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

2015-10-21 19:58徐文丽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偏头痛应用价值

徐文丽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中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整理收集2009年3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9例偏头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全部实施中药辨证治疗, 分析59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全部59例患者中,其中治愈47例, 显效5例, 有效3例, 无效4例, 愈率79.7%, 总有效率93.2%。结论 中药辨证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药辨证;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66-01

偏头痛是一种具有发作性特点的头痛疾病, 其发病机理在于患者神经血管存在功能障碍, 进而表现出一定的头痛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偏侧或双侧头痛[1]。目前, 西医治疗偏头痛尚无特效药物, 而中医治疗该病却有一定的优势。本院2009年3月~2014年2月共收治偏头痛患者59例, 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的方法, 取得良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59例患者均是本院2009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患者, 其中男24例, 女35例, 年齡23~76岁, 平均年龄(38.4±6.1)岁, 病程4个月~11年, 平均病程(6.3±1.9)年。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 具体症型有:肝郁气滞型、瘀阻脑络型、风阳上扰型、气血两虚型、风寒外宿型、肝肾亏虚型。

1. 2 诊断标准 偏头痛诊断标准参考刘鸣等[2]编写的《神经内科学》。

1. 3 纳入标准 颅脑CT显示无异常;偏头痛病史>4个月;近3个月内未应用相关药物实施治疗;血压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

1. 4 排除标准 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感染;急性脑血管病变;中途治疗终止者;过敏体质者。

1. 5 治疗方法

1. 5. 1 肝郁气滞型 临床以胁肋部满闷, 右侧为甚, 伴暴躁易怒或情绪低落, 嗳气, 不思饮食, 头部胀痛为主要表现, 苔薄腻, 脉弦。治疗当以疏肝理气, 行气止痛为主, 方以柴胡疏肝散加丹参、珍珠母等药物。

1. 5. 2 瘀阻脑络型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 痛有定处, 多为针刺样疼痛, 舌质紫暗, 脉涩等, 以夜间发作为主, 治疗当以活血逐瘀, 通络止痛为主, 方以通窍逐瘀汤加减, 如赤芍、川芎、红花、桃仁、生姜、大枣、木香等药物。

1. 5. 3 风阳上扰型 该证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如裂、眩晕, 多因情绪激动或恼怒而诱发, 合并有面红目赤, 心烦, 胸胁胀痛, 口苦, 咽干, 舌质红苔薄, 脉弦而有力等症状。临床治疗当以平肝潜阳, 熄风通络为主, 方以天麻钩藤饮加减, 如天麻、钩藤、牛膝、僵蚕、白芍、全蝎、牡蛎、栀子、石决明、黄芩等。

1. 5. 4 气血两虚型 临床以头痛绵绵, 体弱无力, 面色无华, 过度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治疗上当以益气养血, 补血安神为治疗大法, 方以归脾汤加减, 如党参、黄芪、当归、夜交藤、龙眼肉、川芎、僵蚕、蜈蚣、柴胡、天麻、白芍等。

1. 5. 5 风寒外宿型 临床以时有头痛, 遇寒加重, 恶风寒, 无汗, 面白, 口不渴,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浮紧为表现。治疗当以祛风止痛为治疗大法, 方以川芎茶调散加减, 如川芎、羌活、防风、藁本、蔓荆子、白芷、细辛、薄荷、茶叶等。

1. 5. 6 肝肾阴虚型 临床往往表现为头痛, 眩晕, 遗精带下, 乏力, 腰膝酸软, 耳鸣, 舌质红或暗, 少苔, 脉细弱。治疗方以益气补肾, 滋阴养血为大法, 方以杞菊地黄汤加减, 如杭菊花, 熟地, 生地, 山茱萸, 茯苓, 枸杞子, 怀山药, 泽泻 , 墨旱莲, 丹皮, 女贞子等。

1. 6 疗效评定标准[3]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头痛和其他的临床症状消失, 半年内无复发;有效:头痛和其他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且发作时间明显延长;无效:上述症状均未得到改善, 病情甚至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59例偏头痛患者中治愈47例, 显效5例, 有效3例, 无效4例, 治愈率79.7%, 总有效率93.2%。

3 讨论

西医认为, 偏头痛的诱发因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早期血管痉挛及后期的血管扩张所致, 其治疗也是以预防再发作或减轻症状为目的, 而中医认为偏头痛属于“头痛”、“头风”等范畴, 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脑窍气血失和所致, 其致病因素有外感侵袭、忧思劳倦、肝气郁结、久病致瘀、肝肾亏虚等, 故而其临床分型包括风寒外宿型、气血两虚型、脑络瘀阻型、肝肾阴虚型、肝郁气滞型及风阳上扰型等类型, 治疗方法亦各不相同。

头为诸阳之会, 是五脏精华汇集之处, 无论是外感邪气还是内伤劳倦均会上扰颠顶, 导致气血逆乱, 脑窍失养, 引发偏头痛。本研究从风、寒、瘀、郁及虚等几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 基本囊括了引发偏头痛的主要外感及内伤因素, 有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59例患者临床有效率达93.2%, 充分证明了中药辨证论治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治疗偏头痛要分清虚实,辨别外感或内伤,掌握治病原因,对症用药。这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龚明煜.中医治疗偏头痛174例.中国中医药, 2014, 12(4):102- 103.

[2]刘鸣, 谢鹏.神经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2.

[3]邓国鹏.44例针灸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1):268-269.

猜你喜欢
偏头痛应用价值
“夹虎口治偏头痛”有用吗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
偏头痛吃紫菜干
“解救”妇女偏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