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华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靖江 214500)
中药沉香的品种鉴定及鉴别方法
马振华
(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 靖江 214500)
在我国疾病防治领域中药占据着重要地位,实践证明中药可以“标本兼治”,所以在现代中药普遍应用在养生和疾病治疗领域。沉香不但有很好的疾病防治效果,同时也是制作艺术品和香水的高级原料,所以许多国家大力培植开采沉香,提取其天然成分制作成高品质的沉香产品进行销售,文中介绍了沉香品种的鉴定和鉴别方法。
沉香;鉴定方法;鉴别方法
沉香在中药中一直供不应求。为了保护沉香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品质,必须加强对其的鉴定和鉴别,避免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
通常入药沉香分为白木香和沉香两种,下面通过表格将两种沉香的鉴别方式进行比较:
1.1性状鉴别方法,见表1。
1.2细末显微鉴别比较,见表2。
将沉香中醇溶性物质浸出后蒸干,然后利用微量升华的物理原理进行操作,最后得到黄褐色油状物,然后在此提取物上滴入一滴盐酸,再加入少许颗粒状香草酸,最后滴上1~2滴乙醇,这时候检测样本会变成樱红色。这就是沉香的理化鉴别法的操作过程。利用理化鉴别方法不但可以鉴定沉香的品种,而且能够检验出沉香的品质和级别。然而由于目前科技高度发达,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如果将松香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浸泡,在进行上数理化检验操作的时候也会出现沉香的变色反应,所以在后续的沉香鉴别工作中,单纯利用理化鉴别方法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参考别的鉴别方式,从而避免松香等物质假冒沉香的现象[3]。
3.1仪器和试剂:为确保沉香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本文选择紫外光度计为主要仪器,选择95%浓度的乙醇、盐酸、香草醛和丙酮为主要试剂。另外选择苯与硫酸作分析纯。
3.2分析方法:取沉香粉末状样本0.5 g,然后取10 mL浓度95%的乙醇加入其中,通过超声提取,经过15 min后过滤剩下25 mL,然后检测样本与标准试剂的吸光度,检验范围控制在200~00 nm以内。从以上程序看来,这种检测方法需要的样本数量少,而且鉴定步骤总的来说比较简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鉴定的效率。另外,因为检验中利用了浓度较高的乙醇,提高了鉴定结果的可信度[4]。
4.1仪器和试剂:层析槽、硅胶;95%浓度的乙醇、丙酮;展开剂为苯-丙酮9∶1的溶液、毛细管;5%浓度的香草醛硫酸液。
4.2分析方法为薄层色谱鉴别法:选择沉香样本粉末1 g,加入4.1节规定浓度的乙醇20 mL,然后对样本进行加热,回流1 h后进行过滤,再将滤出的溶液进行蒸干处理,在其残渣中加进2 mL的丙酮溶液进行充分溶解,将其作为待检测的样本溶液。另外,在进行鉴定时需要准备相同数量的沉香对照试剂,用上面相同的方法配置成对照用的待测溶液。把硅胶波层板放入烘燥箱活化30 min,烘燥箱温度要控制在100~250 ℃,然后待其冷却后取出来,用毛细管吸取上面两种待测溶液进行点样处理,然后迅速放入层析槽中,层析槽中需要先放入适量的展开液,待其展开30~45 min以后,取出样品待其晾干,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发现有亮蓝色荧光。然后对其喷洒5%浓度的香草醛硫酸液,则看到样品出现粉红色斑点。通过测量计算比移值(Rf),再根据荧光、显色反应和Rf的值鉴定沉香样本的真伪[5]。
上文所选用的鉴定方法主要是在200~300 nm范围内对样本吸光度进行检测,真正的沉香对紫外光的吸收最大峰值在223 nm左右,正负不超过2 nm。上文详细介绍了两种鉴别方法的操作过程。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沉香理化鉴别时,一般情况下,鉴定人员加入特定试剂后样品会变成樱红色,这时候的鉴定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将其放置一段时间颜色会加深。通过对浸出物的测试分析,即使是假冒的沉香在进行理化鉴别时也会出现变成樱红色的反应。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松香经过浸泡处理也会呈现相同反应颜色。
上文对沉香品种鉴定和鉴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总体说来鉴定方法还有提升的空间。虽然外形、性状、显微检测等可以从物理方面进行检测,紫外光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可以在化学上进行分析,但是因为沉香中含本基丙酮、倍半萜醇和沉香罗萜醇等成分,而且药材受到年份和产地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薄层色谱法易受空气湿度、温度、点样时间等因素影响,难以确保Rf值的重现性。在高额利润诱惑下不法分子不断想出更多造假方式。为了进一步维护消费者利益,做好沉香鉴定工作,需进一步提升鉴定结果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确保沉香市场的健康有序,让广大群众买到放心的,高品质的沉香产品。
表1 白木香和沉香性状鉴别方法[1]
表2 白木香和沉香细末显微鉴别比较[2]
[1]钟红兰.中药沉香品种鉴定及探讨鉴别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1,3(16):266-267.
[2]朱天友.中药沉香的品种鉴定及鉴别方法[J].药物与人,2014,6(21):89.
[3]骆科忠.中药沉香品种鉴定及探讨鉴别方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6(13):36-37.
[4]郭生挺,杨晖.中药沉香品种鉴定及探讨鉴别方法[J].中医临床研究,2014,5(22):51-52.
[5]熊武卫.中药沉香品种鉴定及探讨鉴别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3,5(9):76-77.
R282.5
A
1671-8194(2015)19-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