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虽晚溢华彩
——专题片《信念的力量》拍摄随笔

2015-10-22 07:56■张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老刘台灯毛主席

■张 毅

夕阳虽晚溢华彩
——专题片《信念的力量》拍摄随笔

■张毅

背景导读:《信念的力量》是陕西省富平县委组织部拍摄的一部人物专题片,讲述的是富平县小惠镇田村的82岁老党员刘正喜虽已是耄耋之年,却仍坚持每天骑车进村入户,义务对附近村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讲台不老松”的感人事迹,从而生动地展示了一名老党员深切的爱党情怀。

“讲台不老松”刘正喜

从事电教制片多年,我的镜头已经数不清记录下多少次感动,每一名曾经报道过的典型,都仿佛粒粒水滴,最终汇成了我记忆的河流。这众多水滴中最令我难忘的一滴,那应该是刘正喜了——至今他那佝偻着腰却依然显得坚毅的身影,还总在我眼前闪现。

一幅毛主席像

带着对一名老党员的敬仰,我们摄制组一行来到了田村。刚进村,就听见离村口不远的文化室里传来一通慷慨激昂的讲话声。陪同的当地同志高兴地说:“真巧,这一定是老刘又在宣讲啦。”循着声音进了屋,便看见了刘正喜。只见他个子不高,却显得精神矍铄,而且怎么看也不像八十多岁的人了。一番寒暄过后,我忍不住发问了:“刘大爷,您今年多大岁数了?”“都八十二啦!”“看上去也就六十多……”他听到这话,忽然摆了个京剧里的亮相:“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句话,逗得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一路说说笑笑,我们来到了老刘的家,客厅迎面就是一幅巨大的毛主席像。哦?现在这年代,挂毛主席像的可不多见了。我敏感地意识到,这里面也许会有戏,便问起缘由,同时将镜头牢牢对准了他。

“我自小家就穷,真是如书上说的,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是共产党、毛主席来了,才让我这样的穷人翻身当家,过上了好日子!抗美援朝了,我就报名参军。在队伍上,我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党对我的天大恩情。”说到这儿,他的声音也哽咽起来,“党对我有恩,毛主席对我有恩,当时我就下决心了,一定要入党!入党了,我就能报恩!”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为他这朴实的感情而感动,从而也多少理解了,为什么都八十多岁了的他,还能坚持义务为党宣传——因为在他单纯的思想世界里,把党当成了这一世最大的恩人。这种想法看上去不伟大,然而却是一名老党员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临和老刘告别时,他站起身来,小心翼翼地擦了擦毛主席像:“我每天都擦……”他已经把这幅像,当成了党的一个象征。也许这种认识还不够全面,但已经足够让我感动,为此我对准毛主席像来了个长特写,把一名老党员对党的朴素情怀永久地保留下来。

一辆旧自行车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准备拍摄他进行义务宣讲了。老刘显得很兴奋,于是我打趣道:“您要上镜头了,高兴吧?”不料他却惊诧地瞪大了双眼:“我高兴的可不是这个!这么大岁数了,上不上镜头能咋的?我高兴的是你们能报道宣传党的政策。”原来如此!我为自己的想当然而惭愧,也更佩服他的精神境界了。

要出发了,老刘从仓房里推出一辆旧自行车。好家伙!一看就知道这车有年头了:笨重的车架,满是油泥的链条,掉漆的零件……最显眼的是车上还装了个扩音器,就是俗称的电喇叭。看到我们惊讶的目光,老刘解释道:“我走东村到西村地去宣讲,这个老伙计都得陪着我出力呢。”“那这喇叭是咋回事嘛?”“从前光靠嗓子喊,时间一长就喊不动了。用喇叭喊,这下大家都能听清了!”说着他变戏法似的,从背包里又拿出个话筒晃晃。原来如此,我为老刘的苦心而叫绝。

清晨的阳光撒在田野上,村庄的炊烟正袅袅升起,老刘骑着自行车、手持话筒缓缓在前,我们则紧随其后。今天恰逢镇上有集市,老刘准备利用这人来人往的机会,好好宣讲一番。山路弯弯,他的电喇叭间或响起,而每当经过一个村庄,他就特意把嗓门提高,吸引来村民侧耳细听。此时取景器中他卖力的样子,让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叫“一路行来一路歌”,而老刘可以称得上“一路行来一路爱”。他让人看见、听到的,不仅是党的教育,更是一名老党员的无私奉献。我被他感动了。

到了镇上的集市,真是人山人海。老刘下得车来,推着沉重的车子从东头到西头,又从西头到东头,嘴一直没闲着,一会儿讲习主席讲话精神,一会儿说群众路线教育,引来了不少群众驻足倾听。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都累了,他却依然精神抖擞,只是嗓子显得沙哑了些。看到他这“当街喊党课”的认真模样,还有那满头的白发和瘦弱的身躯,我的鼻子不禁酸了,为一名老人的努力付出而心酸,更为一名老党员的无私奉献而感动。

一盏小台灯

随着拍摄进程的深入,我和老刘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以前,我总认为82岁的他,再忙也不会忙到哪去;但现在,我觉得,他真的很忙。

让我们的镜头来看看他是怎么安排自己的一天吧——清晨五点,雄鸡初啼,他已是整装待发,骑着那辆老车,或者到各个村去巡回,或者去镇上的集市、广场等人多的地方,或者去附近有红白喜事的人家。无论到哪,他的电喇叭总是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把党的知识宣传给群众;无论在哪儿,都会有一帮群众围着他认真倾听,角角落落都有他的忠实粉丝。宣讲完毕,往往已是中午,顾不上休息的他,又会出现在某个村的文化活动室,张罗着为党员们“讲党课”,时不时还和党员展开一场辩论,而最终他总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到了晚上,他会找到村部的大喇叭,利用村民的晚饭时间,再讲上这么一段……田间地头、逢集街头,有他宣传的身影;红白喜事、左邻右舍,有他激昂的声音。他的一天就是这么忙!

说到这儿,也许有人会说,忙完这些,该休息了吧?但我的镜头,却回答着“不”,回到家后疲惫的他,还得进行理论学习。在拍摄的那段日子里,在我的摄像机前,每晚当村民们都已进入梦乡的时候,他却仍在坚持学习。

我曾拍摄过他学习的场景。家里房子小,怕影响身体不好的老伴休息,他便拿起了一盏小台灯,钻进了灶房,开始熬夜了。那盏小台灯,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产物,显得有些破烂,他却认真对我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个灯可是我学习的好宝贝。”这句话,让我陷入了深思:其实“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并不能完全地形容他,用“活到老,奉献到老”,也许更贴切。那盏年老的小台灯,虽然光已昏黄,但还是在顽强地点亮自己。这不正是老刘的最好写照吗?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有感动,更有感慨,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摆弄着摄像机。昏黄的灯光下他吃力学习的身影,显得有几分神圣,构成了最温馨的一幅画面。

一摞学习笔记

拍摄即将结束了,我感觉也真正了解老刘了,除了一个疑问: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每天在基层对群众进行宣讲,能讲明白吗?毕竟,年纪这么大,想讲得吸引群众还能让群众接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电教制片者的我们,专业职责之一就是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教育,就连我们有时候还搞砸呢,更何况老刘这“非专业人士”呢。

终于,我忍不住问起这个可能会让他“挂不住面子”的问题,不料他却很坦白:“第一次宣讲,我就搞砸了!”我忙把摄像机对准了他。他回忆起来:“第一次是在本村,我站在村口对村民宣讲,中间讲得口渴了,便进屋喝了口水,结果出来一看,人都走光了。那滋味可不好受!”“那后来呢?”“开始也觉得是群众觉悟低,可后来一打听,大家都说我讲得没意思。我才知道,不是群众没觉悟,是我自己没水平。”“那怎么办?”“学啊!我从那天起,就使劲学习,让自己对党了解得多些,这样才能对群众说得多些。另外,我也琢磨了,形式啥的也得变一变,干巴巴地讲是不行了。我在宣讲过程中,学着加点致富信息、戏曲快板啥的,慢慢地,大家就都喜欢了。”

听了老刘的介绍,我心里油然产生了敬意,但总觉得他说得不够直观。他了解了我的想法后,郑重其事地搬来一个箱子,捧出了一摞子能有近半人高的册子。“这都是我的学习笔记。每天我都学习,在电视新闻上学,借书学,从报纸上学,去镇上要资料学……无论学到啥,我都赶紧记下来。要是一天不写上点,我就觉得丢了啥。”看看这些笔记,再望望他的笑容,蒙眬中,我仿佛看见了夕阳下一头老黄牛,不待扬鞭自奋蹄,仍忘我地奉献着!

拍摄终于全部结束了。在离开田村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总在回忆着这次采访中的点点滴滴。八十多岁的老刘,终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奉献与付出。我要把他的这种精神,通过这部片子,让更多的人来知道、去学习。而片子的结尾,我准备采用老刘的一句话:“一日不止,坚持永远,把这一项工作坚持到底。因为这对人民有利、对党的事业有利。”这句话,将是我今后人生的指明灯,相信也会成为越来越多党员的座右铭。

(作者单位:陕西省富平县委组织部)

猜你喜欢
老刘台灯毛主席
“八大”上我为毛主席做了同声传译
读毛主席词《渔家傲》“不周山”的注
拼图
DIY书房小台灯
壮锦献给毛主席
毛主席啊,我们永远怀念您!
台灯的自述
老刘和老秦
西瓜虫台灯
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