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
[摘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水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本文介绍了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建设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 长江流域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TV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349-1
1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从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的高度,围绕国家水安全保障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想。李克强总理指出,长江生态安全关系全局,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永续利用,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生态文明对长江水利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建设长江经济带顺利实施的关键。
2长江流域概况及其现状
2.1长江流域概况
长江流域横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有丰富的资源,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淡水鱼资源丰富。流域内矿场资源,森林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也是相当丰富多样。然而,在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超过水体自净能力。因此,研究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根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的最新评价,长江流域出现水质问题且水质中的某些营养素含量过高。为此从该流域实际情况出发,笔者将主要对长江流域水环境中的地表水进行浅析。在长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方面,Ⅴ类、劣Ⅴ类共5个,占流域内的13.9%。在西南诸河方面:西南诸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的4个断面水质均为Ⅱ类,巴东官渡口和宜昌太平溪断面水质为Ⅱ类,汉江入库断面白河断面水质为Ⅰ类、丹江入库断面湘河水质为Ⅲ类;库内的浪河口下、坝上和台子山水质均为Ⅱ类。
2.2长江流域现状
从流域现状来看,长江水资源保护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上游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进一步突显。长江上游既是我国的重要水电基地,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群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叠加影响不容忽视。二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保护带来的巨大压力。国家实施的皖江城市带、成渝开发等流域内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对水环境带来新的影响。三是重大水污染事件风险防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十二五”期间,化工产业、矿山开采业等水污染高风险行业布局仍在调整,化工园区、危化码头沿长江密集布局,破坏水环境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自然灾害引发的次生水污染、水生态破坏问题不容忽视,保障水资源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四是水资源保护监管现状与严守纳污红线的新要求不相适应。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的认识不到位,相关监督管理的法制保障不完善,监测的能力、技术水平和站网布局也不能满足要求。
3完善水资源保护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
3.1行使好流域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继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任务,行使好流域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做好指导、协调和沟通工作;积极应对纳污红线考核的全新形势,在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饮用水水源地管理等领域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充分意识到水资源保护的光荣使命,狠抓组织建设、能力建设、队伍建设,用良好的成绩给流域水资源保护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3.2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是从源头上规范人类供水、用水、排水行为,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根本制度,它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否有效实施该制度,是衡量一个地区水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控制产业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遏制生态退化并修复生态系统,这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的最终目的。因此,切实落实该制度,建立“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3.3加强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控制,做到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重点建设一些小城镇,健全小城镇的功能,实现非农产业与人口集聚,形成较大规模,使小城镇发展步入良性轨道,从而增强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实力。其次,制定符合生态经济规律的小城镇规划。规划要有科学性和预见性,克服短期行为和盲目性,做好环境容量分析,合理确定小城镇规模,合理安排用地,优化用地结构,增加公用设施和绿化用地,注重旧区改造与新區建设的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再次,对小城镇中的乡镇工业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减少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改善生态环境。
3.4广泛开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
以强化河湖管理为抓手,结合“六五”普法规划和“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以及“"12.4”"法制宣传日等要求,开展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法制建设宣传教育,进一步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倡导先进的水生态伦理价值观和适应水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提高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增强水利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5构建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
规划提出了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水源地保护、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面源控制与内源治理等具体的工程措施。结合河段区位功能、生态功能以及水功能区要求,按行政区域提出入河排污口布局的总体安排,提出新建、扩建排污口的原则与限制条件,并根据总体布局提出现有入河排污口的优化整治方案。根据水源地现状水质水量调查评价,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明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和准保护区范围,提出水源地保护应采取的工程措施,如隔离防护、污染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等。
4结束语
总之完善水资源保护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就应当高质量完成水资源保护规划和规划环评工作;强化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管;继续做好流域水资源保护监测工作;扎实推进水生态保护相关工作;广泛开展水利法制宣传教育;构建水资源保护工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谢永红,吴秀萍.牛栏江流域水污染特征与水资源保护对策研究[J].水文,2014年3期.
[2]侯新,王凯.水功能区划修编及其水资源保护对策措施--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