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2015-10-22 03:01汤德锭
黄山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青少年

徐 玲,汤德锭

(1.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2.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243041)

1 引 言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随着旨在增强全国人民体质的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发展,体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模式。目前,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已深入到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课堂上,这种科学文明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理念,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显得尤为关键。众所周知,习惯的培养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兴趣爱好直至日常习惯是全民健身的最终目的。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正处于体育改革的新时期,提高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其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是各高校的重中之重。遗憾的是,青少年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能真正热爱体育、热爱运动,并坚持终身体育锻炼的学生仍是少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指数令人堪忧。由此可见,对于青少年来说,十几年的体育课程往往是强制性体育课堂学习,并没有从体育课中学到全面的健身技能,没有达到培养终身的兴趣爱好的教学目标。作为一种个体行为,体育锻炼的产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必然受到多种内外条件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资料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细致分析。

2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

据心理学家研究显示,习惯是自动化的反应模式,是人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重复的一种特定行为。根据自动型过程分析,体育锻炼属于目标依赖,即集运动性和习惯性为一体的多维综合机制。作为人类诸多习惯的其中一种,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无需外力控制而自发的行为,若要将其从教育手段发展成习惯,最重要的是要使青少年从中得到满足感,使身心得到极大愉悦,从而获得稳定性、自觉性、愉悦性等特征。但是这种习惯的形成对于目前的青少年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他们的时间被学习、娱乐、交友和网络大量占用,愿意健身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寥寥无几,这一现状不得不引人深思。因此,本文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进行简要分析。

2.1 环境润育

环境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里的环境主要指其所在的教育氛围和体育条件。从学校方面来讲,指的是教师的素质,体育器材的配备,集体的凝聚力和活动的吸引力等方面。从家庭方面来讲,指的是直系亲属对于体育锻炼的热爱程度及态度,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等。从社会方面来讲,指的是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传统体育文化氛围,模范榜样,体育资源,风俗习惯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支持和鼓励,教师的教导和指点,集体的力量与参与,以及体育本身的魅力和优势,能够大大激发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愉悦性,在无形中对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其次,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主体自我内化而成的,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所在,当它成为多数人认同的一种有益身心的优质生活方式时,就会引起青少年的效仿。从众心理,使其调节自身的行为与大众相适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与环境相协调。

2.2 制度他律

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监管力度,如体育课、晨跑、课间操以及“阳光体育”大型活动等,这样可以使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了强制的他律性。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很多方面还尚未成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制度的约束,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力的指导、督促和启发。除了课堂的教学以外,教师用名人事例进行暗示和熏陶也是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

严格的体育教学制度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前提。制度在前期可以制约和规范青少年行为,将体育锻炼纳入规范化轨道,后期能够使学生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并持之以恒,由强制性的他律行为转化为自律行为,从而促使习惯的养成。由此看来,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如体育教学规范管理守则,课间操、眼保健操执行标准,课外活动检查批评制度,运动会竞赛章程,体育器械管理办法等,为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防止人身意外伤害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各级学校应严格执行贯彻这些规章制度,从而使学生的日常行为得到必要的约束和激励,为日后紧张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

2.3 主体自律

主体自律,简而言之,是指在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到自律自觉,由被动变为主动,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对于青少年来说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如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关键在于主体本身的自律能力。虽然环境氛围和制度规范会产生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只是作为外因,对习惯的养成作用有很大局限性。众所周知,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关键,只有青少年自身真正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愉悦性,并将其上升为信念和理性思维,将外在制度的强制性上升为自我需要,将“要我练”上升为“我要练”,体育锻炼才能作为一种生活习惯长久地扎根于青少年的心里。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行为举止需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对于儿童、少年和青年3个不同群体来说,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在儿童阶段,人的自我约束力很差,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因此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应以他律为主,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儿童逐渐了解什么是体育锻炼,并更要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在少年阶段,人逐渐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控能力有所提高,但意志力仍然薄弱,因此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应他律和自律并重。体育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从他律到自律逐步过渡,提高强身健体的意识。在青年阶段,人的自觉性大幅度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逐渐增强,抽象思维能力也达到最高值,也有了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因此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要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青年人能从体育锻炼中找到健身的价值,能理性的对待和处理自己的生活方式,加之环境和制度的辅助作用,使其内在驱动力被深度的挖掘和引导,最终使被动变为主动,使体育锻炼成为终身坚持的一项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3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对安徽芜湖市100名初中生、100名高中生和100名大学生(其中包括150名男生和150名女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影响因素主要受内因影响,如性别、年龄和认知态度等,外因对习惯的养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教师的教学手段、学校的体育设施、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因素。

3.1 性别因素

问卷表明,通过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的体育锻炼的统计,男生和女生在锻炼习惯养成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男生热爱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150名不同年龄段的男生中,有95名男生每周进行2-3小时的体育锻炼,21名男生每周进行4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而女生中有53名每周进行2-3小时的体育锻炼,15名进行每周4小时以上体育运动,结果如表1。男生中坚持体育锻炼年限为4-6年的比例最高,2-3年的其次,而女生中坚持体育锻炼年限为2-3年的最高,0-1年的其次。究其根源,男生的肌肉性质比女生更好,潜在的身体爆发力也比较强,加之生性好动,男生比女生更热爱体育锻炼。由此可见,男生对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先天的优势,对于锻炼习惯的培养基础也更为稳定。

表1 男、女生运动时间统计表

3.2 年龄因素

问卷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周期频率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年龄对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没有明显作用。

3.3 认知因素

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认知对其行为有着方向性和动力性的影响。青少年能够持之以恒的进行体育锻炼是由于认识到体育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素质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产生特定的精神力量和兴趣爱好,使其发展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然而,兴趣和爱好并不是与生俱来,它受到各种社会环境、经济条件、家庭氛围和青少年自身身体素质的影响,良好的体育锻炼结果和愉悦的过程是促使青少年坚持锻炼的直接动力。因此,对体育锻炼形成理性的认知,培养良好的运动情感,是习惯养成的内在动力。

3.4 教师因素

问卷中有89%的学生认为,体育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其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学生认为,简单实用、丰富多样的体育技能更容易被大多数学生喜爱,此外,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3.5 物质因素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体育训练场馆、器械和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物质保障,学校制定的关于体育课的制度以及有关的宣传活动,对青少年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起到无形的鼓励和支持作用。

3.6 评价机制因素

体育教育评价机制作为教育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对青少年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虽然素质教育已普及多年,但大多数地区的教育评价仍以“升学率+成绩”为主,这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极其不利,也逐渐成为制约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些教育界专家指出,一个学校学生体育课开展的不管如何丰富多彩,若是中、高考上线人数少,升学率低,家长仍不会让孩子选择此学校,学校的声誉就会全面下降,在这样一种畸形的教育评价机制下,学校和教师只有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提高升学率上,甚至占用宝贵的体育课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一位老师会提倡学生应该利用宝贵的课余时间进行锻炼身体。近年来,我国屡次修改体育教学大纲,其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宗旨从来没有变,但在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下,许多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计划都不能很好落实。

4 小 结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内外因共同漫长作用的结果,它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爱好和主动的参与,也需要家庭的支持、教师的鼓励、制度的保障和经济条件的允许。此外,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还与人的性别、态度认知和教育评价机制等因素有关,对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一个科学有序的过程,需要严格的训练和不断的督促,在后天的不断反复练习中形成终生的行为习惯。在培养过程中,应着重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效运用教师引导和条件引导,提高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思想认识,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锻炼环境,促使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

[1]白文飞.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787-788.

[2]乔玉成.青少年锻炼习惯的养成机制及影响因素[J].体育学刊,2011,18(3):89-91.

[3]赵克宁,余贞凯.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教学与管理,2008(12):154-155.

[4]冉强辉.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实证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2):123-124.

[5]邱梅婷,贾绍华,等.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8-89.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习惯青少年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青少年发明家
上课好习惯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