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晓英
【摘要】目的:就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及CT影像学诊断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8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02个关节),采用PICKER-1200SX型CT机和Definium TM 6000型全数字化摄影系统(美国GE公司)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58例(66髋)采用DR诊断,其中19例(20髋)被DR诊断为早期ANFH,24例(26髋)被DR诊断为中期ANFH,15例(20髋)被DR诊断为晚期ANFH。有31例(36髋)采用CT诊断(其中有10例患者为DR检查阴性者),早期ANFH的患者有19例(20髋),而中晚期ANFH的患者有12例(16髋)。中晚期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碎裂变形、股骨头缩短、有囊变现象出现在碎骨片中间,骨小梁融合散布在整个股骨头。结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诊断方法是DR,而CT又是DR检查的重要补充,其诊断效果还要明显优于DR。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DR;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60-01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由于股骨头的血供被破坏而造成的结果,病情较为严重[1],目前多依靠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进行确诊,本文就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及CT影像学诊断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8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102个关节),女30例,男59例,平均(45.77±4.12)岁,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20岁,13例患者为双关节发病,76例患者为单关节发病。临床主要症状:跛行、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压痛,同时还有内收畸形、肢体短缩、臀肌屈曲、臀肌萎缩等。8例原因不明,3例放射治疗,33例有外伤史,29例长期饮酒史,16例使用激素。
1.2方法
采用PICKER-1200SX型CT机和Definium TM 6000型全数字化摄影系统(美国GE公司)进行影像学诊断,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进行观察。观察结果由2位高年资放射主治医师共同商议得出结果。
2.结果
2.1DR检查
58例(66髋)采用DR诊断。
2.1.1早期
本组中19例(20髋)被DR诊断为早期ANFH。关节间隙正常,股骨头外形完整,但是在股骨头持重区可见囊性改变及斑片状、点状密度减低影区,軟骨下骨质密度增高,病变周围出现了密度增高的硬化带,且还有弧形透明带出现在股骨头持重区软骨下的骨质中,读片时务必要做到仔细观察[2]。
2.1.2中期
本组中24例(26髋)被DR诊断为中期ANFH。股骨头持重区软骨下骨质或多或少都出现了塌陷、碎裂、变平的情况,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而股骨头也失去了光滑、圆润的外形。但是Shenton线基本上连续,关节间隙仍保持正常。
2.1.3晚期
本组中15例(20髋)被DR诊断为晚期ANFH。股骨头变扁、向外上方移位,有严重塌陷现象出现在股骨头持重区。常有骨刺出现在髋臼外上缘,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Shenton线不连续。
2.2 CT检查
有31例(36髋)采用CT诊断(其中有10例患者为DR检查阴性者),早期ANFH的患者有19例(20髋),而中晚期ANFH的患者有12例(16髋)。中晚期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碎裂变形、股骨头缩短、有囊变现象出现在碎骨片中间,骨小梁融合散布在整个股骨头。
3讨论
3.1 ANFH的病理学改变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多出现在30~60岁男性,放射治疗、创伤、使用皮质激素、长期饮酒等都是其主要发病因素,最为常见的是创伤[3]。圆韧带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旋股内侧动脉是股骨头血供的主要来源。其病理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当骨坏死后,又暂时没有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伸入到死骨区,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新生骨生长的情况,骨结构也会始终保持原有的骨架。第二阶段,当有肉芽组织伸入到骨坏死区时,就会有囊变或者破骨吸收带出现在死骨的边缘。第三阶段,当死骨被肉芽组织吸收时,就会在吸收带周围环绕出现新生骨或者新生骨带。这三个阶段是D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DR及CT的影像学诊断基础[4]。
3.2ANFH的影像学比较
DR检查具有后处理功能强大、空间分辨率高、快速实时成像、费用低廉、操作快捷简单、曝光宽容度大等一系列优点,适用于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诊断方法是DR。但是它在诊断早期ANFH时很容易出现假阳性、漏诊的情况[5]。而CT的密度分辨率要明显优于DR,具有以下一些优点:第一,能够对股骨头内小裂纹骨折、小囊性变、小面积骨质疏松进行观察[6];第二,能够对骨小梁的变化进行观察;第三,能够将囊性改变程度、股骨头密度结构变化情况等股骨头坏死早期改变进行观察;第四,与MRI相比,CT价格适中,能够便于患者及其家属接受[7]。与此同时,CT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不同时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形态特征、病变范围。
综上所述,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诊断方法是DR,而CT又是DR检查的重要补充,其诊断效果还要明显优于DR。在临床工作中,要高度重视病情加重、跛行、髋关节疼痛的患者,特别是要详细询问有放射治疗史、创伤史、长期使用激素、长期饮酒史等患者的病史,争取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827.
[2] 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83.
[3] 虞登高.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7):192-193.
[4] 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6.
[5] 刘惠玲,刘继军.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R和CT表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2):1448.
[6] 李果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9.
[7] 戴健铭.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4):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