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雅萍
(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余姚 315400)
基于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研发
陈雅萍
(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余姚315400)
如何使中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从一线操作工到一线技术管理者提升,使其具备一线技术管理者的潜力和能力,成了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一个新的课题。本文以基于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研发为例,从传统《电子综合实训》项目特点分析、基于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概述、新项目研发过程及研发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线操作工;一线技术管理者;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代企业引进新的生产设备、管理模式和用工方式,不仅需要生产一线的岗位操作工,更需要一批既懂生产一线操作技能、又具备一定综合职业能力的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因此,如何使中职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从一线操作工到一线技术管理者提升,使其具备一线技术管理者的潜力和能力,成了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一个新的课题。
《电子综合实训》课程是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前学习和训练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实践课程。它是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社会就业的桥梁和纽带,一般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开设,教学中通常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这门课程开设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传统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通常是以完成电子产品或教学项目的安装、调试、检测、维修为主要目的,对应的工作岗位通常有产品装配工、产品调试员、产品维修工等,培养目标是一线操作工。其培养的结果往往出现以下现象:工厂招不到一线的技术工人,而电子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却又不愿意成为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因为一线操作工岗位,农民工经过几天的培训后一般都能胜任,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工资待遇也不高,这对中职毕业生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
那么当前中职毕业生比较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呢?通过广泛调研分析,中职毕业生比较适合的工作岗位是一线技术管理者。而一线技术管理者既要有一线操作工所具备的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是传统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在学习过程中所能达到的效果。这就需要对传统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培养一线技术管理者的需要。
1.关于一线技术管理者
一线技术管理者,是指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的PE,即工艺工程师,或线组长,或班组长。其能力要高于单一的一线操作工,它实际上是能够熟练掌握一线相关岗位技能的管理者,其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一线操作工更综合、更复杂,同时需要一定的管理能力。
其主要工作任务是:①编制产品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图;②编制每一个操作工位上的作业指导书;③设计并制作工位上需要用到的工装夹具;④解决流水线上各个工位中出现的问题;⑤能够熟练操作流水线上每一个工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2.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
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是指在传统《电子综合实训》项目基础上,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以培养一线技术管理者岗位所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为目标而开发的项目。新项目除了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做更经济的问题,强调的是以企业职业人的眼光来看问题。传统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与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流程比较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电子综合实训》项目与《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比较
从一线操作工到一线技术管理者的提升——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研发,主要涉及学生职业生涯岗位路径规划和课程结构、内容及模式的创新,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定位、二个强化特征、三类典型产品、四个创新模块”。
一个目标定位:根据调研,分析梳理中职电子专业学生三段式职业生涯岗位发展路径,即初始岗位(一线操作工)—核心岗位(一线技术管理者)—发展岗位(产品研发或创业岗位)。传统《电子综合实训》项目以培养一线操作工(初始岗位)为主要目标,新项目以培养一线技术管理者(核心岗位)为主要目标,提升了课程目标的定位,如图2所示。
图2 新课程目标定位为一线技术管理者
二个强化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校企共建、基于产品。新课程中的教学项目来自于企业真实产品,并由企业工程师和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确定、共同编写;第二个特征是教学内容与岗位对应工作任务的深度对接。新课程以一线技术管理者岗位对应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项目结构,组织教学内容。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一线技术管理者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三类典型产品:新课程选择教学项目时,首先考虑的是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余姚地区与电子技术专业相关的支柱企业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小家电产品;第二类,LED灯具产品;第三类,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为此,选择的教学项目就来自于这三类企业中的典型产品。另外,为使教学项目有更强可操作性,选择产品时考虑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必须具有典型性;二是产品必须在学校可以操作;三是产品必须是安全的。如选择的小家电产品有:烧水壶、咖啡机、电吹风等;LED灯具产品有:GU10-8W射灯、手机充电器、驱动电源、灯杯等;机器人自动化设备有:机械手、自动插管组装设备等,如图3所示。
表1 一线技术管理者岗位对应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图3 项目涉及的三类典型产品
四个创新模块:传统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以培养一线操作工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项目内容主要涉及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等岗位工作任务。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以培养一线技术管理者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项目新增了来自岗位对应工作任务的四个创新模块,即编制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设计与制作工装夹具、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图4所示。
图4 《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模块结构
①编制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编制工艺流程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合理的次序、难易的搭配、工作量的均衡等诸因素,对编制者有较高的要求。通过编制产品工艺流程图,不仅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工艺水平,更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对于产品生产的整体把握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产品生产的全局观等一线技术管理能力。一般编制工艺流程图的方法与步骤:计算生产节拍时间——计算印制板插件总工时——计算插件工位数——确定工位工作量时间——划分插件区域——编制工艺流程图。图5所示为GU10-XBD-8W射灯制作工艺流程图。
图5 GU10-XBD-8W射灯制作工艺流程
②编制岗位作业指导书
图6 某插件作业指导书
岗位作业指导书是指导岗位操作工具体操作的技术和指导性文件,它包含有三方面信息:装配工艺信息、工艺说明和工艺简图。通过岗位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不仅能够综合学生所学的电子工艺相关知识与技能,更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运用Excel编制文件的能力、图片的拍摄与处理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选取设备的能力等。图6为某插件作业指导书。
③工装夹具的设计与制作
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了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的中段和后段就常用工装夹具来进行功能测试或者辅助装配。工装夹具的设计与制作涉及的知识面相对比较广,既有电方面的知识,又有机械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是多种专业知识的综合,既有夹具的设计,又有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图7所示为电子产品功能测试工装夹具。
图7 电子产品功能测试工装夹具
④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真实问题一般在学校教学中很难碰到,也很难锻炼和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通过收集、整理、归类,梳理出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碰到的典型问题,新项目把这些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作为新增的创新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旨在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碰到的典型问题有:如何提高生产速度,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如何协调各工位之间的配合等。
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课程的研发,需要校企的深度合作,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当前,我们着重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解决了相应的教学问题。
1.通过“创新课程结构”,解决了现代企业岗位能力提升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
传统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内容相对比较传统,通常是以完成电子产品或教学项目的安装、调试、检测为主要目的,是以一线操作工为主要培养目标。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除传统项目所具备的安装、调试、检测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具备工艺流程图的分析与编制能力、编制作业指导书的能力、设计与制作工装夹具的能力、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等,即一线技术管理者所必备的能力,很好地解决了现代企业岗位能力提升与教学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
2.通过“对接生产流程”,解决了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与教学过程缺乏全程对接的问题。
传统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只是对接了企业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一小部分一线操作工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即安装、调试、检测的过程。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电子综合实训》新项目的呈现,完全按照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即生产流程来编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和体验产品生产制造的整体过程,改变以往学生对于产品生产制造过程3.通过“提升培养目标”,解决了中职毕业生“企业不欢迎,学生留不住”的难题。
的局部认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零距离对接,很好地解决了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与教学过程缺乏全程对接的问题。
传统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是以培养一线操作工为主要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一般都是在一线操作工的岗位,机械、重复的操作工岗位学生几乎留不住。而新项目的设置是以培养一线技术管理者为主要目标,除了一线操作工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之外,新增了一线技术管理者岗位对应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即新项目把学生就业3-5年后所能迁移的核心岗位(一线技术管理者)作为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路径,明确自己未来职业岗位的迁移和发展方向,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看到自己未来职业的美好愿景。因此,学生就业后就会倍加珍惜初始工作岗位,把初始工作岗位作为自己积累经验和以后晋升打基础的地方,就会脚踏实地,努力工作,积极向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即通过“提升培养目标”,能解决中职毕业生“企业不欢迎,学生留不住”的难题。
基于岗位能力提升的跨课程的《电子综合实训》项目是以培养一线技术管理者所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除了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这么做、如何做得更好、如何做更经济的问题,强调的是以企业职业人的眼光来看问题。
[1]陈雅萍.电子技能与实训.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陈雅萍.电子产品装配工艺文件编制.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编辑文新梅)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New Projects based on the Ability Promotion of Students’Post
CHENYaPing
(Yuyao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Central School,Yuyao315400)
How to make the training objectiv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graduates from the operators of first-line to technical managers with potential and ability has become a new topic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In this paper,takingt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newprojects based on the ability promotion of students’post for example,analyz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of electronic projects,summarize the newproject and state the process ofresearch and develop and effect in detail.
the operators offirst-line;technical managers offirst-line;promotion
G718.3
B
1672-0601(2015)07-0098-04
陈雅萍(1967—),女,浙江省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宁波市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从事中职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一线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