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长安
摘要:因应国家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非传统水源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利用日趋重要。结合南方沿海城市的实际情况,研究房地产开发中雨水利用系统的应用和造价分析。
关键词:绿色建筑、雨水利用、雨水入渗、雨水收集利用
目前中国大部分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对于水源的利用都只考虑传统水源,即便是有设置水景的项目,对于非传统水源的利用,还处于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态度。实际上,非传统水源的利用,不仅从规范上有明确的采用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较长的投资回收年限。
一、 规范要求
为加快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国家、地方出台了各种规范、意见,通过政策文件强制逐步实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如:
1. 在国办发[2013]1号转发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里要求“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2. 广州穗府[2012]1号《关于加快发展绿色的通知》里要求“旧城改造项目进入重点项目报批绿色通道的其他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白云新城、天河中央商务区(CBD)、天河智慧城、白鹅潭商务区、新城市中轴线南段地区、南站商务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新区、空港经济区、广州国际生物岛、大学城南区等城市发展新区的新建房屋建筑项目等 ,要按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土地出让、立项、建设和管理”。
3. 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53号)里要求“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民用建筑,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遵守国家和我市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至少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国家一星级或者深圳市铜级的要求。”
4. 《江苏省绿色建设设计标准》要求全省新建民用建筑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
在今年元旦正式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指标里,非传统水源利用由原来的一般项调整为评分项,占此指标总分的30%。根据此新标准要求,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但结合具体的评分项内容得知,单依靠除非传统水源利用外其它项,要取得40分是相当困难的,如节水用水定额的评分项,要达到规范的上限值(广州住宅平均日生活用水节额为120L/人·d)才可能取得10分,而粤水规[2007]13号的广州节约用水定额目标为210L/人·d,我司某楼盘统计下来的用水定额达253L/人·d,与其上限值目标差距较大;如非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的项目,要确保小业主采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10分),除非是赠送卫生器具,否则很难满足;再如公用浴室采取节水措施的评分项(4分),在没用公用浴室的南方建筑,此项是没有分值。综合分析下来,非传统水源利用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指标里,实际上是以评分项存在的控制项。
同时,在《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的强制性条件第4.1.5规定“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全文强制的《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第4.4.3条规定“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水严禁使用自来水。”
综合所述,设有水景的项目是必须考虑非传统水源;没有设置水景的项目,随着国家对建筑项目的绿色建筑标准进一步要求,非传统水源的利用也将变得必不可少。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非传统水源是指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此三个主要的非传统水源,综合其造价及系统复杂性,在雨水相对充裕的南方沿海城市,雨水利用系统无疑是最佳选择。
二、 系统选择
雨水利用系统包括雨水入渗系统、收集回用系统和调蓄排放系统三个方面。调蓄排放系统,是先蓄存后排放,单纯削减雨水高峰流量。因此,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考虑,雨水利用系统会着重于雨水入渗+收集回用的系统组合应用上。
1. 雨水入渗
雨水入渗系统,是通过渗透设施,将雨水入渗到土壤中,增加土壤含水量。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的项目,为满足停车位的要求,提升项目档次(如达到“人车分流”的效果),建筑红线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大部分规划成地下车库或半地下车库。车库顶的覆土厚度为满足绿化种植及管线敷设的要求,控制在1.2~1.5m之间,因此,其具备应用雨水入渗系统的前提条件:
1) 土壤渗透系数宜为10-6~10-3m/s:建筑项目的园林绿建种植土壤的渗透系数通常为3.3x10-4cm/s;
2) 可采用雨水入渗系统的场所,如地下车库顶面与覆土之间应设有渗排设施,避免对居住环境造成危害;园林绿建采用的土壤不是自重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
在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中,考虑系统的总体造价,因而只考虑绿地入渗,同时通过以下几个具体措施进一步增强渗透系统的日渗透能力:
1) 小区铺装区采用透水面层+透水找平层+透水垫层做法,以尽可能地增加包括绿地在内的雨水渗透面。其中透水面层根据项目定位及铺设位置,采用透水性水泥砼、透水性沥青砼、透水性砼路面砖或透水性陶瓷路面砖;
2) 小区内路面宜高于路边绿地50~100mm,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若路面与绿地之间有凸起的隔离物时,留设水道使雨水排向绿地;
3) 雨水口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低于地面10~20mm,在保证疏排雨水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让雨水停留在渗透面上;
4) 采用滲透井式雨水口、渗透管及渗透式雨水井,增强系统的渗透能力;
5) 地下车库顶面防水保护层上铺疏水板,把入渗下来的雨水引流走,使雨水能源源不断地入渗下来,保证覆土层土壤的渗透能力;
6) 地下车库顶面结构边缘处设置集水暗沟,将所收集到的多余渗透水回流到雨水储存设备。
2. 雨水收集、储存和回用
目前中国房地产开发的项目,屋面做法均已采用倒置式屋面,防水材料也开始采用APP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等新型防水材料,改善了雨水的水质,降低了雨水净化处理的难度及造价。同时南方沿海城市的平均年降雨量基本都在1000mm以上(例如:廣州平均年降雨量为1657.2mm,一年一遇日降雨量为51.8mm),即使只收集建筑单体的屋面雨水,其雨水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随着市场的广泛应用,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可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埋地式一体雨水处理系统(PP模块),即雨水的收集、储存、处理及回用均在室外,通过埋地的同一构筑物内完成,无需单独设置泵房等附属设施;另一种方式是传统雨水处理系统,即在地下车库或半地下车库内设置雨水利用泵房及砼水池。两种方式的综合造价差不多,若将砼水池占据的地下车库空间转化为车位销售价值,埋地式一体雨水处理系统的综合造价会更低。
为实现雨水入渗与收集回用的系统的组合应用,小区排水系统还需在前期设计时落实以下两点:
1) 屋面雨水与路面(包括绿化)雨水分流,即路面(包括绿化)的雨水先经入渗后再经车库顶覆土收集到雨水池;
2) 靠近雨水市政排放口附近设置弃流井、雨水利用泵房(或埋地式一体雨水处理系统),以减少管道的冗余敷设。
3. 综合造价分析
雨水入渗系统设备主要包括渗透井式雨水口、渗透管、渗透式雨水井、疏水板及集水暗沟;雨水收集、储存和回用设备,主要包括弃流井、雨水储存池、清水池及其它泵等设备。以广州某项目为例,采用传统的雨水处理方式,现对其进行造价分析:项目用地面积约为6.25万㎡,总建筑面积约为24.5万㎡,绿地(特指可渗透区域)面积约为15.3万㎡,道路面积约为6.5万㎡,水平屋面面积约为0.63万㎡;广州年平均降水量为1952.7mm,一年一遇日降雨厚度为51.8mm,重现期为1年时设计暴雨强度为456.54L/(s·hm2),平均年降水日数为163.2d。仅收集其屋面雨水,初期径流弃流量为3mm,可收集储存的雨水可达277m3。按绿化浇灌及道路浇洒用水定额各为3L/(㎡·d)计算,总共需用水量为66.4t/d(含水景)。综合最高日用水量,设计雨水利用系统的储存容量为250m3,系统造价分析如下表:
随着中国房地产项目由开发商自持物业的趋势逐渐加强,约14年的投资回收年限在整体开发运营中是值得考虑的。
三、 结论
随着国家对非传统水资源的日益重视及市场推广,雨水利用系统将成为一个投资回收年限可观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具体项目应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统筹规划多个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对比,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建设,从而达到降低建设费用、缩短投资回收年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康曾,戴书健.从新视角设计绿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7
2. 毛昶熙.堤防工程手册.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9
3.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4.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