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海
兴趣教学也就是通过一定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使他们主动探索和研究,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正确的引导,是激发兴趣的钥匙
当前在中考指挥棒的作用下,生物课这门非中考科目,对于从事该学科的教师来说,着实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感觉是枯燥无味,而且又不参加中考,没什么用处,不如把精力用在中考学科上,为考高中奠定基础。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必须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积极性来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兴趣就像激素一样催生着对生物的好奇心。
比如,初中生物课的第一节绪论中,就提出了“你從哪里来?”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既想知道详情,又有些害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势引导,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也可以回家向父母请教,然后教师通过身边的具体实例,阐明我们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生物,如衣、食、住、行等,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二、成功的实验是兴趣培养的催化剂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生物学的特点及教学内容,尽可能创造条件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观察,用心思考。
如在讲“光合作用”的内容时,我把演示实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材料的准备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如何做这个实验”、“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各种现象,开动脑筋思考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推理出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的结论。这让他们坚信了自己的能力,更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一堂成功的生物课会使学生焕发出无限的潜能,激励他们积极探索生物的奥秘。
三、走出课堂,调查当地自然物种
在物种分类的教学中,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查当地有哪些物种,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物种分类方法、物种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繁殖方式。通过调查,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物种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此时再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就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感兴趣,效果非常好。所以,教师不要怕麻烦,不要怕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只要事先组织好,做好安全教育及防范措施,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去锻炼锻炼,也是一件好事,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地设计一些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地问题深处,从而达到学习大纲的要求。
如学习《生物的遗传》时,我由易到难,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你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你的眼皮与你父亲的相同还是与你母亲的相同?你有哪些特征与你父母相同?把自己和父母相比较体会什么是性状遗传,生物的性状是通过什么遗传给后代的?观察课本中的插图,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并思考父母都是双眼皮子女有单眼皮的可能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遗传的含义和相关的遗传知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在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明确了每一部分内容的具体学习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