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围术期护理研究

2015-10-21 19:58刘惠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护理对策围术期

刘惠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2年5月~2013年4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外伤性血管损伤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如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和抗感染护理等,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2.00%,其中痊愈、好转、无效,患者依次为(30、16、4)例,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00%。痊愈15例、好转15例、无效20例,与观察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较低,两组对比差异较为显著(X2=12.4375,P<0.05)。结论:在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围术期进行有效护理,能在很大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好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外伤性血管损伤;围术期;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0-02

外伤性血管损伤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方法治疗和护理才能减少死亡率和伤残率。本文对外伤性血管损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了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共收治了100例外伤性血管损伤患者,选取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经临床诊断,所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共有60例患者属于开放性损伤,40例患者属于闭合性损伤,主要致伤原因有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切割伤、骨折脱位等,主要的致伤部位有:肱动脉损伤、上肢血管损伤、腋动脉、颈静脉损伤、颈外动脉损伤等,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观察组资料: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2.1±12.6)岁;对照组资料: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3.1±13.0)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给予全麻并行血管吻合,对于无横断缝合无张力则采用直接修补缝合,若患者血管损伤比较大且不能直接缝合的患者则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 ePTFE血管移植修复,并对进行血管结扎等手术。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固定。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如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心理护理等,在术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如迅速止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以及患肢护理和感染护理。

1.3 评价指标[1]

痊愈: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好转,患者无感染现象,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好转: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有所患者,生活质量略有提高;无效:通过上述方式护理之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或病情进一步加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2]

对两组患者记录的数据进行整合,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汇总的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对比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时,则表示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表示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上述治疗和精心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其总有效率达到了92.00%,其中痊愈30例(60.00%),好转16例(32.00%),无效4例(8.00%);对照组中有效率仅为60.00%,其中痊愈15例(30.00%)、好转15例(30.00%),无效20例(40.00%),其临床效果明显低于的观察组,对两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差异较为显著,(X2=12.4375,P<0.05)。详细见表1。

3 讨论

外伤血管损伤伤情较为复杂且变化迅速,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易导致患者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文献报道显示[3],每年因外伤血管损伤死亡率约6.7%,伤残率约在20.1%。因此,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除了治疗之外对患者的护理也尤为重要,其是患者康复的关键。尤其围术期的护理,如术前对患者进行护理,帮助患者快速止血,迅速包扎,控制血管的出血量,进行包扎时应选择无菌敷料加压包扎,还要注意包扎的力度,不能影响血液循环。另外还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在建立通道时尽量避免患者附近部位,以免对患肢造成二次伤害,影响病情。在此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的病情变化,由于的患者血管受到损伤,身体各个机能都会受到影响,护理人员首先要查看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并严密监测患者心律,心率情况,观察患者瞳孔变化情况,并做好的相关记录。除此之外还要给予患者术后护理,如一般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的相对湿度和温度,帮助患者擦拭患肢,避免滋生褥疮。由于患者受伤心理和生理都承受着较大压力,易产生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心理安慰,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争取早日康复。最后要对患者的进行抗感染等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患肢血液循环等情况,并给予患者抗感染处理,发现渗血、渗液现象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其干燥性,以防感染。

在本组试验中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了以上护理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总有效率达到了92.00%,而進行一般护理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0.00%,其效果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的对比差异也较为显著。有上述数据可知,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梅.外伤性血管损伤的围术期护理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206-207.

[2]戴璐.外伤性四肢主干血管损伤9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2650-2651.

[3]卢柳开.一例自刎致外伤性气管断裂患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5):353-354.

猜你喜欢
护理对策围术期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胸外科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服务全过程用于足踝骨折围术期的临床价值
术前心理护理干预对促进早期食管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研究
针对性护理在子宫肌瘤围术期的效果及对疼痛程度影响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术期的临床效果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用于宫颈癌患者围术期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