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
2015年8月23日,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这个奖项是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素有“科幻界的诺贝尔奖”之称,刘慈欣此次获奖,也标志着亚洲终于有作家获此殊荣。消息传到国内,各大媒体几乎沸腾了,书店里的《三体》马上被抢购一空。面对悄然兴起的科幻阅读热,我们不仅要问,我们为什么读科幻?
事实上,科幻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幻想,对科技的反思。从凡尔纳的大机器科幻小说开始,科幻作家就在作品里描述了科技对未来的积极影响,比如凡尔纳科幻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到了20世纪,几乎都成为了现实。被称为“现代潜艇之父”的美国发明家西蒙·莱克就是在1870年阅读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后,从此迷上了海底旅行和探险,并最终发明了潜水艇。到了20世纪,更是涌现了克拉克、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国际顶尖科幻小说家,在这些科幻小说里,未来的人类社会常常因为科技的泛滥而导致毁灭、陷入黑暗,这种悲观主义在20世纪后半期的科幻小说中尤其明显。即便是刘慈欣的“三体宇宙”也不例外。科幻作家们试图通过描述滥用科技带来的后果,警醒世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理解为是对科学技术的一种人文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幻想作品无疑是当代科学文化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阅读科幻,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或许也是打开你通往科学殿堂的一扇大门。正如刘慈欣所说的:“科幻让琐碎的生活有了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