,到了魏晋上清经中,更扩大加以发挥。

《上清太上开天龙矫经·卷五·元始化身而生三界三十六相元置品第十二》第二至第六页说:

“宁君告黄帝曰:吾昔承天尊于大罗天而演《太上开天元置品经》,托身立相,应体生天,开化人神,普垂色象。上为三清无形化主三十六天尊,降生三界,应化立形三十六天帝。二景通运,五合生成,各为天关天皇大帝。东极中辰,中央星也。吾为上首,作生人父也。从道父母,寄备因缘。托化阴阳,而成有体。青阳元气为太阳精,东王父也。太和之气以为阴精,西王母也。上结四梵,三界顶天;下治昆仑,上通九气,金城九重,玉楼十二,总统二景,四运□□。上生人目,日月通光;下生两乳,为日月会。日夜升降,否泰互差,天人同道,幽显见异。三清三尊、帝一、太一帝君等神,通生天人,皆禀气象。无量妙一,结为紫户,天中王气,上为脑精。头圆法天,顶为玄盖,百神灵宗,身生窟宅。津液山源,一身命主。头为高台,象天昆仑。发是明堂,晨辰临精。脑有九宫,三清通贯。面为尺宅,真人之宫,上关七户,七元相通。身为玉树,足为地关,口为心关,手为天关。眉是白元,为人华盖,上为交止,而合三元。帝君生气,以养神童,左右真人,通光彻视。自是太一,通神日月。左为王父,阳景滋躯;右为王母,阴光定体。鼻为天门,通天玉液,金匮之乡,神之门户。上挟日月,归于中斗,营室之中,璇玑玉衡。口是绛宫心之朱渊。舌为灵根,五音金钥。无英公子,长生龙辕。齿为茂胎胃宫威刀。耳是帝君通响聪门。喉为玄关,职池之精,受符复下,传付太仓。肠为气城,腹为气邑,肾为玄谷,上应南斗。大肠三十六盘,命禀三十六天。小肠各有二丈四尺,普感八景二十四帝。下元玄气,为大鸿胪;中元元气,为八十一元士。上元始气,为高车使者,通神上皇九天玉帝也。胆为天子大道君,脾为皇后贵女,心为太尉公,左肾为司徒公,右肾为司空公。肝为青阳东宫,主炼三魂兰台府。肺为玉堂西宫,主炼七魄尚书府。心为绛宫,朱雀关门元阳府;肾为北极幽关,玄武内门幽昌宫太和府。脾为明堂宫,侍中内侍省门太素府,内为太仓天子之厨,吾之舍也。胆为紫微宫无极府。胃为上海,日月所宿。脐为下海,日月更处。中有神象(龟),呼吸流气,作为风雨,通行四支,无不周至。脐傍五城,五藏神也。十二朱楼,十二子也。外有八神,八景匡识,内生人身,应天八节。三焦神六人,左社右稷,风伯雨师,雷公霹雳,以为震动,而起识神。上下阴阳,日月通宿,昆仑弱水,晃晃玄玄,冥冥之渊,日月之行,故天昼日,日下照于地,万物皆得其明。人亦法之,昼日日下照于脐下,故万物皆得其明。夜日在胃中,上照胸中,万神游戏,相与语言,人识交故,所以有梦也。故上洞玄元始气,三合生神。上元始气生人上一,华盖之下,泥丸上宫,上元赤子,上通天气,位为脑精泥丸天帝,右有帝卿,守人上宫三魂七魄,五日一来而朝受事也。中一绛宫,元气所生,中元真人,生人中宫,右有辅皇卿,共治中宫,主四支五藏,筋骨五内,三魂七魄,三日一来而朝受事也。下一黄庭宫,玄气所生,下元婴儿,守元阳宫,位为黄庭元王,右有保镇弼卿,共守命门津液之神,三魂七魄,一日三来而朝受事也。三洞流布,九气结形,三十六天,同为滋身相。发为青城君,头为三台君,两眉为八极君,两目为玄爽君,左耳为聪明君,右耳为决明君,鼻为天户君,口为牙门君,唇为玉户君,齿为二十八极元仕君,舌为元极君,咽为校尉君,喉为九卿君,肝为绛宫君,肺为玄爽君,胆为长命君,心为丹田君,脉为紫帛君,胃为太仓君,脾为黄庭君,左肾为玄妙君,右肾为元正君,大肠为太仓君,小肠为道引君,腹为大道君,三焦为玄老君,左脚为小车君,右脚为徘徊君,左足为雷电君,右足为云气君。天尊言:三十六生气君者,应起吾身,通生相体,普植天人,同滋识用也。”(《正统道藏·正乙部·达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五十六册七三一页下至七三三页下)

上引《上清太上开天龙矫经》所说身神名讳,是沿承《太上老君中经》之说而来。而文中不仅将人之生成过程,和形成宇宙万物的玄、元、始三气相配,也和三清、四梵、三界诸天地实境相配。易言之,以人体之上中下三宫(泥丸、绛宫、丹田)及全身各部位器官五脏六腑,和宇宙世界日月山川、天界神祇名相及人间帝王行政组织相配系。其说是以《太上老君中经》为基础,加以有系统的联结与发挥。

《太上老君中经》卷上第十九神仙说:“两肾间名曰大海,一名弱水,中有神龟,呼吸元炁,流行作为风雨,通气四支。”《第二十神仙》说胃为太仓“又为大海,中有神龟,神龟上有七星北斗,正在中央。其龟黄色,状如黄金盘,右右日月照之。故脐下为地中,中有五岳四渎,水泉交通,昆仑弱水,沉沉滉滉,玄冥之渊也。日月之行,故天昼日照于地下,万神皆得其明。人亦法之,昼日下在脐中,照于丹田,脐中万神皆得其明也。”此段文字描述两肾间大海中之神龟,为呼吸元炁之主,存思其炁如日月运行,照于丹田。文中所说的胃“又为大海”,此大海和两肾间的大海相矛盾,以《上清太上开天龙矫经》看来应是胃为上海,而两肾间脐下的则为下海,简称大海。《上清太上开天龙矫经》说:“胃为上海,日月所宿。脐为下海,日月更处。中有神象,呼吸流气,作为风雨,通行四支,无不周至。脐傍五城,五藏神也。十二朱楼,十二子也。外有八神,八景匡识,内生人身,应天八节。三焦神六人,左社右稷,风伯雨师,雷公霹雳,以为震动,而起识神。上下阴阳,日月通宿,昆仑弱水,晃晃玄玄,冥冥之渊,日月之行,故天昼日,日下照于地,万物皆得其明。人亦法之,昼日日下照于脐下,故万物皆得其明。”文中脐为下海“中有神象”;对照《太上老君中经》,“神象”应是“神龟”之讹。

《太上老君中经》两肾间的炁海神龟说,对唐宋内丹修炼法门有深远影响。唐代衡岳真子《玄珠心镜注》即以气海为修炼处。唐宪宗朝崔少玄撰《玄珠心镜》,文字短小仅一百三十八字,旨在论述老子守一法及道体论。王损之、衡岳真子撰《玄珠心镜注》,二注皆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众术类·大字号》。王损之注以为“一”是天道,是生化之元炁。守一之元,即是守空无寂寂中之元神,是为玄珠,“身中之纯阳精气,感化凝神,神名妙妙,真如法身,项负圆光,光焰周身,如彼火珠之状。”①《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308页上。世人有能行一之元者,便能得道。精诚守神,积功炼形,冥心无心,冥身无身,身心泰定,恬淡清静,无为自然。元神胎息于绛宫之内,绵绵然稳。守一道成,解蛻归天。

衡岳真子注以为“一”为天地之始,气之玄元,生化之源,能抱元守一,“便能坚苦寂寞,冥心炼形,自然神凝形释,骨肉都融,冥彼化元,解蛻分身,出有入无,坐在立亡,飞行太虚”。守一之法,在使神凝,使真形安在气海之中,神形合同,便能升彼玉清,与诸天帝君上圣为俦。能守一,使事归一,守虚无自然,自能长久。衡岳真子在“神之久留”下注云:“言守一功至则神凝,真形安在我子宫之中。夫言子宫,即是男子之气海,女人谓之血海。真安在子宫,名曰神之久留。”②《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319页上。文末并说得道之征候云:“夫得道之人,心过五时,身入七侯,第一侯者,宿疾普消,身心轻畅;第二侯者,填补夭伤,还年复命,超过常限,色反童颜;第三侯者,延寿千岁,名曰仙人;第四侯者,炼身为炁,名曰真人;第五侯者,炼炁为神,名曰神人;第六侯者,炼神合道,名曰至人;第七侯者,超出三界,位为虚皇大道玉晨之君,其于通神通灵,智周万物。”③《中华道藏》第二十三册321页上中。衡岳真子之注,即以气海为修真之所,而所言炼身为炁,炼炁为神,炼神合道,和《太上三十六部尊经·太清境下·黄庭经》的“神以气为母,气以形为舍,炼气成神,炼形成气。阳神未聚,三花不入泥丸;真气未朝,五彩不生丹阙”等文句,对于宋元内丹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说,有密切关系。

气海说到了宋代,加入了西王母的色彩。

(二)宋代道流科仪书中所见的西龟梵炁元纲流演说及修炼法门

1.引西王母入气海神龟说中,成为梵炁之主

在宋朝,内丹家以为东王公(木公)主阳炁,西王母(金母)主阴气,西王母所在之龟山悬圃在脐下两肾间(下丹田),为存思元炁流行之重要法门。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玄修用门·大行梵炁》,叙述大行梵炁为“九炁之根,真土之渊府,在西北之角,戌亥之间,与玉清连界,通于泥丸也。南接通阳绛宫,上通肺炁,下通内户,日月之门,丹房金舍。北在内肾,方三寸,傍穿十二神室。中有梵炁之主雌一真母居焉。”文中所言的梵炁之主雌一真母,即是西龟山之金母,为炼炁存思之主要对象。见下接《西龟山图》。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玄修用门·西龟山图》第三十八页文云:

西龟之山,一曰龙山,言木之道也。金母居之,言金之体也。乃九天之根本,人之九宫之根也。纽黄炁之渊府,乃梵炁之宫,土之正府也。在天西北亥子之地,婴孩之生根也。周回千万里,是不知其极,出常数之量度外也。高与玉清连界,上通脑也。脉通玉帝宫,东南接神虎之门,接通肺炁也。又与大胃交通矣。西北交寒穴,与肾宫便穴交炁也。南极洞阳协于心,北指勾陈,践中皇宫也。上充玉京二十四节,重楼十二也。平三万里,三炁之会也。湧金为墙,结玉为门,真土玉液之阙也。金台玉殿,同前议也。十二神室,七政、九宫、三田,十二神室也。余云上有流精紫阙金华之堂,傍通五穴,即是集五脏之精会门也。有自然紫炁之云,交带凤文九色,落练四肢八脉,五脏六腑,赤华紫英,是内生五炁也。其崖生紫桂岭秀琼林,结瑚为条,植玉为根,骞林含实,赤子白环,炁行无疵,而生此宝也。三华耀葩于朱景,反香流芳于太玄,内视接三明,五香生五炁也。八炁蓊飚,玉籁空唱,内之无器之音也。”(《正统道藏·正乙部·郁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五十一册六七三页)

《西龟山图》一开始为女神乘龟,身放无数梵炁之图,其神为西王母。“梵炁”一词,始见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大行梵炁”之语,说详下文。上文文中所说的“西龟之山,一曰龙山”及重楼十二、金台玉殿等说,出自魏晋上清经之说,《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九灵太妙龟山玄箓》说“西龟之山,一曰龙山,乃九天之根纽,万气之渊府,在天西北之角”。西龟山在昆仑山上,为西王母所居处,在人身为脐下两肾间之气海,中有神龟,主呼吸元炁,为魏晋存思身神时之存思法门之一。宋代内丹坎离修炼说,在炼化精、气、神三者,而炼精化气的过程,主要在脐下的下丹田中进行,所以两肾间的气海神龟为梵炁所在,自然为宋代内丹修炼时存思的主要处所。

图1 西龟山图

又,南宋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玄修用门·元纲流演》第四十二、四十三页云:

“夫元炁融聚,魂魄所养,爰有真精;真精而本根于右肾,右肾为命门,在脊骨之穷,其下有一大骨,骨中之髓透尻骨,其穴名龟尾,其神为王母,面南而治事,因帝所向而言之,则谓之西龟之山,道家托喻为名也。又为之金阙,以其居西也。右为金阙,左为玉房,言玉在山,木润之,居东方也。又玉水之所本,阳精之化,精之所著,名曰净霐,此元纲之炁,根本之所发也。……如知其道者,以舌拄上腭,直运其炁,循脊而上,以脊通头。头上者,玉京之要路,所谓西龟与玉京为邻界也。今人不知,便以为西龟在脑后,然西龟去玉京之炁,四千万重。居中,炁直达在天,则火星最低,炁先及也。又心属火,言上达而相感。……天道之行,以西北为始,由西行而至牛宿,则天事毕矣。然未有发生,故造化于此起矣,言重入火星也。人炁虽一周而消息系焉,言重入心中。心也,由火木水金而行者,大废也,由心肝肾肺者,气腧也,即背脊之穴也。取脊穴而观,则上下左右见矣。”(《正统道藏·正乙部·郁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五十一册六七五页)

上文以真炁所在的右肾命门,引炁由尻骨龟尾,直上脑门,引炁行周天,可以炼化形神,再以有形升入无形,与道合真。而命门“在脊骨之穷,其下有一大骨,骨中之髓透尻骨,其穴名龟尾,其神为王母,面南而治事,因帝所向而言之,则谓之西龟之山。”文中说西龟山为梵炁根源所在,内丹在由此引炁上升,循背后的穴脉,周行全身。宋代的内丹修炼,将西王母信仰,带入内丹修炼法门中来。

宁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六·经旨训解门》第二十三页:

“师曰:‘玄中太皇’,至‘辅翼万仙’。玄中太皇,乃王母也。下元万气之母,合延之神也。乃上帝之道君,上皇之圣真,居西元太霞宫,啸咏空洞灵章,以生万气不绝也。左手把金真玉光,右手掷流金火铃。流响三十五天,声应天中云营,玉音摄高上元气,灵风聚辟非之烟,紫景郁秀太虚,万仙辅翼朝宗,乃大洞回风混合秘诀大法。云营,非聚云之营,乃周运营瞬之营。妙在‘金真朗郁,流响云营,玉音摄气,灵风聚烟’一十六字。诸天大禁,不敢轻露,隐于《大洞真经》首章,兆可寻详,以契玄真。”(《正统道藏·正乙部·郁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五十二册一四九页下)

上文“玄中太皇”,至“辅翼万仙”,乃《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卷一·元洞玉历章》①《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天字号》所收录者共六十一卷,只有第一卷是东晋葛巢甫传本,详见笔者《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今注今译》《道读》,台湾文津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玄中太皇,上帝高真,汎景太霞,啸咏洞章,金真朗郁,流响云营,玉音摄炁,灵风聚烟,紫虚郁秀,辅翼万仙”全文之缩写,王契真借由《度人经》此段文字来阐释说明西王母是万气始源,称之为“梵炁”。梵炁一词,始见于《度人经》。《度人经·卷一·元始洞玄灵宝本章》:“大行梵炁,周回十方。”又,《度人经·卷一·元洞玉历章》:“溟涬大梵,寥廓无光”之下,齐严东注云:“溟涬,长远也。大梵,炁也。”唐薛幽棲注云:“大梵者,大道也。言大道之炁,玄冥而未分,故云溟涬虚无之境,汗漫而未朗,故云无光也。”②严东及薛注,见《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寒字号》,新文丰刊本第三册1-98页。《度人经》承袭《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及气生万物的概念,将道生一的一,称之为气,且名之为“梵炁”。但《度人经》的原意,在说明梵炁生诸天地万物,宋人则将之用在内丹修炼,以为生化天地万物之梵炁,在脐下两肾间之气海神龟,主司梵炁者为西王母,其说和《度人经》原意有别。《度人经》之梵炁为生成天地万物之道气;宋人内丹修炼之梵炁,指身中气海所生,为生命生化之主的元炁,两肾间的气海为内丹修炼存思之处所。而以西王母为梵炁之主司者,似乎是南宋时期的共同说法;其说融汇了六朝上清经存思身神,镇守身中相应部位器官,闭死气开生门,以及内丹道气行身之说而成。

宋代内丹修炼,除以西王母为两肾间气海神龟,主司梵炁之主外;在一般内丹修炼书中,也常以东王公(木公)、西王母(金母),代表离火(元神)、坎水(元精),用以说明精、气、神三者之炼化过程。

南宋霍济之撰《先天金丹大道玄奧口诀》第七、八页:

“《金丹大道指迷颂》:金丹全在得心传,不比空门学坐禅,药有烹煎火有侯,阳神气足便成仙。右不是禅宗。大道非干存与想,汞铅不是炁和精,要知无价长生宝,有象玄珠彻夜明。右不是存想。……东华相望白龟台,金阙嵯峨向此开;便看真人升玉府,静中听得震天雷。右认药物。阴阳交媾自烹煎,不列中央妙不全,天地何时有戊己,更寻真土在心传。右识真土。火侯抽添进退机,盈虚消息想幽微,玉琴三叠还知否,宝鼎神光冉冉飞。右悟火侯。”(《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芥字号》,新文丰刊本第八册八三页下八四页上)

上引霍济之《金丹大道指迷颂》,共有十二首颂,说明内炼修炼和禅宗、存想、行法、五脏、采战无关,而是寻求本根,由认药物、识真土、悟火侯、看丹房做起,而至结胎仙,得飞升。文中以东华木公和西灵白玉龟台来解释内丹修炼时的铅汞、坎离、心肾。木公即是元神、离火为真汞,金母即是元精、坎水为真铅。直接以东王公、西王母来代表内丹修炼时之元神与元精,所谓“东华相望白龟台,金阙嵯峨向此开”,用东华、白龟来代表人身中之元神、元精二药物。在金丹修炼的度生法门上,旨在炼化精气神,使与道相契合而得长生不死之纯阳仙体。

以上是西王母与内丹修炼(内炼)之关系,西王母代表元精,也代表人身中两肾间气海神龟,主司梵气之神。

2.以两肾间气海为先天一气所在的修炼法门

宋代在气海神龟说上,不仅引进西王母为气海神龟之主神,并进而以为两肾间的气海,是先天元阳一气之所在。内丹的修炼在引先天一气经行全身,并在三丹田逐一炼化精气神而证成仙真。这一类的说法,以宋碧虚子撰《碧虚子亲传直指》之说较详,引述于下:

“凡人未入定以前,且理会安排,采取药材,每日每夜,且习打坐,一定自然,骨节开,关脉通,自膀胱至夹脊,便如车轮动。先天一气,自然由三关(尾闾、夹脊、玉枕)朝泥丸,下重楼,入绛宫。然其来有时,采亦有时,须得卯酉一旺时,默默端坐,不须用力摩动,须臾觉顶热,喉中有甘露,时时滴下,便以目内视,以意内送,直纳之绛宫而止。凡一日内,以甲应上弦。自子至卯为上弦,得汞半斤;自午至酉为下弦,得铅半斤。采甲汞庚铅各半斤,自然定数,所谓铅见癸生须急采者,甲庚二时,木汞金铅方生,须是此时采取也,如此谓之采取。然于采取之时,不记年月,久久积之,方成炉鼎。夫一身炉也,今人以脾为黄庭,顶中泥丸为鼎也。炉鼎既成,然后种药。夫药物一生,且采且炼,采而种之为药,炼而成之为火,采之则一日有一铢之得,炼之则一日有一斤之数。采药之时,须拣甲庚旺气,行火之法,则忌沐浴,有此不同,采之法亦如安鼎,不过因自然而来,而迎之以意,送之以目,故丹经云黄婆青衣。黄婆者,意也,青衣者,目也,以意逢迎,谓之黄婆媒合;以目内送,谓之青衣女传。言人身之气,意行则行,意止则止,不复不流,谓之种药,即入鼎中,然后有火侯。古人云:圣人传药不传火。非不传也,以火与药同归而殊途,同情而异功,故子为一阳,至巳为六阳,言自子至巳,火归六数,而六成乾。当自子至巳,以意送之,谓之进火,又谓之曰添。午为阴至亥为六阴,自午至亥,水归六数,而六成坤。当自午至亥,不必迎之,谓之退火,又谓之曰抽。而言火不言水者,盖添进则为火,抽退则为水。此自然而然,不假人为,故不言之水也。”(《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称字号》,《中华道藏》十九册五八一页)

书中以为“凡男子四大一身,皆属阴,惟先天一气是阳。此气非呼吸吹嘘之气,亦无形影可见”。先天一阳之气,存在于两肾间,此气便是金丹大药,“人之一身,左足太阳,右足太阴,两足底为涌泉,发水火二气,自两足入尾闾,上合于两肾,左为肾堂,右为精府,一水一火,一龟一蛇,互相蠹籥。两肾之间,空虚一窍,名曰玄牝。二肾之气,贯通玄牝,气之由此发黄赤二道,上夹脊双关,贯二十四椎,中通心腹,入膏肓,会乎风府,上朝泥丸。由泥丸而下明堂,散灌五宫,下重楼,复流入于本宫。日夜循环,周流不息,皆是自然而然。”将修丹过程和人身脏腑相配,使其具体化,而非虚幻隐晦。炼丹以炼气为主,气依不同时辰而至,而有不同名称,“常以子时而至,为阳火;午时而至,为阴符;以卯时而至,为木液;以酉时而至,为金精。卯中有甲,酉中有庚,故须采取用甲庚;子中有戊,午中有己,故取真土用子午,其实一物。取采则用甲庚,行火则不拘子午”①《中华道藏》第十九册P580-583。。

修丹配合静坐法来进行,先在肾间引先天一气,由尾闾(脊椎最下段)经夹脊(脊椎第二十四节正中)、玉枕(后脑着枕处)等三关,透泥丸(上丹田),然后下重楼(喉管),入绛宫(心)。“夫一身炉也,今人以脾为黄庭,顶中泥丸为鼎也。炉鼎既成,然后种药。夫药物一生,且采且炼,采而种之为药,炼而成之为火,采之则一日有一铢之得,炼之则一日有一斤之数。”采药之时,心意强弱为火侯,意念强为武火为进火为添,意念弱为文火为退符为抽;而心意亦为黄婆,引二气合为丹。丹成胎形,移入泥丸,只须温养(以隐定的火侯来调养),不须行火侯沐浴,十月火满,“受气足备,自然如此瓜熟蒂悬而出。然后出入往来,可以离身丈尺,亦不可远去,一出便须收回,否则一去而迷,遂至投胎夺舍,不复回顾。”如此经“三年九载,则天门自开,婴儿出入,往来无碍,位登天矣!”

碧虚子主要禀承白玉蟾内丹修炼法门,以简明易懂的方式,来叙述修炼法门,使人明白易行。

四 结 语

周代养生有养神及养形之别,养神重恬淡寡欲,清静无为;养形重吐故纳新,引气行身。二者形成了唐宋内丹修炼中的修性(养神)与修命(养形)。

内丹说源自周代的养神、养形。尤其存思身中穴位及引炁行身的修炼方式,更是内丹的主法修炼法门。到了汉代《周易参同契》沿承周秦的养神、养形说,并加以发扬光大,以铅汞、坎离为喻,重视龙虎交媾而成丹,已有内丹修炼法门于其中,但尚无“内丹”之名,而是将内外丹杂述而不分。至南北朝时,以文献看,彼时已严分内、外丹,以烧炼草木铅汞所成之药物为外丹,以身内精气神之修炼为内丹。梁武帝赐金帛予邓郁之“许于南岳洞真福地,选其幽胜,置上中下三宫,以修内外丹”。北齐慧思(515-577年)撰《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也有“借外丹力修内丹”之说。而南北朝道经《太上三十六部尊经》中之《黄庭经》,更有炼气成神之说,宋元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可以在此经中找到源头。

隋代苏元朗著有《旨道篇》及《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谈论性命双修,以身为炉鼎,心为神室来行修炼。唐初虽因帝王喜好外丹,但其后因多位帝王服丹药致死,所以内丹又重受重视,叶法善、张果、崔希范、钟离权、吕纯阳、施肩吾等都曾著书谈论内丹。

在道引存思的修炼法门上,早期受两部《黄庭经》的影响甚深,上启魏晋南北朝上清派的存思内神修炼法门,下启唐宋内丹修炼说。《黄庭经》以黄庭一处为存思及聚气之处,其处所在,或说三丹田为黄庭,或说黄庭为脾,或说黄庭在脐内,或说黄庭为下丹田宫,不一而足。其中以脾及脐内说影响较大。黄庭其处和两肾间的气海相近,而黄庭意义较隐晦,所以南宋后转以气海神龟为主要内丹修炼处。以为人身中全身皆阴,只有先天一气为阳,先天一气出自两肾间之气海。气海中有神龟,而西王母为主神,施放梵气。内丹修炼在引先天一气以运行全身,在三丹田处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使三花聚顶而五气朝元,出阳神,得身外身。

综归之,内丹说肇自先秦的行气道引,养神、养形。至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而内丹之学渐渐呈现,但魏伯阳杂内丹于外内,使二者混用不别。至魏晋六朝,开始严格区分内丹与外丹,经唐宋而蔚然成风。而内丹修炼法门所重视的部位,除三丹田外,早期以黄庭为主,黄庭在脐肾之间,或说是脾,或说是下丹田等,宋后转以两肾间之气海为基,并以西王母为梵炁神龟之主,主施梵炁。

又,在南宋,北宗王重阳、丘处机以脐内一寸三分为黄庭,为结丹修炼之主要场所,北宗白玉蟾及其弟子碧虚子则以黄庭上之气海神龟为主要修炼处。南北宗之修炼着手处略有不同。

猜你喜欢
法门内丹内景
探究应用经济信息优化宏观经济管理的“法门”
索宝
枫常公路隧道内壁装饰材料的应用与选择
小学语文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三道“法门”
文 章 插 图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游法门寺
铸剑、剑解与道教身体观
浅谈《甲方乙方》中的电影美术技巧
参禅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