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5-10-21 19:58章朝晖李春华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

章朝晖 李春华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到2012年5月的住院儿科患儿220例,随机分對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护理缺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缺陷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输液管理中有效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护理缺陷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儿科输液管理;应用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51-01

护理风险是指在医院内,医患共同掌握的医学知识范围下,患者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伤害而可能发生后果的一切因果联系。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将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本文探讨了护理风险管理在我院儿科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了更有效的规避儿科输液过程中发生或潜在的护理风险,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0月到2012年5月的住院儿科患儿220例,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12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中男患儿68例,女患儿52例;对照组中男患儿64例,女患儿36例;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1.2.1 分析儿科输液管理中易出现护理风险的因素:

1.2.1.1儿科意外事件发生率较高,由于儿童患者的年龄较小,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并且情绪不稳,使得儿科发生意外事件的概率较高。常见的意外事件有患儿在接受输液过程中情绪躁动不安,到处走动导致输液架倒落或液体外渗;患儿在住院期间误食玩具等物品;护士在为患儿输完液或打完针之后将针头或空安瓶等遗忘在患儿病床刺伤患儿;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患儿从病床上坠落或走失等。

1.2.1.2 用药剂量不准确,对儿童的用药应该根据千克体质量计算;在给药时出现重复用药或交叉用药的失误;药物与溶媒的搭配出错,影响药效发挥。

1.2.1.3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由于儿科人员比较繁杂,对儿童患者的护理难度又比较大,使得一些护理人员产生烦躁心理,缺少耐心和责任心。对患儿关心不够,巡视病房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以致患儿出现异常情况未能及时发现并报告主管医生,造成病情延误。未严格执行审查制度,不核对瓶签药名或不查看完整药名,未将患儿的姓名与床头卡核实清楚,出现给药和输液错误。有些护士甚至不严格执行医嘱,医生在非紧急情况下的口头医嘱,未弄明白就去执行。更甚者自行改变用药途径,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1.2.1.4护患沟通不足 护士由于工作繁忙缺乏沟通时间,易忽视一些特殊操作和药物应用及生命体征的检测时与患儿家属的交流。例如:小儿的输液滴速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不同,护士会适当调节滴速,在输液过程中,遇到患儿用力、哭闹或更换体位时,有时会发生滴速改变,这时护士没有加强巡视,家长不询问护士自行调节,认为滴速越快越好,结果引发肺水肿,影响患儿的治疗与愈后。

1.3 风险管理措施

1.3.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增强风险防范能力。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核心制度,提升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以强化其发现防范意识,更加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更新服务理念。

1.3.2 加强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3.3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加强护士的爱心、责任心。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的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等核心的各项工作制度,以强化护士工作的系统性。给药和输液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仔细观察瓶剂药物名称与剂量以及药物的全称;在执行口头医嘱前必须与医生重新确认无误方可实施;严格执行医嘱,不得擅自修改,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及时与医生沟通。

1.3. 4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加强与患儿家属交流,做好健康宣教,向家长详细介绍一些特殊操作和用药注意事项,告诉他们遇到紧急情况切忌自行处理,应与护士医生沟通,避免事故发生,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在家长不理解的情况下尽量不要与其发生言语或者肢体冲突,懂得换位思考,给予理解,让家长感觉到你和他们有同样的目的—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1.3.5 加强医护沟通

护士在交接班时,应将患儿主要变化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因素告知医生。护士并不是机械的、简单的医嘱执行者,遇到治疗有疑问时应及时与医师沟通,提出疑问,妥善解决。同时,现代护理工作也要求医护之间建立一种“并列—互补”的新型医护关系。

1.3.6 患儿用药安全管理。儿童用药剂量小,品种多,对剂量要求非常严格,配药的计量要精确。认真按照医嘱进行药物的配给,同时减少镇静剂的使用,加强药物溶媒方面知识的学习。学习新药的性能、用法、注意事项。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保证用药安全。儿童年龄小,药物用量少,需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可以使用输液泵、注射泵。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力争“一针见血”,输液时尽量使用留置针,并对家属和患儿做好宣教。多观察注射部位,看局部有无渗漏、肿胀,如有渗漏、肿胀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对渗漏部位给予25%硫酸镁湿热敷,减轻局部肿胀,保证用药安全。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缺陷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护理风险既可以是对患者的伤害,也可以是医疗行为为此付出的赔偿代价,甚至损失医院声誉。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风险是可以防范的。在本次研究中,由于实施了风险防范护理,其护理质量明显由于对照组患儿,有效降低了风险事故的发生,这说明采用风险防范护理对提高儿科输液护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儿童输液患者采取风险防范护理,能够明显减少儿科护理工作中风险事故的发生,提高儿科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促进儿科护理人员护理素质的提高,在儿科临床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综合病房中的应用
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价值探讨
品管圈活动在呼吸科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研究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胸外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护理风险管理对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住院患者皮肤损伤的影响
产妇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效果分析
风险管理在神经外科应用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