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靖
【摘要】 目的 :探究清热通痹汤在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2年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湿热阻络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均给予口服清热通痹汤的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英太青的治疗,两组患者均服药14天为一个疗程,分别用药两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控制情况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各项实验室指标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患者在关节肿胀数与晨僵时间方面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双手平均握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CRP、ESR,及免疫球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通痹汤在治疗湿热阻络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优于英太青,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清热通痹汤 ; 英太青 ;湿热阻络 ; 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33-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1]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会造成患者的关节畸形,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患者可见关节外器官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目前临床治疗只能缓解患者发作期的症状,所应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物、皮质激素等,并不能从病因上阻止患者病情的发展,并且副作用较大,不可长期服用,本文笔者就清热通痹汤与英太青在治疗湿热阻络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做了相关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中所选用的80例患者全部符合中西医对湿热阻络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标准,其中西医诊断标准为《风湿性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2] 。以下条件中具备4项或4项以上者即可确诊:①晨僵≥1h,持续时间≥6周;②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疼痛,持续时间≥6周;③≥3组以上的关节肿痛,持续时间≥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痛,持续时间≥6周;⑤皮下结节;⑥影像学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其中医诊断标准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主症:关节肿胀而热,关节疼痛、压痛、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次症:口渴不欲饮、小便黄、大便干或便塘。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或弦滑。
此次研究中所选用的80例患者均为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两年内收治的,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均给予清热通痹汤的治疗,本组的4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年龄在(34-73)岁,平均为(47.3±5.2)岁,患者病程在(1-17)年,平均为(8.3±3.8)年;对照组患者均给予英太青的治疗,本组的4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龄在(32-71)岁,平均为(46.9±5.3)岁,患者病程在(2-16)年,平均为(8.5±3.6)年;两组患者在病程,性别组成,年龄分布等一般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排除:所有入选患者均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西医诊断均符合湿热阻络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
排除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足的患者,排除患有其他系统严重慢性病,影响本次研究的患者,排除哺乳期及孕期妇女。
1.3 治疗及研究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口服清热通痹汤水煎剂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英太青,两组患者分别服药两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分别服药两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对患者做相关实验室检查,对比临床疗效。
1.3.1 实验组
清热通痹汤水煎剂,1剂/d,水煎服,2次/d,方剂:土茯苓15g,防己10g,牛膝15g,黄柏10g,秦艽10g,赤小豆15g,生薏苡仁15g,桑寄生15g,狗脊10g,全虫6g。
对照组:口服英太青(50mg/粒,中国医科大学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60217),50mg/次,2次/d。
1.4 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在分别服药两周后再次对患者进行关节肿胀数与晨僵时间方面的统计,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双手平均握力,实验室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ESR,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资料用 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各项实验室指标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肿胀数与晨僵时间分别为1.81±3.99和(0.95±0.45)h,与对照组的3.79±1.88和(1.56±0.49)h,相比,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关节疼痛数、关节压痛数、双手平均握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比较CRP、ESR,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其请中医辨证分型包括“湿热阻络”、“风湿热瘀”、“寒湿阻络”、“ 阴虚阻络”等[4] 。文笔者在此次研究中主要针对清热通痹汤对“湿热阻络”型患者的临床效果做了相关研究,清热通痹汤中所用的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有效的抑制血管的病理性增生,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可以减少免疫反应对关节区域造成的伤害,明显的患者关节区的肿胀情况,方剂中补益肝肾的药物还可以阻止骨质的进一步破坏,促进骨质的修复和生长,增强患者的骨密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相对于西医组,在关节肿胀数与晨僵时间上,具有更为明显的改善效果,CRP、ESR,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指标改善效果也更为明显,同时具有更少的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杜. 清热通痹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4,24(6):44-45.
[2]张缪佳.风湿性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6一119
[4]范伏元,金朝晖. 通痹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6,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