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甘肃省秦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 741600)
64例小儿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 丽
(甘肃省秦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天水 741600)
目的 分析中西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将64例手足口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中药治疗。然后分别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组均以3 d为1个疗程,治疗组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6.9%,显效率90.6%;对照组1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75.0%,显效率3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平均总病程缩短2 d左右。结论 中西医结合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
手足口病;中西医治疗;效果对照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等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主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1]。发病无季节性,密切接触传播、患者的分泌物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等为主要的传播途径,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近年来,手足口病在全国各省、市范围内均有散发或流行。聚集性病例的报告主要分布于学龄前儿童所在的托幼机构。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儿手部、足部、口腔黏膜等处的斑丘疹及疱疹,伴发热、厌食、流涎、烦躁、全身酸楚等症状。病程一般不超过1周。手足口病门诊病例较轻,一般治疗即可见效。对于发热重、疱疹较多或引起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的重症病例,需及时住院治疗。本文选取
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在门诊就诊的64例手足口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西药及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法,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门诊,按照就诊的先后次序进行分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8、14例,平均年龄3.8岁,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32例,臀部疱疹4例,发热28例,厌食及恶心、疲乏、烦躁等全身症状29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6、16例,平均年龄3.5岁,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32例,臀部疱疹5例,发热27例,厌食及恶心、疲乏、烦躁等全身症状30例。各组病例经筛查对比,各方面无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符合以下四条标准:①有流行病学特征;②发热,多表现为中等度发热,偶有高热;③皮疹以手、足掌部位为特征,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部分病例疱疹分布于臀部;④口腔疱疹一般与手足疱疹同时发生或先见于手足疱疹。
1.3 病例临床表现:①口腔黏膜病变:64例手足口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黏膜斑丘疹、疱疹,数量及轻重程度不一,有红晕,大小不等,部分病例有流涎、咽痛等症状;②发热:64例病例中有55例有发热症状,体温在37.5~39.6 ℃,各组发热病例分布基本均匀;③皮疹:全部治疗病例均出现皮疹,分布在手心、足底部位,丘疹为玫瑰色充血性,一般3~5 d后消退,不留有色素沉着,疱疹呈卵圆形,微浊。
1.4 治疗:①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阿莫西林,含服利巴韦林口含片,发热者予以对症退热处理;手足部疱疹破溃者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搽患处;治疗期间坚持早晚淡盐水漱口,讲究个人卫生,清淡饮食,起居适常;②治疗组采用西药及中药联合治疗的方法,口服中药,治疗期间坚持早晚淡盐水漱口,讲究个人卫生,清淡饮食,起居适常;西药用药同对照组,中药予以清热解毒,利湿透疹,方予银翘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化裁;③方药组成:金银花10 g,连翘10 g, 防风6 g,藿香6 g,煅石膏10 g,蝉衣10 g,紫草10 g,薏米12 g,板蓝根10 g,滑石6 g,茵陈12 g,生草5 g。热甚者加黄芩6 g,咳嗽加紫菀、前胡各6 g,纳差者加焦三仙、谷芽各10 g。日1剂,文火煎2次,合汤150 mL左右,分多次温服。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两组间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64例手足口病例分组治疗临床效果比较
1.6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体温正常,疱疹干燥结痂无渗液;②好转:体温下降至37.5 ℃以下,疱疹大部分干燥结痂,可见少许疱疹存在;③无效:体温无明显改变,疱疹较以前可略有减少[2]。两组均以3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结果。
治疗组1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9%,显效率为90.6%;对照组1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75.0%,显效率为3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平均总病程缩短2 d左右。每组显效、好转、无效的例数具体见表1。
手足口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密切接触也是病毒在易感人群中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等引起,多为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个别危重病例起病急,变化快,易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及循环衰竭等导致死亡,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3]。
手足口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病位在肺、脾、心三经,病机为湿热疫毒入袭肺卫,郁蒸体内,相互搏击,上熏口咽,外透肌肤所致[4]。初起为邪袭肺卫,故见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液为涎,故见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及疱疹,以及流涎、纳差;热毒侵袭心营,扰乱神明,出现重症病例。
目前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西医主要以抗病毒及支持治疗为主,疗效尚不满意。而中药的抗病毒效果是肯定的,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病毒繁殖,保护正常的细胞和组织,提高宿主细胞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加强自身抗病毒能力,从而达到既杀灭病毒,又对宿主细胞无影响的目的。 中医治疗手足口病以清热解毒,利湿透疹为基本大法。银翘散为辛凉解表首选方,主治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甘露消毒丹重在利湿透疹。方中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藿香、茵陈、滑石、薏米化湿利湿,防风、蝉衣、紫草解表、凉血透疹,煅石膏敛肌促进疱疹结痂愈合,甘草调和诸药且有解毒之功。诸药并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透疹之效[5]。中医药治疗病毒引起的疾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小儿用药宜精、轻、清、灵,应尽量减少和避免用药过程中毒副作用的发生。笔者使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符合以上特点,避免了因纯粹大量使用西药所带来的风险,且能达到随拨即应的效果。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儿童手足口病例的监测力度,进一步落实了对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流行病学防控措施,特别是中西药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实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2008年以来,我国报道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大多数集中在托幼机构,且手足口的疫苗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因此,早期发现病例、提高病例的临床治愈率、隔离传染源、加强手足口疫情的监测,以及讲究个人卫生、合理饮食等措施,仍是目前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关键。
[1] Cao HJ,Liu ZL,Steinmann P,et al.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for treatment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Eur J Inte Grative Med,2012,4(1):e85-e111.
[2] 马张杰.小儿手足口病65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7):79-80.
[3] 李硕.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3-3334.
[4] 胡燕,王孟清.小儿手足口病中医证候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29-32.
[5] 岳伟,时吉萍,张志强,等.中医辨证论治小儿手足口病[J].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89-1191.
R725
B
1671-8194(2015)14-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