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华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今词义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因此解决现阶段这一教学问题是有其必要性的。在古代汉语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词义几乎处在经常变化的状态。因此,要牢固掌握词义发展变化的差异,切忌混淆古今词义。
【关键词】古今词义;多种角度;差异
古代汉语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在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辨别古今词义的差异。
千百年来,多数基本词汇基本相同,同发展的语法一起,成为汉语最稳定的因素。由于它贯串古今,所以成为联系古今汉语的纽带。但在一些属性上古今词义又有一定的差异,如“布”,古今都指衣服原料,但布的质料又是不同的;“雷”,古今都是指自然界的雷声,但古今人对雷的理解却有明显的差异。我们要真正读懂古书,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古今词义差异的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变化。
一、从词义程度上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从程度上看古今词义的差异是指词义在发展中变化的程度,古今义之间的距离。有的词义变化大,词义变化大的,词义差异就显著。比如“行李”一词,古义是指外交使节;今义指行李。正因为这类词变化显著,词义差别就大,所造成的误解也就越大。有些词变化细微,词义差别小,最易混淆,容易以今义理解古义。比如“勤”,今义是勤快,古义是辛苦的意思。
二、从词义的范围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词义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新义同原义比较,在范围上古今有了差异,词义要不扩大,要不缩小或原义消失而转变成新的意思。
1.词义的扩大。指一个词的意义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是指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其扩大方式一般为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
“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中的“国”这一词。“国”的古义是指国都,从字形上看“国”字外面是一个“囗”字,表示“四境”。“玉”指“玉器珍宝”,专指“宫廷”、“大内”。“囗”与“玉”联合起来表示“王城”、“宫城”。今义是指国家,属词义的扩大。由古义的国都,演变成今天的国家,这就像是在一个围墙中保护着城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国家,符合国家的基本特征。另如“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一句中的“城”指“城墙”,今义是指城市,属于词义的扩大。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中的“睡”。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说文·目部》:“坐寐也。”今义:指一切形式的睡眠。《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古之“睡觉”作“寐”作“寝”。《论语》:“宰予昼寝。”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中的“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现在,“哭”则包括“泣”和“嚎”。
如《诗经·小雅》说:“谁知鸟之雌雄。”现在,“雌”、“雄”用来区分一切生物的阴阳性了,包括花、鸟、虫、鱼、兽。它们所表示的概念外延都扩大了。
2.词义的缩小。指一个词的意义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是指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范围缩小了。词义缩小的具体形式可概括为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
如“瓦”,古义是“土器已烧之总名”。在《礼记·檀弓》说“有虞氏瓦棺”。现在,“瓦”则专指盖在屋顶上的那种已烧过的土器了。它所表示的概念缩小了。
金:泛指金属。《说文》称金子为黄金,称银子为白金,称铜为亦金,或铁为黑金。现缩小为表示黄金。只有在词组里还保持金属的意义,如五金、冶金等。
虫:徐《说文解字注笺》云:“虫者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或裸、或介(甲)、或鳞,皆经为虫。”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现代方言里还有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的;正是古义的保留。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
3.词义的转移。指古今之间,既无扩大,又无缩小,彼此不存在类属关系。往往是今义产生后,古义便渐渐消失了。
如:“闻”,古义是“听而得其声也”。如《礼记·大学》说:“听而不闻”。此外还有“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出自屈原的《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涕”,古义指眼泪。上古鼻涕用“泗、洟”来表示。后来由眼泪变为鼻涕。本义废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句中的“官”,表示官府;今义是指官职,官员。属于词义的转移。
三、从词义的感情色彩看古今词义的差异
由于时代的变迁及社会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善恶发生的变化。这种改变导致词义褒贬、轻重的更替和转化。
《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谣言”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如“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现代“锻炼”一词不但没有这一意义,而且在“锻炼意志”等场合还含有褒义。
“诛”的古义重,今义轻。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杀戮。如:《论语·季氏》:“社稷之臣也,焉可诛也?”可见“诛”在古代的词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
以上从程度、范围和感情彩三个方面考察词的古今义变化的目的,是使我们明了词义是经过不同阶段演变而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它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要逐个考察词的古今义,切忌以今释古,望文生训。本文论述不过触及皮毛,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考证,为更好的研究古代汉语词义的演变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振家.《简明古代汉语》.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
[2]王宁.《古代汉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