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梦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蕴思想内涵,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应以中国梦为主题,以 大学生涯“筑梦·追梦·圆梦”为三部曲,对大学生实施分类教育,具体策略是:大一新生:及早规划,筑梦起航;中间年级:创新实践,追梦拼搏;大四毕业:完善自我,圆梦成才。
【关键词】 中国梦;大学生;分类教育;实践探索
“中国梦”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它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梦,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同时,“中国梦”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由千千万万“个人梦”汇聚而成,与每一个国人的梦想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主要践行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中坚力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助力护航的神圣使命,将中国梦引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及早树立人生目标,找准奋斗方向。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梦”思想内涵的阐释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来的,是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结晶。习总书记深情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此后,他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各界优秀青年座谈时,在出访和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等众多重要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释。中国梦视野宽广、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纲挈领、高度概括:“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这个梦想,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这其中,也包容了广大当代大学生的“梦想”,如何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建设社会主义”有机融合,如何在“中国梦”与“个人梦”之间找到契合点,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二、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梦” 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梦”并不是在提倡 “个人主义”,也不是宣扬“个人本位论”,而是将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梦想结合在一起,以求共同实现。一方面,“中国梦”是建立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实现个人梦的基础之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脉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践行者和见证者,只有每一个个体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个人价值,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国家富强”是“家庭富裕”的最高形式
许多大学生都承载着“鲤鱼跃龙门”,用知识改变家庭命运的殷切期望,希冀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带领家庭步入富裕之路。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泰则民安,民富则国强。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仅仅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也意味着每个家庭、每个国人都可以过上更加富裕安康的生活。所以说,国家富强是家庭富裕的最高形式,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2、“民族振兴”是“家族兴盛”的必由之路
同上所述,许多青年大学生身上同样承载着振兴家族、重拾门第的重担。现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民族国家,由众多民族组成,而民族又是建筑在许许多多的家族之上,环环相绕,枝繁叶茂,从而维系一种较为稳固的社会结构。家族的兴旺发达,必然进而催生民族兴盛;而民族的振兴,又必将更为家族的发展遮风避雨。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华民族将以更加高昂向上、文明开放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人民幸福”是“个人成才”的终极目标
个人通过自身奋斗和后天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成就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在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贡献出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也是“具体而微”的个人梦。[3]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息息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人民幸福,只有在一个稳定又繁荣的社会大环境下,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成才立业,才能更利于个人实现抱负和价值。反之亦反。同样,只有每一个人都成长成才,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推动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人民幸福。
三、“中国梦”视角下的大学生分类教育的实践形式
当代大学生,被誉为天之骄子,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心怀梦想,目标远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找准奋斗方向,是职责所在,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阶梯。仅仅满足于使学生在校期间“不出事、不闯祸”、“全须全尾进来,不缺胳膊不少腿出去”这种初级目标,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当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切实做好学生的“五导”工作:人生的教导、学习的指导、心理的疏导、生活的辅导、就业的向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鉴于此,在“中国梦”思想内核的指导下,根据“立德树人,求学圆梦”的教育主旨,结合实际工作,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尝试性探索出一条教育目標侧重点不同的培养之路——“大学生涯‘筑梦·追梦·圆梦三部曲”,作为大学生分类教育的实践形式。
1、大一新生:及早规划,筑梦起航
及早规划定目标,筑起个人成才梦。相较于往前,当代大学生有一个时代通病,即在高中阶段尚能卧薪尝胆、埋头苦读,然在经历“千辛万苦争过独木桥”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往往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及有效监管,学习动力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或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弱,导致大学四年荒废虚度,一事无成。所以做好新生的入学开端教育,对于大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健康成长成才非常关键。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只有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由高校政工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关工委老同志与优秀学生党员干部,或邀请校外嘉宾、优秀校友,举办系列专题教育讲座,与学生畅谈中国梦,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青春中国梦,奋斗最美丽”的丰富内涵及重要意义,坚定理想信念,找准奋斗目标。
(2)开展爱国爱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实效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能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回报家庭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意识和志向。结合学习“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我的中国梦——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学军训等先进性教育,让新生更多地了解国家历史、国际形势、国防军事知识,增强爱国爱党的责任感。切实开展爱校教育,举办校史校情讲座、专业介绍会、参观校史陈列馆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帮助学生熟知学校的光辉历史及优良传统,增进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专业的认可。
(3)夯实专业思想教育。要想学有所成,专业思想必须牢靠。向大一新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状况、就业方向、发展前景等,让学生了解学习本专业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需考取的证书等,使新生初步树立热爱专业的思想,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开展形式灵活的专业宣传和教育,如举行专业介绍会、辅修专业答疑会、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开办《专业概念》课程等,力求有的放矢,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
(4)弘扬榜样示范教育。榜样教育法,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可邀请社会优秀人士,挖掘优质校友资源,或充分利用在校生中的先进典型,举行专题讲座、宣讲会、座谈交流、风采展等,言传身教,传经送宝,激励学生努力提高德学修养。通过多方宣传,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以先进带动后进,让优秀品质、优秀行动、优秀事迹成为校园的主旋律。让广大学生感受到榜样在身边、典型在眼前,引导学生早规划,学为先,多参与,寻导师,积极接收和传递正能量。
2、中间年级:创新实践,追梦拼搏
创新实践增本领,追逐拼搏发展梦。对于大二、大三等中间年级学生的教育培养,重在“追梦”。主要侧重于“加强学风建设”、“培养职业素养”和“锤炼实践技能”三大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今后的谋职就业做好软硬件储备。
(1)加强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的生命线,学风建设是学生工作永恒的重点和主题。抓好学风建设,营造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为关键。对于中间年级的教育管理,应当建立以专业技能学习为切入点,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桥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目的的学风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朋辈教育能力,打破以往学风建设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结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纯粹的理论教育框架中突围出来,融入到专业技能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形成学生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2)培养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充满竞争力,在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在大学阶段的关键期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这一方面,可通过开办职业素养课程、参与社会实践、举行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操作实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两大阵地相结合,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3)锤炼实践技能。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理论高技能强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顺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以广师院为例,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师资,尤其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在学校层面,应当全面统筹,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各二级院系,可以中间年级学生为主体,组建学生科技竞赛、文体竞技等兴趣团队,搭建技能竞赛平台;专业教师齐参与,带动学生科创热情,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以赛代练促发展,组织选拔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和文体艺术竞赛,培养创新意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
3、大四毕业:完善自我,圆梦成才
把好知识技能关,成就你我人生梦。高校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主要侧重对毕业、升学和就业方面的服务和指导,以适应大学生实现个人抱负与价值的需要,助力圆梦成才。
(1)做好升学就业的指导与服务。首先,要构建全员参与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充分整合和利用全校教学、管理等一切资源,调动各种队伍和各个人员的力量和积极性,通力协作,保证就业指导工作协调、有序、高效地开展;其次,在大学生求职入职初期,应从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职业规划、依法维权等四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们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再次,要善于宣传就业相关法规、政策、形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调整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创业教育,做好就业“引路”工作。
(2)加强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做人之本,也是社会活动中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之一。大学生在求职入职初期,由于职业目标模糊,对自身定位不清晰,往往表现出好高骛远、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等心态,导致盲目签约、随意违约、失信跳槽等有违诚信的行为常常发生,损害了社会机构和用人单位的利益,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对此,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在职场中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勤奋努力等基本的职业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普及依法维权意识。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匮乏,维权意识淡薄,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权益被侵犯损害事件屡有发生,造成精神、经济损失甚至肉体伤害。我国制定的重要劳动法律法规不下十部,还有大量与劳动关系有关的规章、条例、司法解释等。大学生在就业前后,需要了解掌握的法律主要是《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普及就业安全教育,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当务之急。了解职业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法律知识,对于大学生在毕业求职和今后工作中知法、守法、维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容忽视。
四、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者、受益者和圆梦者,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源动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中国梦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工作。同时,也呼吁广大青年学生珍惜大学时光,脚踏实地,认真读书,安心求学,用青春与智慧大笔书写出绚丽而无悔的“我的中国梦”。
【注 释】
[1][2][3] 中共中央宣傳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G].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25.28.29.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G].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 翟振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罗莹.新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入职初期的就业指导探析[J].北京:科技资讯,2008(22).
[4] 罗君辉.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广州: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02).
【作者简介】
尹忠琼(1986-)男,湖南株洲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辅导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