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清,晏小红
(1.中国建设银行 西安劳动路支行,陕西 西安 710082;2.中国建设银行 西安审计分部,陕西 西安 710058)
当前,世界范围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以及失业率居高不下,使世界经济笼罩在危机的阴霾当中。尽管通过近两年世界各国的不懈努力,美国、欧洲、日本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等都采取了超常规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向各国的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是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经济复苏的力量十分薄弱,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出现多次起伏。随着欧洲理事会对希腊的第二轮救助计划在2012年3月20日的实施,标志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基本缓和,世界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金融企业也面临着诸多考验。随着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大幅缩水,出口增速下降、企业产能过剩,效益下滑,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的长期实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很多企业经营面临着市场萎缩和资金紧张的考验。我国GDP从2008年的9%下降到了2013年的7.5%,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银行信贷也已经有了明显的反映。
本文选择了2011—2013年上半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五家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不良贷款的变化情况数据进行了分析(见图1),从这些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截至2013年上半年,9家上市银行的关注类贷款总额达到9923亿元,不良贷款总额达到3799亿元。关注类贷款总量总体巨大,不良贷款逐年增加。
图1 9大银行关注类贷款和不良贷款变化
从绝对量上看,9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总量已经接近一万亿,由于关注类贷款是向下迁徙成为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蕴含的风险也更大。因此,控制不良贷款,就要控制关注类贷款的增长,控制关注类贷款增长成为控制不良贷款的关键。本文就是基于当前我国关注类贷款总量巨大,不良贷款不断增长的现实,来研究如何控制和转化关注类贷款,最终实现对不良贷款的控制。而本文研究的关注类贷款的转化就是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关注类贷款风险得到化解而提升为正常类贷款,或者实现关注类贷款的完全回收。
还有一些类似于关注类贷款的研究都是以研究“问题贷款”为形式出现的,并且主要是将“问题贷款”直接归入不良贷款,并按照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关注类贷款的化解思路,是本文研究关注类贷款转化的有益参考,但是与本文在研究的专业性和范围上有较大差异。
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我国将贷款共分为五类: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关注类贷款是其中的第二类,后三类为不良贷款。
关注类贷款的核心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信贷资产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关注类贷款虽然是优良贷款,但如果处理不好,不予风险管控,就极有可能下滑为不良贷款。
关注类贷款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类。
1.客观因素
(1)政策环境的影响。信贷是具有很强政策性的工作,贷款的投放是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政策环境下的经营行为,对于一家银行来讲,贷款投向都是在本行的信贷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信贷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政策、法规和本行风险偏好的集中体现。由于贷款的这个特性,使得贷款投放后,如果遇到国家政策的调整和限制,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而面临无法按时足额偿还借款的可能。比如房地产公司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就会受到国家对于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的影响,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房地产项目的销售受到严重影响,而出现风险。
(2)经济和市场变化的影响。企业、银行都处于市场之中,对某一个贷款项目的判断更多的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市场环境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前景判断,但是,由于市场的发展受到包括政策、原材料价格、产品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贷款项目的市场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出现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产品滞销等问题,给银行贷款带来风险。
(3)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难免遇到人力所不能抗拒的因素影响,造成借款人经营和还款能力出现困难,如地震、洪水、金融危机等。这些因素也是造成正常贷款类下降为关注类贷款的因素之一,有些不可抗力因素可以直接使贷款成为不良贷款。
2.主观因素
(1)企业自身经营失误的影响。企业是社会中的企业,企业经营的成败受到来自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企业内部决策者、经营者、执行者的素质和经营行为的影响,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影响等。这些影响如果应对不当都足以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一旦企业经营出现失误,就可能直接造成资金链断裂、经营停滞、出现信用风险等。这种情况在金融危机时期出现得更加频繁。
(2)银行不规范放贷的影响。银行经营人员受到两项机制的考核:一是激励机制,即对于完成或超额完成当年业绩的人员都将获得相应的激励绩效,没有完成的就有可能受到相应的处罚;二是银行监管部门和银行自身为了防止业务发展的无序化和违规操作,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机制,如果突破了这些要求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两个方面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这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了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为了完成业绩、获得较高的绩效而降低或突破风险控制标准的事项,并且这种事项很多都伴随着企业的违规虚假经营行为。这些事项被监管部门、银行内部审计检查发现,就会对贷款安全产生影响,使贷款降级[1]。
关注类贷款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金风险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不少企业由于突然遭遇金融危机的打击,使企业经营陷于困境,同时给贷款银行也带来了不小的信贷风险,这个风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控制和化解,任由企业根据当时的市场状况硬挺,就可能给企业经营造成重大影响,使企业营运资金紧张,甚至可能引发银行同时追债的连锁反应,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银行的信贷资金面临无法回收的巨大风险[2]。
2.效益损失风险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规定,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在成本中列支、用以抵御贷款风险的准备金。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根据这个标准所有贷款拨备率都应高于2.5%,也就是说正常类贷款也要提取2.5%的贷款损失准备,关注类贷款提取3%的贷款损失准备。目前我国大部分银行关注类贷款按照内部模型法计提损失准备,其计提比例超过10%。因为这部分贷款损失准备在成本中列支,因此,将造成当期利润减少,如果关注类贷款总量不断增加,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的总量也就相应增大,如果关注类贷款一旦成为不良贷款,则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将大幅度提高。
3.信贷监管风险
列入关注类的贷款,作为银行监管部门对于贷款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关注的。近年来,国家审计署、银监会对于信贷风险的检查、监管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关注类贷款大量存在而得不到控制和化解将给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如果对于关注类贷款的化解工作不能及时跟上,一旦出现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发生风险,违反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就会给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质量造成影响,存在被监管部门处罚的可能,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这就是监管风险。如果是银行的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其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和信贷人员也将受到相应的处罚或责任追究,这同样是监管风险[3]。
4.业务管理风险
关注类贷款的增长必然要增加相应的管理成本,有效地控制关注类贷款就能够降低由于大量增长的关注类贷款而造成管理风险。比如由于人员不足、制度缺失、监控不力等使关注类贷款持续增长,对于已有的关注类贷款不能认真有效地化解,造成风险加剧,以至于后期必须通过投入更大更多的人力、财力、时间来挽回和扭转,这种情形往往反映为银行的管理水平较差,管理成本上升,另外,还会波及银行其他业务的发展,使银行在其他方面受到限制,给银行的后期经营管理造成更多的困难。
1.轻视关注类贷款的风险管控,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将关注类贷款作为不良贷款的调节器的现象,人为地将不良贷款认定为关注类贷款,或者应该认定为关注类贷款的,不予认定等等。有些银行则一直缺乏统一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对于关注类贷款的回收、化解都是实行松散型的管理,遇事商量着办,没有明确的组织、管理流程、措施、方案等制度约束,在管理上存在制度的缺失。
2.人为掩盖,风险后置
银行在关注类贷款的管理上存在着片面地运用展期、借新还旧等方法,进行风险后置的现象。这两种方法仅仅是延长贷款期限,缓解当下的危机,而对贷款存在的风险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管控和跟进,则贷款所暗藏的风险没有被揭示、控制和化解。
3.缺乏可用的心理控制工具
关注类贷款的转化、回收成效很大程度上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目前很多银行没有专门用于关注类贷款转化、回收的心理控制的方法,在银行内部对于心理因素的关注度也很低,没有将心理因素的控制纳入到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的体系中,也没有心理控制方面的工具可以使用,都是靠经验办事,这也是当前关注类贷款管理中的一个明显不足。
根据我国现有的制度、政策和实战经验,我们提出和归纳了转化和回收关注类贷款的具有操作实战性的四类方法。
贷款展期是指贷款人在向贷款银行申请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延期偿还贷款的行为。贷款展期的条件:贷款展期不得低于原贷款条件。短期贷款展期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中期贷款展期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的一半;长期贷款展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借新还旧是指贷款到期(含展期后到期)后不能按时收回,又重新发放贷款用于归还部分或全部原贷款的行为。无论是贷款展期还是借新还旧都是一项解决贷款到期而借款人临时性资金短缺,暂时无法偿还贷款的基本方法,通过展期或借新还旧,使借款人可以通过延长贷款偿还的期限,赢得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银行通过帮助企业,采取合理的辅助措施,促进企业改善经营,同时企业也通过加强经营管理,盘活资金,积极筹集足够的资金,则可以渡过难关[4]。
贷种置换的含义是指向同一个项目或同一个借款人发放不同于原贷种的贷款,使借款人获得新的现金流,从而归还其他贷款的行为。
贷种置换的特点:同一个项目或同一个借款人的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信贷品种相互置换。贷种置换主要是要把握贷款种类之间的关联性,即新的贷款品种是原贷款品种的上游或下游品种。
具体的置换种类包括:
1.个人住房贷款置换房地产开发贷款
房地产开发贷款是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上游贷款品种,与此相关联的同一个项目的个人住房贷款(含个人商用房贷款)就属于下游品种。其特点是,通过住房或商铺办理个人住房贷款(含个人商用房贷款)实现销售收入,用于归还房地产开发贷款。这是目前运用最普遍的一个贷种置换方法。
2.个人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与房地产开发贷款、汽车经销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进行置换
其特点是银行向个人提供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通过刷卡实现房地产项目车位的销售或汽车经销企业的汽车销售,从而使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回笼,归还上游贷款。
3.商用物业抵押贷款置换房地产开发贷款
商用物业抵押贷款是指银行向拥有商用物业的企事业法人发放的,以其所拥有并正常经营的商用物业作为抵押物,以该物业的经营收入进行还本付息的贷款。
4.流动资金贷款置换表外业务
流动资金贷款可以置换的表外业务主要包括差额信用证、差额银行承兑汇票、融资性保函等。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都是常用的信贷品种,原则上只有差额信用证和差额银行承兑汇票才会出现较大信贷风险的可能,而需要进行置换。流动资金贷款和融资性保函的融资用途是一致的,都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是融资的渠道和方式不同。
5.流动资金贷款与特定流动资金性质的贷款之间的互换
这种互换的品种主要包括国内保理预付款贷款、发票融资贷款等以应收帐款为还款来源的贷款品种。这种贷种的置换其操作方法与流动资金贷款置换表外业务的方法基本一致。
不同银行(或其他融资主体)之间的贷款主体置换是解决关注类贷款化解的一个重要渠道。这里所说的贷款主体置换是指由其他银行或融资主体向同一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归还原银行贷款,从而实现贷款主体的置换的行为。
1.贷款主体在获得较高的当期利润时置换
不同银行之间的贷款主体置换主要是在获得较高的当期利润业绩而实现贷款主体的置换,或者由于原来的银企双方因为合作、服务等原因也可以实现贷款主体的置换。
2.贷款主体在项目运用产品不同时置换
由于不同银行对于一个项目运用的产品上有所不同,在保证贷款条件合规的前提下,可以实现不同银行之间贷款的置换。比如,某些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在产品设计上的差异,可以实现贷款主体的置换[5]。
1.设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来实现贷款的回收或转化
根据银监会《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银行、企业与信托公司合作,通过发行设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来实现转化或回收。
2.企业兼并重组的回收或转化
根据2009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文件规定,对于借款人符合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条件的,银行与企业进行充分协商,对借款人进行经营重组,通过重组实现借款人经营能力的提升或取得新的资金流入,从而实现贷款的风险化解或回收,或通过重组创造新的转化条件,实现贷款风险的降低和转化。
在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我国关注类贷款风险的大量存在,有着向不良贷款进一步转化的可能。从近三年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长的趋势,以及目前一些银行在关注类贷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都反映出控制关注类贷款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的下行期,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加大,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关注类贷款的转化和新增贷款的风险控制的意义就越发凸显,因此,我国银行业有必要将关注类贷款的转化作为一项单独的重点工作来展开。当然控制银行信贷风险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既要化解存量关注类贷款和盘活不良贷款,也要严把新的贷款审核准入关口。
简单的讲就是要实施“四个一”工程:即组织一个团队,成立一个架构,明确一套流程,建立一套制度体系。把管理的体系建立起来,是关注类贷款转化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在目前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内,将关注类贷款的风险转化工作作为一个阶段性的重点工作,组建专门的管理部门或团队,明确相应的工作流程、管理办法、考核机制,对相应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系统地梳理现有信贷项目中的风险状况,将具有潜在风险的关注类贷款进行集中研究解决,系统地开展关注类贷款的转化工作,实现今后几年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控制的稳定性。
本文的方法是在现有的银行经营管理中总结归纳的,这些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能全面地解决关注类贷款转化的全部问题。因此,关注类贷款的转化方法还需要在金融管理体制、信贷政策、产品设计、考核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比如在贷款重组、信贷援救、监管政策、责任认定、心理控制工具等方面进行创新和研究,从而推进关注类贷款转化回收的实施进度,控制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迁徙的速度和总量。
系统性金融危机不常有,但是单笔的关注类贷款危机会常有。因此,要建立贷款危机处理机制,通过确立超出常规的快速反应机制、特殊处理措施和组建应急团队等,在时间、人员、政策等几个方面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危机反应体系,从而保证今后再次面对危机事件能够从容应对,将贷款的损失降到最低。
[1]陈宜成.基于宏观压力测试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17.
[2]汤雁.关注类贷款亟待“关注”[J].中国农村金融,2012(8):71-74.
[3]孙继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75-80.
[4]李玉国.商业银行关注类授信业务管理策略研究[J].黑龙江金融,2014(2):10-14.
[5]唐旻.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新标准的研究与改进[J].浙江金融,2013(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