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萍
【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需行血液检测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实验一:行离心处理后观察组的血液标本为溶血标本,对照组则为正常标本,研究溶血现象的影响。实验二:应用末梢采血和静脉采血的方式对血液标本采集。对不同采血方式血液标本对血液检查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 溶血方面,多项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末梢采血白细胞计数检验值高于静脉血的检验值,差异较大(p<0.05)。结论 血常规检测时需尽量采用静脉采血并避免标本溶血,保障血液检测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检测;溶血;采血方法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35-01
检测患者血常规不仅能够将血液疾病及时发现,还可利用各项检测指标警示人体器官、循环系统存在的病变状况,因此血常规检测质量控制尤为重要[1]。影响血常规检测质量的因素较多,目前主要在于溶血现象及采血位置两方面。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研究了溶血现象对血液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及末梢采血与静脉采血之间是否在检测值上存在差异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行血常规检测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在18-56岁之间,平均年龄(35.2±4.3)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保障配合。
1.2一般方法
1.2.1溶血现象影响研究
实验一:取患者静脉血,每位患者静脉血均平均分为两份,一份为对照组在为溶血状态进行检验;另一份为观察组在溶血后进行检验,对比白蛋白、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总蛋白、血糖差异性,操作如下:
对照组:血液标本则只需置于常温下,经过1h后应用上述离心法对血清进行分离。观察组:血液标本为溶血标本,此时可将该批血液标本放于冰箱中,将温度调至-40℃,将标本放入后静置20分钟后再将其取出,放置于温水中,使其迅速融化;亦可应用人工干预式搅拌处理法,使之出现溶血现象。判断为是否溶血只需观察血清中的血红蛋白是否上升至4g/L。而后对溶血标本行5min的离心处理,速度为每分钟3000转。
1.2.2采血方法影响研究
实验二:对所有患者均取血两次,一次为末梢采集,一次为静脉采集,对比不同采血操作下WBC、RBC、Hb、Hct检测结果差异性,操作如下:
对照组主要行手指末梢血采集法,主要使用微量吸管;观察组行静脉采血,采血位置為肘壁前侧静脉,主要使用一次性采血负压。而后再使用稀释液稀释血液,轻轻摇晃使其均匀,再将采集到的血液分别在抗凝管中存放。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溶血现象影响
于实验一中统计两组血液检测标本在白蛋白、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总蛋白、血糖差异性,详情见表一:
3 讨论
溶血现象会从以下几方面对血液标本的检测准确性产生影响:①溶血后血液中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细胞中逸出,直接影响各项检测项目。②溶血后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渗出(缓慢渗出,非直接逸出),氧化物酶特性发挥,在非特异性途径下吸附,对检测结果产生误差[2]。③溶血后红细胞破裂,血浆逸出,之后对血液产生稀释效果,影响检测结果精度。④溶血后红细胞中渗出腺苷酶,影响到ATP肌酸类酸与酶之间的转化,继而出现外液反应,影响检验结果。操作方面,首先需观察标本是否已经溶血,若溶血需立即查找原因并再次采血,严禁采用已溶血标本进行检测;采血前需消毒设备,保障设备洁净、干燥,合理控制松紧带;进针时若发生回血需将注射器活塞缓慢拔出,匀速注入试管,避免速度过快造成血液中红细胞破裂[3];在采集到血液标本后应尽量在半小时内送检并注意期间标本温度控制,严禁过久放置。
不同采血方式下,静脉血检测更能够对人体血液循环情况予以真实反映,这说明静脉采血相较于末梢采血而言检验结果更加稳定与精确。虽然末梢采血在操作上较为简单,患者疼痛感较小,且一些小龄患者更易接受,在临床上运用较多;但静脉采血更能反映人体血液循环状况与器官病变情况,因此若需要检测患者较重要血液指标仍推荐采用静脉取血方式。同时,由于静脉血在血液成分上较稳定,环境影响对血液温度、浓度的影响较小,在大循环下可将人体全身血液循环状况切实反映出来[4],因此准确性更强。且静脉才需在采集过程中血液质量并不会受到进针深浅影响。另外,在使用计数仪时要求的血量较大,若实施末梢采血可能无法采集足量血液,且易造成受检者指尖麻痹、疼痛,故而在静脉采集法采血时通常采集量至少为2ml。且静脉处采集到的血液具有较高的使用重复性,而采集末梢血时多为一次较少量的采血,对比之下可见静脉血在检验血常规时具有更多优势。
总之,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血液检测标本若出现溶血易造成检测结果受到影响,因此在检测操作中需避免溶血,一旦发生溶血必须再次取血检测。检测方式可尽量采用静脉缺血,提升检测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潘庆珍. 血液细胞检验中的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2):725-726.
[2]沙薇,郭伟娜,于文波,安晶红. 试析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 中外医疗,2011,10(16):187.
[3]赵红秋,赵红莉. 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0(21):336-337.
[4]刘慧琴,徐爱明. 不合格血标本1752份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08(24):613-61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