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2015-10-21 19:58张晓艳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血常规综述

张晓艳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临床意义;综述

【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87-02

血常规是临床上比较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其检测结果能够发现一此疾病的旱期现象,帮助患者及时确诊。它主要是对患者血液中自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自等指标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血常规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诊断出相关疾病,并且能够对其他疾病的鉴别等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是,血常规检测中也存在很多误差,并且其影响因素较多[1]。

1. 血常规的项目及意义

(1) 红细胞计数(RBC),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2) 红细胞压积(HCT),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小于正常值,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全身性溶血性贫血。(4) 红细胞分布宽度,大于正常值,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疗效观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贫血的分类;小于正常值,比正常人的红细胞更整齐,临床意义不大。(5) 血红蛋白浓度(HGB),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6)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7)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8) 白细胞计数(WBC),大于正常值,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小于正常值,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9) 单核细胞计数(MONO),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10) 单核细胞比例(MONO%),大于正常值,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小于正常值,无重要临床意义。(11)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12) 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大于正常值,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小于正常值,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13) 淋巴细胞计数(LY),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14) 淋巴细胞比值(LY%),大于正常值,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于正常值,免疫缺陷、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15) 血小板计数(PLT),大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小于正常值,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16)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于正常值,血小板体积大小悬殊不均衡。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等;小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减少。(17)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于正常值,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慢粒、巨大血小板综合症、镰刀细胞性贫血等。可作为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较早期指症;小于正常值,脾亢、化疗后、再障、巨幼细胞性贫血等。(18) 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大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小于正常值,需要配合其他检查才能判断。(19) 血小板压积(PCT)大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高;小于正常值,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低。

2.血常规检验的注意事项

末梢血中的RBC,HGB,PLT值均低于静脉血,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末梢循环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应激反应等情况的影响,造成末梢循环障碍;在末梢血采集时血流不畅,对局部进行挤压使组织液渗入相对过多,使血液稀释,造成RBC , HGB和PLT值偏低;另外,采集末梢血时,对血管进行挤压导致血小板的损耗和聚集,也可使血小板计数偏低。末梢血的WBC值高于静脉血,临床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进行末梢血采集的血管管腔较为狭窄、局部温度偏低,容易引起WBC出现部分沉积,导致细胞计数值出现偏高的现象。对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种采血方法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进行验证,通过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两次静脉血样本的检测值变化很小,重复性较好;两次末梢血样本的检测值有一定的差异,重复性不如静脉血好[2]。

不同采血部位、采集血样后不同的检测时间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点的影响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由此看出,在采集血样后2个小时以内检测,能够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包括人为因素(标本取样、保存、送检)、生理因素(患者的精神状态、服用药物、年龄、性别、种族、采样时间、季节等)、仪器因素(包括仪器误差)等[3]。

3. 讨论

随着先进血液分析仪的广泛引用,一些医学专用杂志对血液分析仪的性能及优缺点,和对白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和镜检法相关性介绍的多,而忽视了血液分析仪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问题情况的探讨,加之一些生产厂商不切合实际的宣传,使有些检验人员过度相信血液分析仪而忽视了形態学观察,必须纠正这种倾向。虽然先进的血液分析仪很大程度地避免了人为误差,提高了检验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形态学观察,是多年以来在医学检验界形成的传统方法,也是临床诊断工作的实际需要,其实际作用不容忽视,个别检验人员误认为仪器分类结果可替代镜检分类,而忽视了形态学观察,这种倾向必须加以纠正。检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避免造成人为的漏检,给临床医生的诊断、治疗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负担[4]。

参考文献

[1]郭雯.血常规检验临床观察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16):2207,2240.

[2]席菊兰,池志芳.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5(3):71-72.

[3]胡晓红.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性因素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8):94.

[4]赵化欣.血常规检验形态学观察的临床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4):118-119.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血常规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