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彬彬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2年9月-2014年8月我院94例患者出现静脉注射外渗的原因,并针对小范围外渗、大范围外渗及化疗药物外渗三种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结果:94例患者静脉外渗原因中,患者因素占30.85%,护士因素占17.02%,药物因素占26.60%,留置针因素占10.64%,血管因素占7.45%,其它因素占7.45%;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显效82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掌握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外渗对患者皮肤造成的伤害,缓解皮肤疼痛、肿胀等症状。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97-02
静脉输液外渗是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常遇到的现象,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而且对患者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导致皮肤出现疼痛、红肿、生硬等症状,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的痛苦,易引发医患纠纷,不容忽视。对于静脉输液外渗患者,需进行全面地统计分析,掌握具体的外渗原因,并依据实际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减少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我院在2012年9月-2014年8月对94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进行科学分析,掌握药物外渗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干预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94例静脉输液外渗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55例,女39例;年龄5-83岁,平均(35.61±5.93)岁;输液情况:低渗性溶液17例,等渗性溶液69例,高渗性溶液8例;外渗情况:大范围外渗9例,小范围外渗84例。
1.2 方法
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评估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同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具体措施有:
(1)针对小范围外渗,可通过湿热敷作用,使外渗药液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散开,同时可以选择50%硫酸镁或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处理。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输液时,若患者血管活性有所提高,其输液皮肤四周出现发紫或苍白的现象,甚至存在显著的疼痛感,则需及时改变输液位置,并选择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1]。
(2)针对大范围外渗,由于其吸收难度较大,对组织影响大,因此必须在第一时间选择50%硫酸镁或95%酒精,进行相应的湿敷处理,同时需应用适量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处理。此外,可选择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外敷,如硫酸镁+生姜外敷。若外渗较为严重,可选择注射器抽出部分药液,以改善大剂量药液对组织造成的不利影响。
(3)针对化疗药物外渗,由于化疗药物可以损害患者的皮肤组织,因此一旦发现外渗现象,需于第一时间内停用用药,同时必须皮下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以达到有效稀释药液的目的[2]。此外,可以进行局部冷敷,通过这种方法减少或避免局部坏死,降低化疗药物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1.3 评定方法
显效:皮肤恢复正常颜色,无肿胀症状,疼痛感消失,皮肤组织良好;有效:皮肤存在少量紫色瘀斑,肿胀症状有所改善,存在轻度疼痛感;无效:皮肤存在大量紫色瘀斑,肿胀症状无改善,疼痛感明显,皮肤组织出现硬块。
2 结果
2.1 外渗原因
94例患者静脉外渗的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护士因素、药物因素、留置针因素、血管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患者因素、药物因素及护士因素所占的比例比较多,见表1。
2.2 护理效果
94例静脉输液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显效82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提示护理效果较为明显。
3 讨论
药物外渗是静脉注射过程中常发生的不良事件,其对患者疾病治疗及皮肤健康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得出导致静脉注射外渗最主要的三个因素:(1)药物因素。静脉输液时使用的药物,如多巴胺、甘露醇、红霉素、间羟胺、钙剂、去甲肾上腺素及一些刺激性较大的化疗药物等,均易发生外渗现象,对此需加强观察,掌握药物在静脉注射过程中的情况。(2)患者因素。對于休克、昏迷、神志不清的患者,其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易发生躁动现象,从而导致药物外渗。此外,一些低龄患儿,在静脉注射过程中,出现哭闹、打动现象,直接导致药物外渗;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较差,皮肤松弛,对疼痛反应迟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药物外渗[3]。(3)护士因素。护理人员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或穿刺部位不当,也易引发药物外渗。此外,护理人员选择静脉注射的时机不当,亦可引发药物外渗。
对于静脉注射外渗患者,必须在分析外渗原因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即针对小范围外渗、大范围外渗、化疗药物外渗三种情况给予不同的护理干预。小范围外渗影响较小,易吸收,对此可选择硫酸镁或酒精进行湿敷;大范围外渗影响大,吸收难度也相对比较大,对此可选择硫酸镁联合生姜进行外敷;化疗药物外渗对皮肤造成严重的损害,对此可皮下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并进行局部冷敷。通过三种不同的外渗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在第一时间内降低外渗影响,改善皮肤疼痛、肿胀症状。本研究94例静脉输液患者经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后,显效82例,有效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证实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改善外渗现象。
综上所述,在静脉注射外渗处理中,掌握具体的外渗原因,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减少外渗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皮肤疼痛、肿胀等症状,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玉萍.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6):461-462.
[2] 龚兰娟,苏冰莲,谢月霞,等.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黑龙江医学,2013,37(8):749-751.
[3] 夏红艳.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12):2179-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