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坤
【摘要】普洱银子山铜金矿是一个由上部Ⅰ号矿体成矿元素以铜、锌、金、银为主,下部Ⅱ号矿体成矿元素以金为主组成的矿床。其中,II号金矿体为“三江成矿带”南段首次发现的与古生代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金矿体,在该海相火山岩系发现独立的金矿体是该区域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通过对银子山铜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的研究,对该矿床的开发利用和寻找同类型的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關键词】银子山;矿床特征;成因
1 区域地质背景
银子山铜金矿位于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与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的接合部,属于澜沧江火山岩带中南段,处于官房—橄榄坝复式背斜西部。该区域发育一套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南北向断裂发育,
岩浆活动强烈,还有变质作用叠加,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成矿作用复杂多样。尤其是酸性岩浆的侵入,既带来了丰富的铅、锌、铜、银、金等成矿物质,又由于其强烈的气液活动使原地层中稀散的铅、锌、银、铜等金属元素活化,转移在断裂带、层间破碎带、挠曲、褶皱等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或将贫矿进行改造为富矿。
区域内的凉水箐、银子山、田房等铜、铅锌矿(床)点,分布于酒房断裂附近,集中分布于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区及其附近,与火山岩浆活动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具有复合成因的特点。这些矿(床)点数量多,分布面积广,显示出该区是一个铜、铅、锌、银、金资源富集区,且有很好的铅、锌、银、铜综合异常。
2 矿体特征
银子山铜金矿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大凹子组(DCd)火山岩内。岩石组合以英安岩为主,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零星薄层产出于英安岩中。矿体共有2个,上部Ⅰ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内,成矿元素以铜、锌为主局部含金、银,受岩性、层位控制。
矿石类型有浸染状铜矿石和块状硫化物,主要以浸染状铜矿石为主,块状硫化物主要呈团块状、赋存在具弱硅化碎裂火山岩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与构造总体产状一致,总体倾向东至北东,走向北西,倾角63—73°。矿体控制长260米,厚3.78—7.02米,平均5.37米,铜品位0.21—1.80%,平均0.40%。
下部Ⅱ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火山岩的蚀变带内,成矿元素以金为主,矿体受蚀变带控制。矿体产状55-65°∠70-85°,目前有走向控制间距约300米,倾向控制间距约50米,控制矿体长500米,最大控制标高800米,最低控制标高400米,垂高400米。矿体厚0.5-29.35米。
3 矿床成因分析
据Ⅰ、Ⅱ矿体的地质特征、产状、分布形态及矿石成分、类型、蚀变特征有明显差异,应属两种不同成因类型。
3.1 I号铜锌矿体
Ⅰ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中部,紫红色英安岩与灰绿色英安岩之间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内,矿体与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呈渐变接触,仅在4-6号勘探线一带矿体底顶板尚有薄层状硅质岩、石英砂岩分布,矿体与硅质岩、石英砂岩呈突变接触。矿体严格受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控制,赋矿部位及矿体顶、底板岩性标志明显。矿体由多个不规则的透镜体组成,连续性差,产于火山旋回的喷发期和间歇期。从矿石组构上看,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含量较高,伴生的金、银也较高。构造以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具硅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钾化,具有热液结晶交代、后期重结晶的结构构造特征,此类矿石分布于绢英岩化带内。在4-6号勘探线、2号勘探线、9号勘探线一带发现少量块状硫化物矿石,具致密块状构造,且4-6号勘探线矿体底顶板局部有薄层状硅质岩、石英砂岩分布,显示沉积的特点。
总体看,Ⅰ号矿体矿石及底顶板围岩中既发育典型的沉积成因结构构造,又有热液结晶交代、后期重结晶的结构构造,结合矿体的地质特征、产状、分布形态及矿石成分、类型、蚀变特征,Ⅰ号矿体属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铜多金属矿体。
3.2 Ⅱ号金矿体
Ⅱ号矿体产于绢英岩化蚀变带内,赋矿岩性为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中部白-灰白色变质英安岩、变质凝灰岩、变质火山角砾岩。空间上位于Ⅰ号矿体下侧,局部叠加于Ⅰ号矿体。矿体由4个透镜体组成,产状较陡,具分枝复合、尖灭再现的特征。硅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黄铁矿化等热液蚀变强烈地段位于蚀变带中心部位,也是矿体厚度最大、矿石最富的地段。自蚀变带中心向两侧颜色渐深,蚀变渐弱,由矿体向围岩过渡。矿石成分单一,金属矿物为半自形-它形粒状黄铁矿和少量黄铜矿、辉铜矿、黝铜矿、褐铁矿,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高岭石为主,
成矿元素以金、银为主,伴有铜、锌。金在矿石中分布较为分散,在自然金中的分配率占46.01%,在石英中占31.99%,在绢云母、高岭石等硅酸盐中占16.75%,在黄铁矿中占5.25%。 矿石具蚀变斑状结构、粒状变晶结构、显微鳞片状结构、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假象结构、微晶结构。具块状构造、斑点状构造、稀疏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
综上所述,Ⅱ号矿体热液成矿的特征更明显,属火山热液蚀变岩型金矿。由于澜沧江复杂火山岩带,是伴随澜沧江断裂从古生代以来多次碰撞挤压形成的产物,在这个演变过程中,Ⅰ号矿体和Ⅱ号矿体先后成矿,Ⅱ号矿体局部叠加于Ⅰ号矿体之上,形成Ⅱ号多期成矿改造叠加的复合型金矿体。
4结论
通过长期野外工作、对钻孔的观察和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因的研究分析,认为:银子山铜金矿以透镜状产出于大凹子组第二岩性段(DCd2)英安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蚀变带内,其中,Ⅰ号矿体属火山喷流沉积—改造型铜多金属矿体,Ⅱ号矿体属火山蚀变岩型金矿体。
银子山铜金矿位于著名的“三江成矿带”南段,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组合,在此之前,该容矿岩系中尚未发现独立的金矿床,金常以伴生组分出现于块状硫化物矿床内。银子山铜金矿床的发现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在“三江成矿带”及其他类似的火山岩地区地质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李 峰,吴静等,兰坪-思茅盆地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2:
[2]姜福芝,王玉往,等.海相火山岩与金属成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3]李兆鼐,毋瑞身等.中国火山岩地区金矿床[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