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名老中医论治神经性皮炎经验荟萃

2015-10-21 19:58张圆圆雷晓楠余曼吴军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张圆圆 雷晓楠 余曼 吴军

【摘要】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和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病情缠绵顽固,常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本文通过总结四位名老中医的治疗经验及用药心得,发现各医家在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上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皆强调祛风清热,重镇安神,滋阴润燥,活血通络,并告诫要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保护,以气血生化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关键词】神经性皮炎,摄领疮;名老中医;经验荟萃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03-01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1]。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摄领疮”,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项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缠绵顽固,亦称顽癣[2],如明代《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3]。中医认为本病初起为风湿热邪阻滞肌肤或硬领等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病久则为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濡而成,《诸病源候论》亦有记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4]。此外情志内伤,肝火郁滞及紧张劳累,心火上炎是此病重要诱因,并致病情反复。本文通过总结四位名老中医治疗此病的经验及用药心得,以期能够为临床中医生治疗此病节省时间,增加疗效。

1陈彤云从心、肝、脾胃论治,尤为重视胃气的调理

陈彤云教授认为神经性皮炎多因情志因素导致血虚化燥生风,或因脾胃湿热,复感风邪而发病。陈老师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遵李中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意,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主张内调与外治并重,从心、肝、脾胃论治,并注意活血养血,使祛邪的同时不伤正气。

治疗上自立一方,主方药物组成为:龙骨30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30g,白芍15g,丹参15g,茵陈30g,茯苓15g。其中龙骨、石决明、珍珠母为君重镇安神、平肝潜阳,夜交藤、白芍、丹参养血活血,茵陈、茯苓清湿热,健脾胃,以扶正祛邪,强健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肌肤、心神得养,谨防复发。全方体现了陈老从心、肝、脾胃论治,重视阴血、胃气的治疗思想[5]。

2李元文将“脾胃论”运用于治疗中,重视保护脾胃功能

《内经》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金代李东垣在继承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了“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观点。李东垣认为脾胃损伤的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李老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神经性皮炎的发病原因也不外乎这3种,但肝气郁结是首要病因,劳逸过度、饮食不节为其次,故治疗上宜肝脾并治,无论是清热,祛风,还是养阴,润燥等都应该注意保护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

治疗上分为肝郁化火、脾胃湿热和血虚风燥3个证型,分别用自拟清肝解郁汤、防风通圣散加减、当归饮子加减治疗,并指出清肝泻火须防苦寒伤胃,清热除湿须辅以健运脾胃,血虚风燥证须补益脾气。这三句话体现了李老从脾胃论治,用药注意保护后天之本,重视脾胃正常运化功能的学术思想[6]。

3欧阳恒注重整体论治,强调给邪以出路

欧阳恒老师认为治疗神经性皮炎应细细审查,区别用药,治疗上主张不宜片面强调祛风利湿,杂投风药,而应注重整体论治,抓住病机的主要矛盾,灵活运用清热活血、祛风除湿法,精当用药,以求药简力宏,事半功倍。此外,他认为部分患者多有脾胃内生之湿热阻滞肌肤,对于脾胃功能尚可的患者,适量加入理气通下,润肠通便之品,以给邪以出路。

治疗上根据病人症状分为3型辨证论治。湿热并重型常用苍术、黄柏、槟榔、大黄、桃仁、防风;血热生风型常用石膏、生地黄、黄答、泽兰、三七、苦参、积壳、大黄;顽风阻络型常用桑枝、地龙、全蝎、皂角刺、槐花、牡丹皮、泽兰、三七、猪牙皂。无脾胃虚寒、腹泻便澹者,可适量积壳、槟榔、大黄、猪牙皂等理气通下之品,其中大黄不必后下,可缓和其峻攻之性,又兼得其清热解毒、活血化癖之功。但若老年体弱、大便干燥者,则须改用火麻仁以润肠通便。一般患者均能耐受,不至于泄泻不止,倘若有泄泻而不能耐受者,则须停用通下法,加入白术、山药调养脾胃。欧阳恒老师注重整体论治,给邪以出路的思路验之于临床,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7]。

4庄国康采用分期辨证施治,主张“邪则驱之,浮则安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

庄国康教授认为外邪在神经性皮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尤以风邪为著。风为阳邪,为百病之长,它可兼夹寒、湿、热等邪气,侵袭人体肌表,经络阻滞,荣卫不行,则变生疮癣,如《疡科选粹》中所摘:薛云:“风毒之浮浅者,为疥;深沉者为癣,盖癣乃发于肺之风毒”,同时内因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他认为该病在发病的不同时期,病机特点各有不同,可以概括为风盛、络阻、神浮、阴伤四方面,此四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治疗上他采用分期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辨证论治各有侧重,重潜搜风、养血润燥、活血通络兼施,从而达到“邪则驱之,浮則安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的目的。

治疗上主要为祛风除湿透疹以止痒,重镇安神潜阳以止痒和活血通络养血以止痒,常用药物包括荆芥、防风、羌活、灵磁石、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丹参、当归、赤芍、夜交藤、钩藤、络石藤、丝瓜络、三棱、生地、熟地、首乌等,并指出对于脾虚胃寒者,应慎重选用重镇之品,并予适当减量或配伍,使其药效得以发挥又不至于耗伤正气[8]。

5.小结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之为“牛皮癣”、“摄领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病情缠绵顽固,中医诊治该病历史悠长,在遣方用药方面积累了许多独到的经验,笔者通过拜读四位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各医家在此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用药上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皆强调祛风清热,重镇安神,滋阴润燥,活血通络,并告诫要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保护,以使气血生化有源,祛邪而不伤正,并防止病情反复。这些经验对神经性皮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及提高临床疗效有一定的帮助,,值得广大皮肤科工作者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辩.中国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2.ISBN 978-7-5345-6842-8

[2]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书号ISBN978-7-80156-311-8.

[3]胡晓峰整理.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ISBN978-7-117-08641-7/R.8642

[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8月

[5]仓田,王萍,王宝玺,等. 陈彤云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_仓田[J]. 中医杂志, 2013, 卷缺失(5): 380-381.

[6]隗小晴. 李元文教授运用脾胃论思想治疗神经性皮炎探幽_隗小晴[J]. 现代中医临床, 2014, 卷缺失(2): 18-19.

[7] 刘炽. 欧阳恒治疗神经性皮炎经验_刘炽[J]. 中医杂志, 2002, 卷缺失(3): 179.

[8] 王俊慧,王宁,刘瓦利. 庄国康教授治疗神经性皮炎临床经验_王俊慧[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2, 卷缺失(3): 170-171,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