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向”培养模式在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上的应用研究

2015-10-21 19:51王薇孙磊付长友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王薇 孙磊 付长友

【摘要】现阶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高新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医学以前所未有地速度发展,同时也促使精神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革新。文章在全面阐述精神医学专业临床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以精神医学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讨其在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上的应用。

【关键词】精神医学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R-4;G6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36-01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精神医学临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更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及发展规律,并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在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中实施以精神医学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培养模式便有着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中已出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代替以往生物医学模式的尝试,但仍不能充分体现出该模式的精髓。多数精神医学临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人体致病的原因所在,也甚少对控制和消除疾病的途径及方法进行多角度探讨。

以往传统的医学课程体系均是以学科为中心,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灌输性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很难实现以学生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中的主体性,进而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

对于上述医学模式转变与传统医学课程体系的不符,更应该提出实施以促进“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内容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导向”培养模式。“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指导切实把握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该模式包括三个不同的模块: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块、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块、以适应社会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模块。“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能极大实现强化育人的根本性、专业的适应性及方法的有效性。

二精神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精神科是临床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高度关注。但目前其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首先,精神医学专业理论教学学时多,实践机会少。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师、人均管床数等教学资源不足,且医患纠纷加剧及《执业医师法》的执行,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低,导致医学专业实习学生不能顺利获得合法的医师资格,造成检查和操作带教教师不会轻易让实习学生实践操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实习学生临床操作经验的提升,促使精神医学专业实习学生实践能力大打折扣,这些实习学生往往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缺乏。其次,不注重人文素质教学。临床实践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教育,或者教师不具备较系统的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只一味强调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造成实习学生没有养成从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角度去处理临床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再次,精神医学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通常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括临床动手操作能力,还涉及到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以学生在深入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总结和实践从而产生创新的过程,但大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只重视动手操作能力,忽视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临床带教医生压力大,水平参差不起。大多数临床带教教师既是患者疾病诊治者,有承担着指导医学生见习的责任,所以其工作压力较一般教师大,且风险高,任务重。另外,教师教学方法不因人而异,实习生学习积极性差。教师学历水平不一,知识结构有限,不能满足医学生的需求,影响学习积极性。

三“三导向”培养模式在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上的应用

将教学内容设成4个模块,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首先,课程实验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3个平台,整个模块构成了实践教学体系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螺旋式上升状态,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并适当调整校内实践教学设备,设立基础实验中学、临床实验中学、病理学专业实验中心,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大大提升教学质量。其次,科技活动模块。包括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及实验室开放,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两个方面。前者可通过在校内实施导师制、申报科研助理等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后者则是通过开放实验室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分层次设计实验项目,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实验技能。鼓励部分优秀学生独立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和领域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再次,社会实践模块。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到实习极地或当地医院进行实习工作,促使其尽早接触临床,培养职业情操。最后,实习实训模块。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部分。前者为在学校内建立临床实践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到中心进行参观学习。后者则是积极联合社会上一些大型医院,与之签署实习协议,增加学生实习机会。

此外,建立规范、完善的学生成绩评定体系,主要涉及到实验课程、临床技能、临床出科、社会实践和实验室开放考核等,对学生做出全面评价。

四结语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精神医学临床教学上的应用,能促使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共同发展,使其尽早接触社会、接触科研、接觸临床,从而形成较强的职业情感、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秋梅,费孔军,曲相艳.精神医学专业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02:51-52.

[2]刘吉成,张晓杰,云长海.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4:1-2.

[3]刘婷,李春旭,柏青杨.以“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构建病理学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4,17:5-6.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