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燕 潘宁
摘要: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8月确诊的21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觉障碍、恶心呕吐、精神行为异常等。头颅MRI主要表现为大脑半球后部白质病变,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ADC呈高信号。结论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组依靠病史、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而诊断的疾病,若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 临床特点; 影像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R743R255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5.01.051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1012303
可逆性后部白质腦病综合征(RPLS)是一组多病因导致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它以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损害。于1996年由Judy Hinchey提出[1]。以前因影像学检查落后经常被误诊。现将我院2008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21例RPLS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3年8月住院确诊为RPLS患者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21岁~71岁,平均39.86岁。高血压脑病6例,妊娠期8例,产后4例,肾移植应用免疫抑制剂1例,肾病综合征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1.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15例,亚急性起病6例,其中血压增高20例,增高的血压为155~205/80~125 mmHg,头痛21例,视觉障碍14例,意识障碍7例,癫痫发作5例,恶心呕吐7例,精神行为异常3例,偏瘫3例,半身麻木2例,眩晕2例。详见表1、表2。
1.3辅助检查
1.3.1影像学检查21例均行头颅核磁检查,主要表现为T1WI病灶等或略低信号,T2WI、FLAIR 呈高信号,DWI呈等或稍低信号,ADC呈高信号。病变主要位于皮质下白质,部分大脑皮质受累,病变可累及多个脑叶,部位以顶枕叶为主。顶枕叶20例,额叶8例,颞叶5例,基底节区4例,小脑2例,脑干2例。3例行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5例行MRV检查未见异常。5例行MRA检查未见异常。21例均行头颅CT检查,异常者病灶呈低密度影,位于顶枕叶20例,额叶8例,颞叶5例,基底节区4例。
1.3.2脑脊液检查3例行腰穿检查,1例颅压增高为220 mmH2O,3例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病原学检查阴性。
1.3.3脑电图检查5例行脑电图检查,3例表现为慢波,2例有少量棘尖波。
1.3.4经颅多普勒(TCD)检查21例行TCD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4治疗结果经脱水、减轻脑水肿,调控血压,治疗原发病,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妊娠患者硫酸镁解痉,终止妊娠;停用免疫抑制剂;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减量等治疗,20例患者(1~2)周后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好转,(2~3)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基本痊愈。复查头颅核磁异常信号基本消失。5例脑电图异常者复查脑电图正常。1例妊高征患者因院外延误治疗遗留右侧偏瘫,复查头颅核磁左侧基底节区病灶存在。
2讨论
RPLS目前常见的病因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高血压、高血压脑病、肾衰、肿瘤化疗以及器官组织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少见病因有SLE、结节性多动脉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卟啉病、输血等。本组病例以妊高征和高血压为主与报道相符,为本病常见病因。
RPLS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①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崩溃学说, 因机体血压突然升高超过了大脑自身调节能力,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液体、大分子甚至红细胞透过血脑屏障外渗到脑实质内,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后循环系统供血区域,如枕叶和顶叶白质,相对缺乏丰富的交感神经支配而容易受损。②血管内皮损伤学说:这一学说解释了部分非高血压因素所致的RPLS 患者病因。如免疫抑制剂使用,结缔组织病,肾功能不全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血管内皮素的增加,微血栓的形成等,导致RPLS 的发生。本组病例中序号为19、20、21的患者发病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及视力障碍是RPLS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2]。患者早期多有头痛,可伴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部分患者有精神行为异常;部分患者有癫痫发作,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多为短暂性反复发作,很少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视觉障碍表现为视物不清、视野缺损、偏盲、皮质盲。在病程中多数患者会有血压增高,有报道血压增高达92.42%[3]。本组21例患者血压增高20例,与报道相近。
RPLS的影像学特点表现为病灶分布于后循环供血区。特别是双侧顶枕叶皮质下的白质,大致呈对称性分布。RPLS并非仅累及后循环,额叶也常受累,也不只是局限于脑白质,脑干、基底节均可受累[4]。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病灶多位于皮质下白质,稍长或等T1,长T2 及Flair 像高信号。DWI通常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ADC 高信号,这是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典型信号改变[5],这种改变说明RPLS 的本质是血管源性脑水肿而非细胞毒性脑水肿。上述影像学改变经过治疗(2~3)周后一般可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影像学损害具有可逆性,这是本病显著特点之一。但近年来有报道发现不是所有患者都有RPLS典型的影像学特点,有的病灶在DWI上可表现为稍高信号,但是强度不及急性脑梗死病灶;在ADC则表现为高或正常信号。甚至有时会出现RPLS与脑缺血共存的影像学改变,可能与其病程较长、治疗不及时有关,病理改变逐渐向细胞毒性水肿进展[6]。
RPLS诊断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性及可逆性的改变。主要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脱髓鞘疾病、脑炎、线粒体脑肌病等鉴别。RPLS的治疗原则是快速控制血压,祛除诱发因素、对症及支持治疗。大多数RPLS的患者预后良好,如果能够及时诊断并正确治疗,患者的症状一般能完全恢复。但如果被延误,也可以发生脑梗死、脑出血遗留下后遗症状,甚至死亡。一般认为DWI显示高信号和脑干受累为RPLS预后不良的标志[7]。本组病例中1例妊高征患者因院外延误治疗,遗留肢体偏瘫。对于RPLS引起癫痫的患者,待影像学检查恢复后即可停用抗癫痫药物,不需要长期维持[8]。本组5例患者有癫痫发作,停用抗癫痫药物随访无癫痫发作。
临床中对存在RPLS 致病因素的患者,在短期内出现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血压明显增高等症状,应考虑到本病,尽可能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Hinchey J,Chaves C,Appignani B,et al.A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 pathy sysdrme[J].N Engl J Med,1996,334(8):494500.
[2]Lee VH, Wijdicks EF, Manno EM, et al.Clinical spect rum of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J].Arch Neurol, 2008, 65 (2) : 205210.
[3]辛勇通,冯秋红.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文献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2013,7(8):263265.
[4]Fugate JE,Claassen D0,Cloft HJ,et al.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Associated clinical and radiologic findings[J].Mayo Clin Proc,2010,85(5):427432.
[5]Soltes L,Schmalfuss IM,Bhatti MT.Cortical blindness due to 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 in a patient with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and preeclampsia [J].Arch Ophthalmol, 2004,122(12):18851887.
[6] Li Yebing.Spectrum and potential pathogenesis of reve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2,21(8):873882.
[7]Tajima Y,Matsumoto A.Reve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hy syndrome in p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J].Intern Med, 2006,45(20): 11691171.
[8]Banerjee AK.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J].Postgrad Med J,
2001,77(910):551.
(收稿日期:20140129)
(本文編辑王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