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朝辉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主要是要解决城乡统筹、生态环境、就地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四个问题。百色乡村旅游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要提供新的理念与思路。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百色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2702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城镇化的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如资源浪费问题、城乡统筹和生态环境问题等,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农村城镇化,对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推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休闲重要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乡村旅游产业关联性强、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5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发展乡村旅游,已不单纯是为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现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关键是产业支撑,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四个方面:一是城乡统筹发展;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是就地城镇化;四是农民市民化。
1.2 乡村旅游的含义和特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以城市居民为对象,以“乡村性”为特征,依托“三农”资源发展,具有潜力大、覆盖面广、受益群体多、综合带动性强等特点。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拉动社会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优化农村产业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地主要特征是农村景区化、资源产品化、农民市民化、景观城镇化。
2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2.1 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2.1.1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农民市民化
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居民喜爱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以游客搬运为前提,城市游客聚集为基础,城市游客消费为支撑,为乡村带来了大量的消费。城市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消费方式等对乡村旅游地都产生了影响。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游客的增加带动了乡村旅游地消费需求的增加,促使乡村旅游地的农民从纯粹的农民转化成乡村旅游的经营者、服务者、农产品加工人员或者其他二三产业的劳动者,这些都这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市民化转变。
2.1.2 乡村旅游可以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统筹是通过对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转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农民发展状况,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互补、互利双赢的协调发展。乡村旅游得以发展依赖的乡村丰富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民风民俗等自然和人文资源,提供乡村旅游服务的劳动力资源等都来自于农村,而乡村旅游目标市场和客户资源却来自于城镇和都市,充分体现了城乡优势资源的良性互动和合理流动,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2.1.3 乡村旅游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由于原生态自然与人文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吸引力所在。很多地区已把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推动力。乡村旅游能够激发居民整治环境、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将城镇的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乡村要求,全面贯彻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城镇生态的内涵式发展。
2.1.4 鄉村旅游可以促进就地城镇化
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广大农村地区村庄空心化、土地荒芜化现象严重。乡村旅游开发的涉及面广,覆盖了一产、二产和三产,产业关联性强,能够带动其他众多相关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通过作为乡村旅游地的经营者或服务者参与乡村旅游等方式获得收入。发展乡村旅游业能够促进产业融合与人员聚集,使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在乡村旅游发达地区,已经有很多的农民工返回自己的家乡开展乡村旅游获得收入,从而促使就地城镇化的实现。
2.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的物质与精神面貌会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主要场地乡村地也有了重新解读。城市居民到乡村寻求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观,乡村旅游顺应了这一要求。但旅游者在乡村旅游中休闲放松的追求也需现代元素的加入,特别是生活设施的便利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往很多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只注重单一的产品打造,忽视把农村作为整体的打造,更未能将乡村旅游的开发纳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之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的短期性、重复性建设,这非常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主要突出“村味”、“人味”、“雅味”、“土味”、“情味”五味乡村旅游要素。
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百色乡村旅游
3.1 百色市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据统计,2014年百色接待旅游总人数1995.9万人次,增长18.9%;实现旅游总收入158.3亿元,增长279%,百色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百色凭借着丰富的山水资源、民俗风情、田园风光以及特色生态农业等优势资源,正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努力建设右江河谷百里乡村旅游长廊,将其打造成为广西首条养生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截止到2014年,百色建设了大量的涉农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特色旅游名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4A级旅游景区有田阳聚之乐休闲农业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田阳布洛陀芒果风情园、凌云茶山金字塔;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有乐业县火卖村、凌云县金保乡村旅游区2家;三星级乡村旅游区3家。四星级农家乐8家;三星级农家乐有18个;二星级3个。靖西县旧州村、乐业县火卖村、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平圩村被评为特色旅游名村。百色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发展,这些涉农乡村旅游地为百色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百色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3.2.1 从新型城镇化的高度,做好乡村旅游的顶层设计
现阶段,百色正着力打造以壮乡红城为特色的右江河谷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右江百里乡村旅游长廊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百色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不能孤立地打造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要开展乡村旅游顶层设计,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人文等资源,挖掘每个乡村的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加强对右江河谷地带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环境的打造,由建设“美丽景点”转变为“美丽乡村”、“美丽河谷”。
3.2.2 乡村旅游发展要以生态提升为基础
百色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卖点所在,也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强调“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防止大拆大建,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所以,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提高乡村旅游资源乡村的原真性,建设生态乡村,走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创新发展之路。
3.2.3 以乡村旅游带动地方产业,实现就近城镇化
百色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城镇化率低,应把小城镇、特色城镇作为优化城镇结构的主攻方向。小城镇产业帮扶通过“统购统销、引导起步”、“优化品种、合作经营”、“土地流转试验”、“农超对接基地建设”四个阶段,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从而农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百色农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可以探索新型社区建设的路子,实现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农民致富。比如百色华润希望小镇可以说是“美丽中国”乡村旅游扶贫的成功典范。
3.2.4 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小镇,实现乡村旅游的人本化
小镇是最能体现统筹城乡的的一种城镇化模式,旅游小镇建设是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小镇的建设要按乡村旅游城镇的要求进行建设,使小城镇本身就成为乡村旅游的吸引物,甚至是亮点。同时,依托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商业等。比如田阳也以建设田州古城的契机,期望将田阳打造为乡村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古城的打造可以带动产业发展,可以把文化旅游和土地经济、房地产效应结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一种乡村旅游引导下旅游综合体的新型的城镇化道路。同时,百色属于革命老区,可以依托百色红色旅游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新村,是以红色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就地城鎮化模式。
3.2.5 因地制宜建设农业庄园,实现乡村旅游的融合化
建设农业庄园必须通过发展高科技农业、景观农业、有机农业来塑造农业核心竞争力,以创意观光休闲体验打造旅游核心吸引力,必须营造原生态的乡村度假氛围;必须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融入创意生产创意农产品,从而实现农特产品与旅游纪念品的有机结合。百色特色农业规模大,“一乡一品”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沙糖桔、火龙果、中药材种植是农民致富的重要农作物。百色是广西重要的粮食基地、南菜北运基地、亚热带水果基地、中国芒果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如现已开发的田阳布洛陀芒果风情园、凌云金字塔茶山景区、“十里莲塘”景区、田阳聚之乐休闲农业景区等都属于农业庄园形式,但其乡村旅游产业产业融合程度不高,还需进一步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刘又堂.桂西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城镇化互动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1):3236.
[2]田东娜.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J].江苏商论,2014,(4):2528.
[3]韩倩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185.
[4]林莉,梅燕.革命老区旅游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4,(3):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