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泳 荣长春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識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57-01
阿司匹林(ASA)为环氧化酶抑制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小剂量ASA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长期服用能够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学和神经病学,并被世界各国收入治疗指南和广泛推荐(1)。因此,阿司匹林经常会与多种药物联用,在药效学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存在着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1.与以下药物联用应谨慎
甲泼尼龙等皮质甾醇类药物会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加速水杨酸盐的排泄,造成血药浓度暂时性降低,为维持ASA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其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刺激胃酸分泌,并降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对胃酸的抵抗力,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阿司匹林能竞争性抑制丙戊酸的蛋白结合率,使其药物浓度升高,延长丙戊酸半衰期,使丙戊酸疗效和毒性增加。因此,两药联用需监测丙戊酸毒性,必要时可用其他解热镇痛药物替代ASA。氟西汀体外试验有94.5%的蛋白结合率,ASA能使血清白蛋白乙酰化,水杨酸类与血清白蛋白强力结合取代氟西汀,使氟西汀游离;两药同用,要谨慎并监测氟西汀不良反应征兆。由于小剂量ASA能拮抗卡托普利逆转左心室肥厚及减轻间质纤维化的作用(2);NO是一种生物信息递质,具抗血小板凝聚、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等作用。卡托普利通过介导NO和环氧合酶的产生而发挥的效应能被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抑制(3),使卡托普利的抗高血压作用降低;建议联用时,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必要时停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与氯磺丙脲、苯磺丁脲、降糖灵、优降糖等降糖药合用,使其游离药物浓度上升,引起严重的低血糖,合用时应调整降糖药的用量。
2.与以下药物联用应引起注意
活性炭可在胃黏膜吸附阿司匹林,抑制其吸收,而使阿司匹林生物利用度降低,两者应错开时间给予。当发现阿司匹林服用过量可用10倍活性炭解救。 阿司匹林使硝化甘油的吸收量和峰浓度增加,增强其作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会降低阿司匹林的药效,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若服短效口服避孕药需加大阿司匹林的用药量。类似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会发生在口服短效避孕药与其他水杨酸类化合物之间。阿司匹林由于对血浆蛋白结合的竞争,阿司匹林可显著抑制青霉素的蛋白结合率,使青霉素的血药浓度升高,显著提高青霉素的治疗效果,但也可能增强青霉素的不良反应。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会降低吲哚美辛的血药浓度,但是在临床上,影响很小,可联用;吲哚美辛与阿司匹林同时服用并不比服用较大剂量的单一药物有更佳的治疗优势。另外,吲哚美辛不具有Cox选择性,竞争性抑制了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4)。银杏内酯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作用,同时服用两药可能使出血时间延长和发生出血意外,应加强出凝血检验和体征监测。阿司匹林与丙米嗪竞争蛋白结合点,造成丙米嗪血清浓度升高,可引起副作用;若病人已有丙米嗪副作用表现,则尽可能不用阿司匹林。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者接受丙米嗪治疗,则应监控症状和剂量。阿司匹林和其他三环抗抑郁药以及丙米嗪和其他水杨酸盐之间可能有类似的相互作用。呋塞米与阿司匹林在肾脏前列腺素合成方面具有相反作用,两药合用抑制呋塞米的血流动力作用,因而减弱利尿作用。阿司匹林可能由于阻滞螺内酯活性代谢物在肾小管的分泌,使螺内酯利尿作用减弱。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均可加强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引起低血糖,应监测血糖,降低胰岛素用量。由于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血管的舒张作用受影响,普萘洛尔与阿司匹林合用导致血压升高。其他β 阻滞剂与阿司匹林也可能出现类似相互作用。
3.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和抗凝药肝素合用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主要以消化道出血为主。术后患者的解热镇痛药应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而不用阿司匹林。中至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并增加出血的风险,应注意监测病人的凝血状态;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几乎不影响。其机制为,阿司匹林及类似化合物从血浆结合部位置换出华法林,增大华法林的游离浓度;阿司匹林降低血小板粘滞性、阻止血小板凝聚及抑制肝脏利用Vk合成凝血酶等过程而延长出血时间。阿司匹林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甚至缓解其在肾内的代谢率,导致其在肾内大量积聚,引起急性肾衰竭,危害患者的生命(5)。所有水扬酸类的药物均可发生相似的相互作用。
4.可联合用药的药物
ASA与Vc合用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碳合酸(iNOS)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同时,Vc的酸性环境也有利于ASA以原形的形式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
由于阿司匹林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素合成减少,从而将烟酸引起的面部潮红的副作用减轻。其他水扬酸类也有相同的相互作用。
总之,阿司匹林被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往往会忽视它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可能带来的风险。本文旨在提醒临床使用过程中,权衡利弊谨慎联用。
参考文献
[1]Runlin gao xiaoying li. Risk assessment and aspirin use in Asian and western populations【J】. Vascular Health and Risk management,2010,6;943-956.
[2]吕雄文,李俊,陈卫东,等。卡托普利和低剂量阿司匹林相互作用对心衰大鼠左室重建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1):656-658.
[3]Stojic D.Effects of captoprit andbradykinin on chorda tympaniduced salivation in cat 【J】.Eur J Oral Sci,1999,107(1);21-24
[4]Gladding PA, Webster MW, Farrell HB, et al.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six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their pharmacodynamic interaction with aspirin in healthy volunteers. Am J Cardiol, 2008, 101 (7):1060-1063
[5]陈世德,伍伟锋。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5,13(11);52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