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215011)
评论: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性评价要有度
陈萍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215011)
各抒己见:点击本刊文章 议论课改热点
背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赞赏性评价是必须的,也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显然,赞赏性评价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更应该实事求是地给学生以完成动作质量的反馈,以便学生明确动作的正确与错误,从而在后面的练习中有质量地进行巩固或改进。然而,在当前的一些优质课比赛或日常教学中,赞赏性的评价用语不绝于耳,即使动作不到位或有明显错误,也会用比较含糊的激励性的语言一带而过,让学生在含糊的理解中继续练习,尤其在小学。过度的赞赏性评价将会带来什么?
案例一:在最近的一节大型公开比赛水平一《前滚翻》课上,教师请出表演的学生演示动作,当这位学生用头顶触垫子侥幸翻出前滚翻之后,教师评价道:“嗯!你的动作比老师做得还漂亮,如果能先用后脑勺着垫就更好了!”咋一听,这样的评价很精彩也很到位,不仅激励了学生,而且还指出了必须注意的地方,应该是挺好的。可是“比老师做得还漂亮!”是比老师做得对?还是比老师做得好?做得正确?“如果能先用后脑勺着垫就更好了!”是否可以理解为“不用后脑勺着垫也可以?”
案例二:也是在一节省级展示活动的水平三《支撑跳跃》课中,当一名胆小的女生终于在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下从跳箱上跳下踉跄落地时,教师送上了一句:“你真勇敢!掌声送给她!”至此,旁观学生掌声一片,评价结束。这样的赞赏性评价表面上看起来无可厚非,好像帮助学生克服了胆怯心理,完成了动作,安全落地,而且同学之间相互鼓励,还体现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了教育引导的作用。但是,是否只要“勇敢”地跳下去就是达成了学习目标,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不需要对动作的掌握提出具体要求呢?
问题分析: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使用赞赏性评价用语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夸大动作效果,易造成学生对动作过程的模糊认识。
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来自教师的正确示范外,还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特别重要的关系。案例一中,“比老师做得还漂亮”一语,夸大了学生的动作效果,可能会使当事学生沉浸在洋洋自得的情绪中,甚至会忽略后面的半句“如果能先用后脑勺着垫就更好了!”没用后脑勺着垫也翻了过去,而且“比老师做得还漂亮”,那么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是否会形成可用后脑勺先着垫,也可不用后脑勺先着垫,只要能翻过去就行呢?如果是这样,就容易误导学生,使他们对动作要求产生模糊的认识,不利于掌握正确的动作方法,不利于规范动作规格,还容易出现颈部扭伤等运动损伤状况。
第二,评价要素不明确,易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评价目的中指出,评价是“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而在案例二中,教师把学生完成动作归结为“勇敢”的结果,丝毫未提到是动作技术掌握程度的原因。教师把评价的要素转移到了心理品质上,却未指出动作方法的不足。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鼓励与疏导确实对完成动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果教师长此以往是这样评价,不仅易造成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模糊认识,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错误认识,即只要“勇敢”,只要“做了”就行。殊不知,动作的完成与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一味使用肯定性评价,回避批评,不益于耐挫力的培养。
学生每天在赞赏与肯定中成长,固然会充满自信,但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与挫折,到那时,学生该如何面对呢?是反思后纠正自己的错误,还是一蹶不振、无所适从?媒体报道的,学生因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一时想不开而失去生命或变成残疾的例子不在少数。是否也与在教育教学中,过度使用赞赏性评价用语有关呢?当学生动作不正确时,可否直接点出来,进而帮助他找到正确的动作方法?实践经验证明,只要不带着埋怨的情绪,真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或提出批评意见,绝大多数学生是会愉快接受的。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而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耐挫力。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反思总结: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体育教学中一味地回避批评,滥用赞赏与鼓励,就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产生模糊的认识与概念,不利于正确动作技能与良好是非观的形成,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削弱耐挫力。为此,在体育教学中使用赞赏性的评价要有度。要做到实事求是,而不是夸大其词;要做到评价要素明确,一语中的,而不是轻重不分,缓急混淆;要做到赏罚有度,是非分明,而不是一味赞扬。笔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动作技能,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才会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苏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