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丰丹 许锋华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2014年7月1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中,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是我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因此探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找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了解和搜集有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资料和数据,课题组于2014年8月深入地处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对其职业教育规模、基础设施、专业设置、师资、学生等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分析,进而分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改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的策略。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于1983年8月19日建立,是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和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恩施州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六县。恩施州还是多民族居住地,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彝族、纳西族、壮族等29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最多,属于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地区。恩施州职业教育历史悠久,至今已有78年的发展历史。恩施州现有高等职业学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6所,其中县(市)职教中心8所,民办中等职校1所,技工学校5所,普通中专2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3万余人。恩施州每个县(市)都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这些职业学校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随着恩施州各级党委、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其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各职业学校实力不断增强。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示范职校,利川市、来凤县、鹤峰县技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技术学校,巴东县、咸丰县技校被评为省级示范职校。
在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八县(市)现有实训基地(实训室)26个,涉及9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实训基地7个,电子电工实训基地7个,汽车维修与驾驶实训基地3个,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训基地2个,幼师实训基地2个,旅游实训基地2个,财会实训基地1个,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基地1个。除计算机做为中职教育的公共课外,八县(市)的实训设施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机电、电子电工、服装制作、数控技术等方面,其设备和价值占总量的67%;而第三产业的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幼师、财会等专业实训设施少,占总量的10.3%。
在专业建设方面,恩施州各职业院校依据州内外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学校的优势,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先后已有32个高职专业和38个中职专业面向州内外招生,全州主要专业有:汽修与驾驶、幼师、机电数控、会计、旅游餐饮、电子电工、机电、计算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服装制作与设计、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等。这些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电子电工、旅游管理、汽修等领域。在这些专业中,有不少是省级重点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
恩施州是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通过对恩施州职业教育的实证调查,我们可以管中窥豹,发现当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实习实训基地不足、专业设置不合理、职教师资匮乏、生源萎缩等问题。
第一,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在对恩施州八县(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存在严重的数量不足问题,使得一些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实训,专业学习仅限于课堂和书本,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此外,还发现现有的实习实训设施质量不高。当前恩施州除了计算机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外,其他现有实训设备配备质量极其低下,实训基地或实训室系统性、完整性较差,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技能的掌握。比如建始职校电工电子实训室配备有砂轮机2台,钻床1台,钳工操作台18台,家用电器操作台18台,电工电子实验装置10台,中级电工考核装置24台,其配置在恩施州目前来看还算较好的实训设备,但是,从整个配备情况来看,其设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离国家电工电子配备标准有相当大的距离。
第二,实习实训基地配置不均衡。配置不均衡体现在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不均,主要表现是开办时间较长的专业实训设备相对较强,新开专业实训条件严重不足。诸如汽车驾驶与维修、电子电工等老牌专业的实训场地较为充足,设备较为系统,而新办的专业如数控、机电、旅游、制药、食品加工、建筑、发电等专业实训设施较少。从而造成当前就业较好的专业,因学校没有实习、实训设施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技能训练,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
首先,民族地区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这些重复设置的专业主要是一些较成熟、发展时间较长的专业(如计算机、电子电工等),还有一些近年来在民族地区新兴的专业(如旅游与酒店服务管理)。专业设置的雷同使得同一专业的毕业生过多,在就业岗位一定的情况下,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困难;同时重复设置还会导致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此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还承担着民族传统工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但目前恩施州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缺乏民族特色元素。即使个别职业学校开设了一些民族工艺品加工专业,但由于缺乏相关方面的专业师资,再加上这些民族工艺品尚未市场化,学生对口就业难,使得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专业不得不停办。
其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目前恩施州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第二产业,对于与第一产业相关的涉农专业和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服务类专业开设得较少。但实际上,近年来恩施州加快优势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基本形成了以特色农业、资源新型工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2012年恩施州三大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26∶34∶40。调查显示,只有几所职业学校开设有种植、现代农艺、园林专业,并且这些涉农专业也只涉及种植、园艺,而对于畜牧、农产品深加工等相关的专业几乎都没有开设。从产业构成来看,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很大比重,而与之对应的与第三产业相关的服务类专业种类却很少,目前开设的仅有旅游管理专业,对于物流、中介信息、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专业,这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中几乎没有涉及。这种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严重脱离的现象在其他民族地区也同样表现得较为明显。
第一,职教师资总量不足。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远山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工资水平低下,这一切使得职业学校在引进师资时缺乏吸引力。一方面无法吸引到优秀职教师资,使得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得不到有效补充;另一方面,现有职教师资由于不满工作福利现状,还会出现外流,造成职教师资在总量上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在恩施州可见一斑。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8—2012年恩施州职业教育生师比分别是 32.51∶1,32.41∶1,30.47∶1,32.76∶1,35.87∶1。 根据教育部 2010 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应达到1∶20”的标准来看,恩施州职业学校师资远未达到这一基本标准。从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对比来看,恩施州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 1)。
表1 恩施州职业教育教师学生统计表
图1 恩施州职业教育生师比和全国对比图(2008—2011年)
第二,专业教师匮乏。以恩施州来凤县和咸丰县为例。在对这两县进行实地调查中发现,其职业学校教师中很多教师来源于普通高中或初中,这一比例高达34.8%(见图2)。在教师结构中,文化课教师占较大比重,占教师总数的56.1%,专业课教师仅占29.5%,实验实训课教师仅占13.7%(见图3)。职业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如果缺乏专业教师,学校专业技能教学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比如恩施州来凤县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为500人左右,但由于该县职业学校缺乏旅游管理类的专业教师,再加上引进教师难度大,导致该县职业学校无法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这使得当地只能从外地引进旅游管理类人才。
图3 教师结构分布图
第三,职校教师对当前的工资福利不满意,自身上升发展空间有限。在工资福利满意度调查中,有64.4%的职校教师对目前的工资福利待遇不满意 (见图4)。在教师职称方面,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态势,58.3%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14.4%的教师具有初级职称,具有副高职称的教师占16.7%,具有正高职称的教师比例非常小,仅占0.8%,此外还有6.8%的教师目前还没有职称(见图5)。
图4 教师工资福利满意度分布图
由于受传统观念、社会偏见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家长或学生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只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考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即使考上职业学校也不愿意去上,而愿意自费去接受普通教育。对恩施州来凤、咸丰县的调查显示,仅有12%的家长对子女上职业学校持非常支持态度,大多数家长持基本支持的态度,还有25.8%的家长持反对态度。另外,一些普通高中也降低门槛,与职业学校抢占生源,使得职业学校招生更是雪上加霜。总体来看,2008—2012年间恩施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呈下降趋势,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远远大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且两者招生人数差有扩大趋势(见图6)。
图5 教师职称分布图
图6 恩施州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对比图(2008—2012年)
受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就业公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劳动力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在就业准入上,缺乏完善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没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也能上岗,这就导致一些非职校毕业生与职校毕业生争抢就业岗位,严重压缩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此外,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职校毕业生往往也被区别对待,缺乏相应的职业保障、社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这也严重影响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再加上民族地区就业岗位有限、工资水平低下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职校毕业生大都选择去外地就业。以恩施州来凤、咸丰县为例。对其职业学校学生的求职意向调查显示,只有25.5%的学生选择在本州内(包括本乡、本县、本州)工作,高达74.5%的人都选择了到本州以外的地方工作,如图7所示。毕业生选择到外地就业,造成了当地人才的外流,削弱了职业教育为地区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功能。
图7 职校学生求职意向图
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扶贫开发举措。民族地区应抓住发展机遇,破解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和学生实训设施短缺落后,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造成民族地区实训基地、实训设备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鉴于此,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投入。职业学校要严格落实职教专项经费,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部分资金,用于学校实训条件的改善。职业学校在用好各项专项资金的同时,特别要添置一些专业紧缺的核心设备,确保专业课程的实训无空白。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各职业学校还要提高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强化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建设。根据企业技术标准和工艺变化确定并适时调整实习实训项目和内容,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定期送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既有职业学校外部的原因,又有职业学校自身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靠职业学校主动自我调整适应,又要加强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针对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雷同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各职业学校自身要合理定位,明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特长,根据自己的所长开办相应专业,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其潜能,避免职教资源分散于各校而造成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不合理。其次,为避免专业设置雷同,民族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科学的专业人才需求预测,为职业学校提供决策参考,引导职业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在专业设置审批管理中要严格依据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执行严格的专业审批制度,进而从源头上防止专业设置的重复性。
为了使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适应,职业学校应紧紧围绕当前民族地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使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相对接。各职业学校要适应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重点设置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工艺品制作、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旅游等相关专业。由于民族地区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职业学校应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设置一些诸如畜牧兽医、种植学、养殖学、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涉农专业,进而促进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市场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当前民族地区正在大力发展以绿色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其第三产业服务业也会随之发展。职业教育应紧抓这一动向,开设一些与第三产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专业,以此引领民族地区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定向培养是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指在招生时即通过合同形式明确学生毕业后工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期间的培养费用按规定标准由国家向培养单位提供。目前,免费师范生政策就属于定向培养研究的热点问题,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的现状。然而,免费师范生政策主要是为农村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并没有针对职业教育。当前,在民族地区同样面临职教师资匮乏的严峻形势,要大力改善民族地区职教师资队伍现状,首要任务就是实施职教师资的定向培养。
职教师资定向培养就是在高等学校开展免费职教师资培养工作,重点为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培养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其主要思路是按照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模式,选择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作为实行定向培养的学校。被录取的学生与当地教育局、人事局、职业学校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后进入定向培养单位学习,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相应的生活费。学生毕业后按规定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按照所签订的协议规定,安排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任教,并且规定出最低服务年限。通过这种定向培养模式为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适用型职教师资队伍,从而解决职教师资匮乏的困境。
要解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问题,就必须多管齐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首先,继续实施职教免费、助学等优惠政策。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由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些免费政策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各职业学校应在实践中不折不扣实施好这一政策。
其次,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重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实践”的思想,借助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改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来共同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解释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种类、地位与作用、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其所培养的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积极推介职业教育办学的先进典型和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成功成才的先进人物,不断加深大众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最终使大家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一视同仁,消除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为了给职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民族地区应努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应该消除劳动歧视,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能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在职业准入上,民族地区还应根据“先培训,后就业”的劳动就业原则,对社会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在从业资格、职业素质或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执行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的职业教育或培训,取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的劳动就业制度。以此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突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优势。这样才能使人才合理流动、各尽其能,避免普通教育学生抢占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也可以避免社会上出现的盲目的“唯学历”现象。为了真正实现对等,还应建立统一的、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吸引更多职业学校毕业生留在民族地区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1]绿色发展看恩施: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EB/OL].[2015-06-05].http://www.hbeitc.gov.cn/xyjj/xydt/56027.htm.
[2]徐健.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10(24):83-89.
[3]农村学生读中职今秋起免学费[EB/OL].[2015-06-05].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11/c_1238 09157.htm.
[4]孟景舟.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系[J].学术论坛,2010(5):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