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DWl成像技术在诊断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2015-10-24 08:08孙传顺聂方华赵庆龄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4期
关键词:急性期磁共振病例

范 辉 孙传顺 聂方华 赵庆龄 袁 丹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河南 太康 461400)

颅脑DWl成像技术在诊断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范 辉 孙传顺 聂方华 赵庆龄 袁 丹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核磁共振室,河南 太康 461400)

目的 探讨颅脑DWI成像技术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早期脑梗死病例46例,以时间窗分为超急性期(<6 h)6例,急性期(6~24 h)28例,亚急性期(24~72 h)12例。均行常规T1WI、T2WI及DWl成像检查,并经MRI复查,对比二者发现病灶的敏感度、病灶显示范围之间的差异,并计算病灶区ADC及rADC值。结果 DWI在病灶敏感度、显示范围及对比度等方面均优于常规MRI诊断(P<0.05),病灶区ADC及rADC值均曾下降趋势。结论 与常规MRI相比,DWI能够更及时地发现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脑缺血变化,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早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

CT及常规MRI是诊断脑梗死的两种重要手段,但对于超急性及急性脑梗阻的诊断,CT及常规MRI均存在着较高的假阴性率,而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发病的6 h内是及时进行溶栓治疗的重要时间窗[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于超急性脑梗死的检验敏感度极高,能够在尽早发现及定位脑梗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次研究通过将DWI成像技术与常规MRI在病灶检出敏感度、病灶范围等方面进行对比,探讨DWI成像技术在诊断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早期脑梗死病例46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58.2岁。以时间窗分为超急性期(<6 h)6例,急性期(6~24 h)28例,亚急性期(24~72 h)12例。入选病例均行常规T1WI、T2WI及DWl成像检查,并经MRI复查。

图1 为超急性期T1WI、T2WI成像,均显示正常

图2 超急性期DWI成像,桥脑右侧可见稍高信号病灶影

表1 T2WI及DWI梗死灶检查结果对比(P<0.05)

1.2 诊断方法:设备采用采用GYROSCAN INTR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phihps公司生产),高性能梯形场,头部正交线圈。常规MRI成像扫描参数为:SE序列TlWI行轴位及矢状位,TR/TE,500/8 ms;成像16 slices;层厚5.0 mm;层间距0.5 mm;FSE序列T2WI行轴位,TR/ TE,4000/80 ms;成像16slices;层厚5.0 mm;层间距0.5 mm;矩阵,256×256;DWI采取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在相位编码、频率编码、层面选择三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TR/TE10000/111 ms;层厚3.0 mm,无间距;矩阵128×128,b0=0 s/mm,b1=1000 s/mm;采集时间为23 s,视野范围25 cm×25 cm。扫描图像经工作站处理获得ADC图。ADC=ln(s0-s1)/(b0-b1),s0及s1分别是b0、b1时矩阵同一位置的DWI信号强度,ln即自然对数;rADC=(病灶ADC/对侧ADC)×100%[2]。

1.3 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灶检出率:经常规MRI复查结果证实,入选46例病例中,急性期5例属多发梗死灶,共计发现梗死灶53个,DWI共计检出病灶52个,而T2WI则仅为39个,DWI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T2WI(P<0.05)。见表1。

2.2 检出表现:超急性期的6例病例在T1WI、T2WI上均未显示异常(图1),而DWI则可观察到与神经体征相对应区域的略高信号(图2)。而急性期内,T1WI、T2WI可观察到病灶区域异常信号27个,但显示病灶呈现为略高信号影,边缘较为模糊,而DWI则显示异常高信号,T2WI上18例显示出的病灶范围小于DWI所显示的病灶范围。在亚急性期内,T2WI与DWI在信号强度、病灶范围等方面则不存在显著差别。

2.1 ADC值及rADC值变化:所有脑梗死灶的ADC值及rADC值均有显著下降,且显著低于对侧相应部位,梗死灶平均ADC值为(0.693 ±0.125)×10-3 mm2/s,对侧相应部位的平均ADC值为(0.972± 0.143)×10-3 mm2/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灶中心处的rADC值最低,平均值为(58.17±4.73)%,向外则逐渐上升,平均值为(81.07±7.26)%。

3 讨 论

与CT相比,常规MRI在脑梗死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然而对于6 h内这一能够对脑梗死实施溶栓治疗的重要时间窗而言,常规MRI仍然无法实现充分显示病灶范围及程度。近年来,采用DWI成像的方法对超急性期脑梗死进行诊断,能够及时发现T2WI无法显示的梗死灶,因此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中,DWI成像技术要优于常规MRI诊断。其诊断机制在于,常规T2WI反映的是机体组织的总含水量,但早期脑梗死发生时,机体总含水量并未有明显变化,主要的病理变化为细胞毒性水肿,导致局部细胞内水分弥散运动削弱[3]。众所周知,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是一种布朗运动,DWI能够在活体上测量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并使之成像。在梯度磁场中,游离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能造成MR信号的衰减,其衰减程度与磁场梯度强度及弥散系数有关,但对于常规MRI成像序列而言,弥散效应非常之小,因而往往忽略不计,但行DWI成像时,是在T2WI成像序列180°脉冲前后增加了两个强磁场梯度脉冲,从而突出了弥散效应,获取到明显高信号[4],因此DWI对于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6 h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极为敏感。在本次研究中,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例在常规T2WI均显示为正常,但DWI则及时检出直径约为4 mm左右的腔隙性病变,与上述结论相符。

活体中的弥散成像往往同分子所在的空间几何结构相关,同时不仅仅对于弥散运动敏感,对于人体的呼吸运动、脉搏及脑脊液的搏动等生理活动均较为敏感,因此在采用DWI成像时,采用ADC值来表达测量到的弥漫运动。b值决定了DWI的弥漫加权程度,本次研究中分别选取b=0及b=1000时的信号强度来计算ADC值,并同时测量对侧相应区域的ADC值(即rADC值),用以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定量评估。由于rADC值能够部分地消除绝对ADC值中的个体差异,使其标准化,因此无需对照组即可准确反映水分子的弥散情况,有助于区分新旧脑梗死,从而为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DWI成像技术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具有高度敏感性,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脑梗死患者,并准确筛选出适宜溶栓治疗的早期患者,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王松,张继.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31-32.

[2] 张沁,买买提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与分析[J].新疆医学,2014,44(6):86-87.

[3] 余帮龙,母其文.DWI对新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8):4104-4105.

[4] 郭丰玉.CT与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分析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4,33(13):32-33.

[5] 周新韩,高明勇.MR弥散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技术,2013,(3):16-17.

R743.33

B

1671-8194(2015)14-0112-02

猜你喜欢
急性期磁共振病例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病例”和“病历”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也门霍乱疫情更新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