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职业化目标的艺术教育社会表述转型研究

2015-10-22 00:17戚君子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化高职艺术

戚君子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定位职业化目标的艺术教育社会表述转型研究

戚君子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100)

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积极的探索,不断深化专业课程建设,但在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方面,尚且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教非所学,学非所用”在职业化发展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艺术类课程及公共艺术教育一直处于与学生职业化素养提高无关的窘境。因此,准确定位于高职院校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职业化艺术教育社会表述

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积极的探索,不断深化专业课程建设,但在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方面,尚且缺乏实用性和有效性,“教非所学,学非所用”在职业化发展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艺术类课程及公共艺术教育一直处于与学生职业化素养提高无关的窘境。因此,准确定位于高职院校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1 职业化与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性

艺术的认知在我们掌握世界方面有着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提出:“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纳入教学计划,进入第一课堂,并进行考试或考察。”为此,教育部专门成立课题组,研制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进一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艺术不仅能表达情感,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的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有效的艺术教育方面的引导,学生可以学到在其他领域学不到的东西,通过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甚至可以帮助其解决艺术而外的专业领域的具体问题。艺术教育有着一些区别于其他专业教育的鲜明特征。在自然科学教育中,教师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知识的传输和技能的培训,而人文教育不是一种对科学式的原则、原理、程序的掌握,而是一种心灵的塑形。“艺术因其具备有助于人格健康发展的矫正作用,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未来的特殊意义正在突现。”通过合理有效的艺术教育方面的引导,学生可以学到在其他领域学不到的东西,通过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甚至可以帮助其解决艺术而外的专业领域的具体问题。

2 高职院当下艺术教育的窘境

(1)艺术教育课程形同虚设。艺术、美育课程没有开设或已开设却往往是形同虚设,严重滞后于其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些学校虽开设有艺术类课程或开展了较多的艺术活动,但把它归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法宝或是短期内提高学校声誉的催化剂,其具体做法是完全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艺术活动,或者完全把艺术教育与艺术竞赛画上等号。这就形同学校的“鸡肋”,教师上课“无味”,学校放弃“可惜”,彻底放弃又和政策大环境相违背,况且在学校文化氛围的建设中还必须依靠艺术教育。(2)教师的综合艺术素质有待提高。就艺术教育课程在高校的生存状态,自然对公共艺术课程教师的消极影响,专职艺术教师可能转向“双肩挑”,工作重心转移至行政工作,基于每个学期不多的课时,在课程的准备上也不需要像专业课,为了迎合升学就业而与时俱进,往往多少年来,形成“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的模式,也很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就“艺术”讲“艺术”,“艺术文化”的氛围不浓,在众多选修课中就没有“市场”,不能吸引学生的艺术课程有时候还会“流产”。(3)学生对学校艺术教育认识的误区。校的活动很多,学术型、社交型、实践类还有艺术文化类,这些活动都由学校来控制“风向”。学术型被公认为是常态的、有益的和最重要的。社交型活动则更倾向于帮助解决学生毕业后“到哪里去”的问题,这就彰显出其重要性。实践型则是帮助学生“怎么走出去”的问题,作用于大学生道德感的树立。相比之下,艺术活动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节庆的时候,烘托校园气氛再适合不过,学校的外界的交流,艺术也就是催化剂,如果学校的艺术氛围浓烈,还可能有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学生和社团为学校带来荣誉。但更多的时候是理性的思考和慎重的权衡,权衡之下,往往最先舍弃的还是艺术教育。高职院的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有几点误区。误区一,艺术类课程与自身专业无关,不能学以致用。误区二,艺术类课程一定对艺术技能有要求,没有一技之长也学不下去。误区三,艺术高考的“功利”性延续到高校。与前面两个误区恰恰相反的,是有一类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从小接受过或多或少的艺术技能方面的训练,但大多都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比如利用特长加分。这类的学生修习艺术类课程是希望能通过短时间的训练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一旦公共艺术教育与心理预期相脱节,就提不上兴趣,敷衍了事。误区四,要求不高,容易取得学分,因此选择艺术类课程,补足学分。

3 学生职业化培养目标的社会表述含义

社会表述研究,缘起于人类表演学,是学界针对徘徊在多个学科边缘的社会表述行为展开的理论研究。“人类表演”或“日常生活中的呈现”一直被社会学和人类学关注,欧文·戈夫曼所著《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一书,就是从舞台表演展开思路去追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理查德·谢克纳更是将人的行为研究延伸出了两个新的视角:“表演”和“表演性”,并且认为“一切人类活动都可以当作表演来研究”。上海戏剧学院的孙惠柱教授随后将理查德·谢克纳的人类表演学引进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学研究领域,衍生出了社会表演学的理论体系。南京大学的康尔教授在对艺术与文化中多个领域的研究中引入了社会表演学,概括出了社会表述的理论,使其成为艺术文化学研究的新向度。

职业化是获取职业并成就职业人的价值实现,职业化的程度与核心是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如果其职业化程度很高,那么就能够充分稳定地发挥能力和价值,且是逐步上升的。因此,高职院校所强调的学生职业化发展,应当是教育者以职业化知识为主要内容,运用一定的手段,开展多种活动,创设适合学生职业化认知、情感和行为生成的情境,引导他们形成稳定的职业情操职业态度,最终形成健康职业人格的过程。这种在教育阶段的职业化情境创设,实际上就是学生以后“日常工作”的“呈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社会联合办学培养、校内校外双向培以及学生日常行为模式的构建都是社会表述的综合体现。师生和校园实训基地营造出来的“真实感”也是“表演性”的综合体验。

创立了人类表演学的理查德·谢克纳教授认为,表演是一种行为,行为是人类表演学的“研究对象”,且任何被设计、上演、强调或展示的行动都属于人类表演。表演性的行为包括:审美表演、社会表演、大众表演、仪式表演和游戏表演。人类表演有七个相互重合的功能:娱乐,美化,建立和改变身份,创造和维持社区,治疗,教育或劝说,与上届或下届的交流。表演又常常会发生在8个不同又互相交叉的情境之中: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艺术,体育运动与其他大众娱乐,工商业,技术,性,世俗和宗教的仪式,游戏。表演具有教育的功能,同时也能融入艺术的情境中,因而可以将艺术教育纳入社会表演的范畴去研究。谢克纳在提及表演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的一致之处的时候,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包括了各种类型的集会,包括了对各种交流形式的分析。谢克纳说人类表演具有七个相互重合的功能,其中之一就是教育或劝说,人类表演同时也存在于八个交互出现的情景,其中就包含日常生活的活动与艺术活动。因此,职业化教育行为,艺术教育行为,是涵盖在表演学研究理论范畴的。

4 定位职业化素养,艺术教育的社会表述转型

高职院艺术教育亟待创新和转型,其目标定位应有别于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如果锁定学生职业化培养的视角,关注艺术教育对学生职业行为养成、学生职业道德树立,学生就业、择业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不仅是考虑艺术教育在高职院的出路问题,也给学生职业化教育提出了创新的思路。

基于社会表演学的三大基本矛盾——表演者自我与角色的理想形象;表演的前台与后台;事先准备的脚本与现场的即兴发挥 ,可以将社会表述理论和社会表演学讨论范畴内的高职院艺术教育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去讨论:艺术教育的表述者;艺术教育表述的主客体;艺术教育表述的符号;艺术教育表述的情境。

(1)艺术教师的角色转型。作为艺术教育的表述者,艺术教师首先要大胆摒弃学术权威的形象,在职业化教育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从“好”中发展“适合”比黑白两极更为重要。艺术教育也要敢于摒弃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形象,艺术教育在很多时候始于学生对于艺术的亲近感,一味强调依照某一评价标准来做批评结论的做法将导致许多人将艺术批评看作是严格的裁决,令人有些难以接受。课堂上的批评实际上应更多地表现出他的辅助性和支持作用,它的宽厚和容忍的一面应占主导。艺术教师借“以表述入道”,这是一种张扬“艺术化生存”的教育,通过欣赏和创造艺术,更好地把握自己和认识自己,而不是让无感情的技术和机器掌握自己。(2)艺术教育的情境转型。艺术教育的表述作为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环境之前存在这许多微妙的联系。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能对自己内心的感想有所抑制,对个体的表述,从思想意识的形成到形式的变化与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作用,这会使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示那些个体自我感到至少暂时能被其他人接受的看法。同时,在个体表述时,也会不自觉地创设情境,一般来说,几个不同个体参与者的定义情境,足以相互协调,而不至于发生公开的冲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在场的个体都能坦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还同时能真诚地同意其他在场人所表达的感想,有时会发生临时妥协,确保运作一致,共同促成一种唯一全面的情景定义。这种创设出来的情景在进行表演时形成前台,而在表演设计时形成后台。(3)对学生群体认知的转型。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人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够剥夺他的绝对的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把“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是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在艺术教育中,独立的学生作为整数而存在——自我、个性,但是一旦融入艺术活动或者艺术品中,则作为分数,时刻依赖集体而存在并且变化。我们可以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艺术教育行为、不同的艺术教育的环境中塑造出不同的特质,而且此时集体对个体会产生放大或缩小的效果。面对马奈的《酒吧间》,一位干过餐馆收款员工作的学生也许会告诉她的同学,为什么她能注意到那位酒吧女招待脸上流露出的无奈与疲惫,因为这些使他回忆起了自己在快餐店工作到深夜的情景。另外一些曾经在餐馆打过工的学生也许会想起他们面对那些粗鲁、无礼、没有耐心的顾客时种种令人不快的遭遇。这些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的感情世界的体会,以及他们自己身处这种场合时所使用的对策,使其他学生也体会到了类似社会情境的活动。(4)艺术教育目标定位的转型。幼儿园里儿童装扮一些人,演这些人的角色(神或者英雄),并从而控制了他们自己人格的发展。这个结果正是幼儿园工作的目标。它掌握各种各样人的特征使之成为彼此间的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关系,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品性。儿童时期在幼儿园观察实验是成年人社会世界的极端实验,也就是说在一般的社会群体中,成年人也是在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高职院的艺术教育目标也应发生变化,强调角色代入,重视艺术本体对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培养成为了比艺术宣传、文化体验更加重要的内容。主要概括来说应包含一下几个方面:以艺术思维树立健康就业观。2.以艺术行为培养职业养成;以艺术环境成就企业文化;以艺术标准鼓励个性化发展;以艺术教育成果提高学校声誉;以艺术欣赏提高学生涵养;以艺术眼光重塑学生技能;以艺术情景模拟社会现状。

[1]钱学森.《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载于《文汇报》,2009年11月17日.

[2]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载于《江苏高教》,2006年第1期.

[3]《学校艺术教育60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编.

[4][美]欧文·戈夫曼著,冯刚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04页.

[5][美]理查德·谢克纳著,孙惠柱译.《人类表演学的现状、历史与未来》.载于《戏剧艺术》,2005年第5期.

[6]孙惠柱.《社会表演学:现实与虚拟之间》.载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7]孙惠柱.《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哲学基础及实践意义》.载于《戏剧艺术》,2005年第3期.

[8]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

[9]理查德·谢克纳英文主编,孙惠柱中文主编.《人类表演学系列——平行式发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项目来源: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高职院辅导员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职能的四维解析》.

项目编号:2013SJDFDY014

猜你喜欢
职业化高职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纸的艺术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爆笑街头艺术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