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
摘要:通过分析文成县城区声环境监测数据,对噪声质量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主题词:城区 声环境 质量 分析 对策
环境噪声是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目前文成县城区区域噪声、道路噪声等均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增加、城市规划用地的改变等原因,噪声投诉时有发生,为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了解文成县城区噪声污染现状,并提进管理防治措施。
一 声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一)道路交通噪声现状及趋势分析
1、 道路交通噪声现状
2014年文成县交通噪声共设18个测点,监测道路总长11.13km,平均路宽15m,平均车流量439辆/h,道路交通噪声声级范围为61.2~69.2dB(A),道路长度加权平均等效声级leq为64.9 dB(A),无监测路段超标。
2、 道路交通噪声变化趋势分析
2010年~2014年文成县道路交通噪声变化趋势见图1。由图可知, 2010年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较高,2011年~2013年交通噪声等效声级有所下降。超标路段长度占总监测路段的比例逐年下降,即由2010年道路交通噪声超标率20.4%,下降至2014年道路交通噪声超标率0%。
按照国家总站物字[2003]52号文《关于印发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的通知》中规定的评价方法对近5年文成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进行评价,文成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声环境质量均较好。
(二)区域环境噪声现状及趋势分析
1、 区域环境噪声现状
2014年文成县城环境噪声监测的网格大小为170米×170米,区域环境噪声有效网格测点为118个(其中2类功能区93个,4类功能区25个),网格总覆盖面积3.41km2。2014年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0dB(A),主要分布在41.4~68.7dB(A)之间。区域环境噪声超标率达11.8%,其中2类区超标率达15%。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主要来源,分别占44%和37%,施工噪声和其他的贡献较小,仅占9%和10%。
2、 区域环境噪声变化趋势分析
2010年~2014年文成縣城环境噪声变化趋势图见图4。由图可知,近5年文成县区域环境噪声变化处于波动状态,2012年区域环境噪声达到最低值52.6dB(A)。各年份2类功能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4类功能区仅于2011年和2013年出现超标现象,其中2013年2类、4类功能区超标率最高,分别为17.2%和4%。2012年2类功能区超标率最低,为6.5%。
二 环境噪声污染成因分析
(一)区域人口密集,公众素质不高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文成县县城人口数量不断增大。较为密集的人口分布已成为了城市环境噪声最主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够,噪声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二)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
由于文成县域城市化建设较慢,城市功能区规划和布局不够严谨,各功能区定位及界限划分不明确。商业混居现象使得商业、生活噪声交相影响,容易造成局部的环境噪声污染。
三 环境噪声控制对策
(一)合理规划布局
结合城市总体功能布局和城区用地功能区划,对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及时进行调整。合理城市布局,明确各规划区域功能,尽量减少居住与商业混杂分布。科学布局交通道路网,城市道路的建设应尽量避开噪声敏感点。
(二)强化环境噪声监督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环保、公安等部门须落实责任强化噪声管理,使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1、加强对新建道路及两侧建设的管理。交通项目建设的线路选择应充分考虑避让噪声敏感目标。噪声防护距离以内已有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应采用行之有效的防噪措施,确保建筑物达到相应区域噪声标准。
2、加快降噪路面建设,主城区主次干道新建、扩建、翻修一律采取低噪标准设计建设。加强道路的维护保养,对破损路段及时进行修补和维护。对路面减速带进行全面清理,减少因减速带导致的噪声扰民。
3、加强道路两侧噪声敏感建筑物的防护,在现有主干道噪声敏感目标声环境质量不达标、交通噪声长期扰民的路段,逐步建设声屏障、安装隔音窗、加强道路两侧逐步建设噪声绿化防护带等手段,降低噪声污染。
参考文献
[1]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640-2012.
[2]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文件.总站物字〔2003〕52号.关于印发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技术规定的通知.
[3] 温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温住建发〔2011〕157号.关于落实新建城市道路降噪技术措施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