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波 刘峰
从2013年初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开展区域生态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来,103中学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全员率先开展“生态教育理念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由听众变成课堂的主宰,教师由台前退居幕后;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空间、学生空间、电子书包、微课视频等等,学生学习的渠道五花八门。2014年底,103中学在大学区成功举办龙头校课堂巡礼活动,充分展示和交流了学校“生态教育理念下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培训入手转观念
教育科研,理论先行。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杜亚丽的《生态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钟启泉的《课程与教学论》、张玉名的《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以及新课程理论,用以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理念。2013年初,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杜亚丽博士的《生态课堂教育理论》专题报告。我们还与名师对话,先后聘请来自吉林省教育学院中学部宋胜杰主任、程明喜教授为学校全体教师进行了课题相关内容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华东师大举办的课题培训班等。
我们不但请进来,还走出去。学校先后分三批派教师赴山东昌乐二中学习,深入到他们的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当中去。为了深入学习,在去昌乐之前,我们根据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设计了考察方向和目标,让教师带着问题去深入了解。回来后,我们分别召开了研训会与恳谈会,组织了学习培训,把学习的感悟、体会、困惑及时进行梳理、交流,形成比较稳定的思维,进而固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组织实验教师汇报课活动,结合昌乐培训与生态教育理念下高效课堂实施状况,我们发布了“生态教育理念下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指导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倾听专家讲学、学习名校经验、参加省市区培训等方式,做到了全员培训、全方位培训,教师普遍达成了共识:我们的课堂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教师要做聪明的牧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观念的更新,使得课堂模式的改革拥有了活头源水。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模式梳理重实效
按照课题研究进程,2013年底学校成立了各学科骨干教师组建的项目研究工作室,就现行课堂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中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展开调查和讨论,研究制定改进方案,确立了学科主攻的内容及方向。
经历了半年的行动研究,课题组提出了“一个理念”、“两个环节”、“四种能力”、“六个流程”的生态理念下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教学出发点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先学环节和探究环节,逐步确立了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四个重点目标,构建了“学—导—研—习—拓—理”六步课堂教学模式。
1. 学:学案导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疑难。包括两层含义,即指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自主预习,也指课上新问题出现时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导学案发挥“引导、引领”作用,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带着问题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发现疑惑和困难。先学后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导: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研:学有所思、质疑探究、师生共研、释疑解难。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提出来,师生进行共同研究。学生能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通过提示、引导等,让学生进行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解决疑难。
4. 习:巩固练习、夯实基础、举一反三、学会应用。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知识;通过对当堂知识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5. 拓:横纵联系、知识迁移、发展思维、提升能力。通过横向、纵向联系进行适宜的迁移拓展,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學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6. 理:总结梳理,构建知识结构;提升认识,尝试新的思考。这一环节是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重在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地方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走进知识,尝试思考解决相应的问题,以此锻炼、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熟悉的传统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要经历一段反反复复的探索实践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迷茫中的教师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动了学校课改的进程。
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标一组”提效率
生态教育理念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立后,项目工作室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了模式践行的“每人一课”。在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发现教师对高效模式的理解,还不是很到位,整体缺乏理念上的把握,教师将教学模式简单化了,看似有模,实则还是离不开传统的老师“灌输式”课堂教学。于是课题组通过研讨会、调查问卷,统一认识,领悟模式的实质与精髓——即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了老师“教”的各个环节,而是通过强化模式,让老师们在课堂上“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即通过固定固化学习模式,让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主导课堂。
在生态课堂的教改实验中,课题组把课堂教学重点定位在“两标一组”上,“两标”即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一组”指学生成长共同体(合作学习小组),主要研究学习目标的设置以及小组建制与小组合作学习开展。
学习目标明确了,课堂教学如何取舍、课堂效率是否达成,诸如此类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为此,课题组分析了当前教师设置学习目标存在的缺陷,先后三次做了“学习目标”的集中培训,制作了学习目标浅层及深层的观察量表,进行了“三维目标”的解读与培训,并深入各备课组、课堂,逐一进行学习目标梳理辅导。学校为各班统一配置小黑板,方便教师或学生课前书写学习目标。通过课前书写目标、课上解读目标、围绕目标开展教学、及时反馈目标达成等一系列课堂教学环节,提升了课堂效率。为此,生态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关键一步就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2014年9月,课题组在强化“生态教育理念下高效课堂”的解读中,对合作学习做了具体的要求,并且针对目前班级小组建制以及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做了具体内容的阐释,具体有“做好小组合作积极互赖关系第一课——开学初形成积极互赖关系氛围”,“做好小组合作积极互赖关系第二课——完善高效课堂的“三驾马车”,“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积极互赖关系第三课——教师指导课堂小组学习”。“做好小组合作积极互赖关系第四课——生态理念下的高效课堂导学案的形成方案”。在期初教师培训会上,由班级小组建制比较典型的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张楠、陈晶、王慧明)等为大家做了有关小组建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讲座。
如今,103中学每个班级都至少有6~8个共同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团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学生成长共同体,为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在共同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帮助,扩展了课堂的有限空间。“两标一组”提升了生态教育理念下高效课堂效率。
如今经过课题研究的洗礼,我校学生的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事实证明,生态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当然,生态教育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模式的深入实施我们还在路上,我们将会撷取路上鲜花,编织成花团锦簇的美丽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