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015-10-21 19:58许博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许博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探讨磁共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分析10例患者MRI影像学表现。结果: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8例为蜂窝织炎,2例为脓肿。蜂窝织炎患者其MRI影像学表现为边界模糊、欠清,病变于T2WⅠ上多呈低、等信号,在T2WⅠ上则多呈高信号;脓肿患者其MRI影像学表现为边界较清及清晰,T2WⅠ信号均为明显高,且于增强T1WⅠ上也具有显著的强化表现。结论:依据MRI影像学表现可清晰区分蜂窝织炎和脓肿,了解病变位置及病情进展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MRI;影像学表现

【中图分类号】R7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49-0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为发生于软组织的一种非常见病症。临床多以患者典型炎症表现为判定依据,如:张口受限及面部红肿等,故而确诊并不困难。但是实质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症临床正确定位病灶区却难度较大,究其原因,还在于口腔颌面部组织结构复杂且交通广泛,由此造成深在感染难以于常规诊断过程中被察觉[1]。针对此,现阶段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采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超声进行检查。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以探讨其于该病症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例,回顧性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主诉口腔疼痛感强烈,临床皆表现为张口受限及面部红肿、发热等。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24至75岁,平均年龄(47.3±2.5)岁;病程7天至35天,平均病程(18.5±3.6)天;感染位置:3例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牙源性),2例颞下间隙感染(牙源性),翼下颌间隙感染(牙源性)、咬肌间隙感染(牙源性)、舌下间隙感染(牙源性)、下颌下间隙感染(腺源性)及颊间隙感染(牙源性)各1例。

1.2检查方法

1.2.1检查方法

应用西门子MAGNETOM Verio 3T Tim磁共振仪进行MRI检查。扫描参数:建立层厚:1.2毫米,视野:230毫米×230毫米,TR:28毫秒,TE:20毫秒,采集时间:0.5:0.5秒,FA:15度。作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成像。如有必要可行增强扫描:静注MRI对比剂Gd-DTPA,注射剂量标准为0.1mmol/kg,于60秒内注射完毕,作横断位和冠状位T1加权扫描。

2结果

本次MRI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8例为蜂窝织炎,其MRI影像学多表现为边界模糊、欠清,仅1例边界较清,T1WⅠ多呈低、等信号,T2WⅠ则多呈高信号。3例为脓肿,其MRI影像学表现为边界较清或清晰,病变于T2WⅠ上呈现明显高信号,且于增强T1WⅠ上也具有显著的强化表现。详细影响学表现见表1。

3讨论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于临床诊疗过程中并不常见,但是却是颌面部常见病症之一,其中,牙源性较为多见。如治疗延误抑或治疗方式不当,则会直接导致感染蔓延,病情发展,最终形成多间隙脓肿。病情程度严重者,如感染侵入颈部者则可能并发纵隔炎或脑脓肿等严重病症。故而,早期精确诊断对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症诊断临床而言,具有指导意义。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具有典型临床表现,但是因部分间隙位置较为隐蔽,且面部组织结构复杂,故而临床诊断多难以正确定位,需借助其它诊断手段。既往主要采用超声、X线、CT及MRI等检查方式。其中,X线具阻射性,而这也直接导致X线检查方式难以对间隙感染进行精准定位;CT对于软组织分辨率较低;至于超声检查方式,虽然其对于软组织具有较为良好的识别特性,但是应用于含气腔结构检查却极易受限制。有学者认为[2],对于口腔颌面部深部间隙脓肿,缘于颌骨阻挡因素,因而超声波探及深入较为困难。而MRI不仅对于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且可清晰显示面部组织的解剖结构变化。

本次检验结果显示,蜂窝织炎患者其MRI影像学多表现为边界模糊或欠清,脓肿患者则表现为边界较清及清晰;蜂窝织炎病变于T2WⅠ上多呈低、等信号,在T2WⅠ上则多呈高信号,而脓肿患者其T2WⅠ信号均显示为明显高,且于增强T1WⅠ上也具有显著的强化表现。由此可见,MRI影像学可清晰区分蜂窝织炎和脓肿,明确病变位置及病情进展程度,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具有推广意义。但是必须指出,虽然MRI影像学表现可作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症临床诊断的主要手段,但是却不可仅仅依托于MRI影像学检查,既往便有关于将慢性感染者误诊为肿瘤的案例。故而,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临床诊断过程中,不仅需参考MRI影像学检查结果,还需紧密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临床体征进行综合考量,如此方可作出正确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守明,冷高峰,赵帅等.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10,05(13):66-66,46.

[2]徐金标,孙鑫,魏军水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8):1832-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