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梅
苏教四第二专题选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节选,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在备这篇课文时,个人觉得这个题目不是很好。
首先,从故事的过程来看,虽然水不是先出现的,但是伽西莫多是在看到爱斯梅拉达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之后才感动地流下感激和自责的泪水。爱斯梅拉达送水在前,伽西莫多流泪在后,那么题目应该叫“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这样才合情合理。
其次,伽西莫多之所以热泪盈眶,正是爱斯梅拉达的甘泉唤醒了他沉睡的心,使得这个动物性大于人性的人因感动、悔恨、自责而流下眼泪,充分表现了美好人性对良知的唤醒作用。因此从逻辑上讲也应是先有一滴水后才有一滴泪。
但是,如果把题目换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也不妥。
首先,“换”是个功利性很强的字眼。《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换的解释是:“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从这句话来看,此处的“换”即便不是交易,也应是是“各自把自己的给对方”,也就是说是带有主观目的性的,事实上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交易,尤其是爱斯梅拉达,她在给水给加西莫多的时候或者之前根本就没有想到要换得什么,这种无功利性恰恰是她纯洁、善良的本性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美好。
其次,本专题要探讨的是人性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而这一课中,重点探讨的是人性的美与丑。伽西莫多——就是作者雨果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而这两个人之间不存在一种交易,不能用“换”。
应该说,是爱斯梅拉达用爱的甘露唤醒伽西莫多的第一滴人性的眼泪,唤醒了周围麻木看客的善良的人性。爱斯梅拉达的这个举动正是体现了雨果“爱可以创造奇迹,爱可以弃恶扬善,爱可以使人性失而复得。”这一论断。怎一个“换”字了得!
那么,这个标题应该是什么呢?
带着这些思索,笔者查阅了其他译者的译文。发现由李玉民翻译的《雨果小说全集·巴黎圣母院》,其中第六卷第四部分标题为《一滴眼泪报一滴水》;陈筱卿翻译的《巴黎圣母院》,其第六卷第四部分标题译为《为一滴水而流出一滴眼泪》。这两种译法比较符合第四部分故事情节发展的先后关系,并且突显了伽西莫多心灵受到的震撼,让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伽西莫多潜伏的人性苏醒了过来。但是,其中仍然隐含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小说中明明这样写道:“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可见姑娘并没有忘记这个丑陋的人给她带来的威胁与恐惧。但是爱斯美拉达为什么会送水给这个妄图劫持自己、而且外貌丑陋以致招致自己厌恶的敲钟人喝呢?
其实,《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是借中世纪的历史题材影射19世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专制王权统治时期的残暴与黑暗,封建教会的虚伪与反动,司法机构的罪恶行径,赞颂了下层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格、正直勇敢的斗争精神。”其中融入了作者对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解和诠释。小说中的爱斯美拉达正是雨果带着这样的人性观、人道观塑造的理想的、完美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