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方
学生评语是学生在校表现的“浓缩图”,是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好学生的重要载体之一。有这样两则学生评语:
——你是个文静、帅气的小男孩,工作认真负责,老师很欣赏你。希望你的书写能稍微“大”一点,你能做到的。
——你自我学习能力强,能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你学习成绩优秀,可汉字书写要大方,不可“小家碧玉”。
两则评语既肯定了学生优点,也指出了不足。评语对象是同一个学生,评语时间是相邻的两个学期末。但很显然,第一则评语中指出的问题在第二学期并未解决。
如何发挥评语的作用?带着对这一问题的疑惑,笔者翻阅了本班连续四个学期的学生评语,最后发现,全班43人中,同一问题在评语中出现4次的有11人,出现3次的有8人,2次的有15人。
针对此一现状,笔者在全校班主任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写学生评语时,你是否参照了上一次的评语?请如实回答‘是’或‘否’。”结果一律是“否”。如此看来,学生评语的价值何在?
事实上,班主任写完评语后,并不意味着这一工作的完成,更不能将之视为“过去式”,而应把目光瞄向其“将来进行时”,关注其后效应。
评语的后效应是指学生阅读评语后产生的效能以及在后续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对班主任而言,它应该包含评语的后续观察、后续跟踪和后续对话。为此,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创造契机促转化
刘同学做事马虎,甚至能把数字“1”写成“7” ,且很没耐性,班主任连续四次把这个缺点写进了评语。家长很无奈,对他改正缺点已不抱希望。在批阅其语文作业时,我发现他总是前几个字写得好,后面则越写越潦草。但他有个优点,喜欢帮老师做事。在和他交谈过几次后,我请他帮忙批改每课作业中的“拼音写汉字”部分。他愉快地答应了。起初,他改得很粗糙,我就让他重改。他有些急躁,额头上都渗出汗来了。说实话,这还真是难为他了。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再说这一办法说不定还真能收到奇效呢。果然,一学期下来,他的批改水平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其书写能力也“与时俱进”,从头至尾都很工整。家长惊诧于孩子的变化,感激地特意打来电话说:“真是想不到孩子也能进步。”
二、班干日记促提升
庄同学思维敏捷,成绩优异,在男生中有一定号召力,是同学眼中的“高秀帅”,具备做班干部的潜质。但他不热心班级事务,属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那种类型。为此,在学期末的评语中,我委婉指出:“不参与班级管理,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大缺憾。”其父与我联系,希望找到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好办法。我根据孩子特点,提议他担任班里的体育委员,并建议他写“班干日记”。这让他深深体味到工作的成功与乐趣,认识到了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现在,庄同学已担任班长两年,每次竞聘都是全票通过,而他的“班干日记”也是越写越出彩。
可见,学生有不足不要紧,只要想办法发挥他们的能力特长,寻找激发改变的契机,他们的潜力就会得到尽情释放。
三、巧妙暗示明方向
金同学背诵课文很快,但每次默写却得分不高。疑惑之下,我经过一番细致调查发现,原来是他在背完以后就不再重复记忆。于是我在给他的评语中写道:
你黑珍珠般的眼睛是那么明亮,这暗示着你记忆力惊人。事实也果然如此。课文背诵,你总是第一个完成,但考试时,你的默写却不如人意。看来你是不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放假后,金同学第一时间上网查阅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还喜滋滋地打电话给我说他找到了提高成绩的方法。果不其然,在以后的学习中,金同学有意识地加强了背诵的频率,课文默写再也没丢过分。
暗示效应理论告诉我们,用含蓄或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按一定方式去行动,最终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相符合。
四、“最近发展”促进步
语文考试中王同学的拼音类试题总是得分少。后来我了解到,原来他一年级的拼音没学好,至今无法正确拼读,考试时基本靠蒙、猜、碰。于是我在他寒假的评语中这样写道:
对自己有责任心的男子汉,一定会认真关注自己的缺点。寒假到了,有计划地攻克“拼音”这道难关,你就会成为一个崭新的自己。
为了加强这段评语的效果,临放假前,我专门找他表达了心中的期愿。王同学心领神会,利用假期很好地补了“拼音”这一课,彻底摆脱了拼音的困扰,成绩大有提高。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越是容易改正的缺点,越是易于达到的目标,学生就越能接受,也越容易做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既能改正学生缺点,又容易达成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深挖自身学习潜力。学生一旦处于被鼓舞的状态,他们就会奋力一搏,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
五、家校合力谋发展
杜威说过:“家庭中正常关系的失调,是让孩子产生精神和情绪的各种病态的肥沃土壤。”的确,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环,教育就一定是不完整的。
无数经验表明,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没有谁能比他的父母更重要。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好学生,老师和家长必须加强合作。为此我开发了“评语名片”,正面是学生姓名和箴言“贫者因学习而富,富者因学习而贵”,背面是“班主任寄语”“学生心语”和“家长留言板”等(见下图)。我还向家长发出“周末和孩子读评语、议评语”的倡议,得到家长的赞同和支持。
正如英国心理学家简·沃德尔通过实验发现的那样,有些学生经过近3个月的自我“修炼”,基本上能把好的习惯转化成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与评语中的不足“分道扬镳”。而正是家长的积极配合,让我欣喜地看到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与变化。
几个学期的探索和努力,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一旦班主任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具有同理心,再辅以科学的方法,找到学生自我攀升的支点和成长的最大区间,学生评语就会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单向”变为“双向”或“多向”,从而实现学生评语后效应的最大化,让学生评语生成更强大的“正能量”。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连云区白果树小学
江苏连云港 222043)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