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语言艺术看电视新闻的口语化

2015-10-21 19:37张文斌
新丝路(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口语化电视新闻规范化

张文斌

摘要: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首的《红楼梦》,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是众人学习的典范。它的语言艺术更是被后人认为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小说中精彩的人物对话,生动、鲜活的口语化风格,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也给我们当今电视人一个启示,就是如何借鉴学习《红楼梦》中的口语化写作风格,让电视新闻能形象生动起来,让受众能夠喜欢看我们的电视节目。当然,如何在电视新闻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口语,也是我们新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红楼梦;电视新闻;口语化;规范化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但它的语言不绮丽、不华糜,而是简洁纯净却又丰富多彩,洗炼流畅而无刻消痕迹,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即便是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朗朗上口,倍感亲切。

一、红楼梦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人物语言是《红楼梦》的语言主体,而当时的口语是基本语体。这些“口语”,看似直白,看似普通,但一经曹雪芹运用点化,就成为经典。我们先听一听刘姥姥的说话。刘姥姥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与女儿、女婿一家人一处过活。一日,女婿狗儿因日子过得紧巴巴,在家喝闷酒,生闲气,女儿刘氏不敢顶嘴,刘姥姥看不过,于是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哪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饭……”。好一句“守多大碗儿吃多大饭”,如果换成我们现在的语言,如“自力更生”、“量力而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等等之类的成语,意思似乎相近,但表达效果却相差甚远。后来进了大观园,刘姥姥的说话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贾母在大观园请吃饭,鸳鸯给刘姥姥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刘姥姥说:“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锹还沉,那里犟得过他。”凤姐儿端了一碗鹌鹑蛋给刘姥姥,刘姥姥说:“这里的鸡也俊,下的蛋也小巧,怪俊的。”凤姐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拿筷子去夹,没想到不听使唤,滚落到地上,她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就没了。”鸳鸯又给刘姥姥换了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就试的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要有毒,俺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那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就是这一句句庄稼人现成的本色话把刘姥姥的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除过刘姥姥这个“小人物”的语言口语化,书中人物都有一种运用生动口语滔滔不绝地长篇说话而毫不使人厌烦的本领,并且无一不符合人物声口,反映人物个性,使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林黛玉的语言尖锐犀利、深刻有力;薛宝钗的语言委婉含蓄,浑朴深沉;贾政的语言装腔作势,枯燥乏味;晴雯的语言锋芒毕露,一针见血;薛蟠的语言低级庸俗、粗鄙不堪。“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则刻画出呆霸王不学无术的丑态。

像这样的例子在《红楼梦》里可以说不胜枚举。这样的语言,好似直白,好似没有任何的修饰,完全来自生活本身,完全是口语化,但它所收到的艺术效果是惊人的!

推及到今天的电视新闻领域,《红楼梦》中的口语化语体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而且今后的电视新闻发展,必将会继续口语化在电视新闻文稿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红楼梦》的口语化语言特色对今天电视新闻的启示

1、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必要性

《红楼梦》时期,社会上更多的文言文体,但是《红楼梦》中的口语体或者是浅显通俗的文言体或者是白中带文的白话体,这些语体的运用,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受到了读者的喜爱。这是在那个时代所取得的不可超越的语言成就。如今的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的大潮中,广播电视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普及面最广的电子媒介——广播电视依靠声音和图像传递新闻信息,这使得它相较于印刷媒体——报纸杂志来说,更突出耳闻目见这一特色,更要求贴近受众的生活和文化习惯,以方便受众快捷的接受信息。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语言必须简洁、精炼、概括,表达质朴而严谨,力争使视觉和听觉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电视新闻通俗易懂、自然流畅。在广播电视新闻中,通过口语词、拟声词的使用,观众即使没有亲历现场,也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满足。近年来民生新闻栏目的兴起,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更是提出更高要求。

2、电视新闻的口语化对新闻人的要求

语言对于社会的变更十分敏感,词汇的变化是这种敏感性的最直接体现。在传播学领域,如今的传播方式早已从传者为中心转变到受者为中心。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更多地去了解、分析受众心理,更多的践行“走、转、改”,沉下心去基层了解群众诉求,学习群众语言,有这样的体悟才会让我们写出的电视新闻文稿更接地气,让群众能易于接受。

其次,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应该学会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将新闻事实联系起来,报纸登的消息可以在第一段就包含四个事实,即何人、何事、何处和何时。但是在电视上,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么多事实塞进去,只能造成观众理解的困难。我们可以采用同朋友谈话的方式,将同样的事实以不同次序写进稿子里。并且将口语化的语体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能让采访对象说的话就不要用解说,句子结构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形容词的运用要适当,这样可以使文稿更加简洁有力。

当然,在口语化的新闻文体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改进。

三、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规范化策略

在电视新闻发展日渐稳定壮大的今天,在口语化语体让新闻节目更生动形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口语化的新闻语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对口语化的过分追求易造成电视新闻的“低俗化”。

新闻语言要求真实、准确,而过于口语化的即兴表达则很容易出现用词不准确、造句不完整的情况。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事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出现越来越多的抢新闻现象,这很容易造成电视新闻文稿的娱乐化倾向,新闻口语化被片面的理解为“口水化”。对流行词、外来词的滥用,也是过分追求口语化的另一方面表现。比如:hold 住、ungelivable(网络生造词,不给力的意思)等词汇大批出现在本该客观严谨的广播电视新闻中,是在让人不敢恭维,使新闻语言走向低俗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新闻真相的了解,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2、对主持人、播音员要求把关不严,口语化变身为语病化

由于看中新闻播报的口语化,一些电视节目在选择节目主持人和播音员时,过分注重其口语沟通能力,而放松了对他们本身的硬件要求。这就导致主持人们在播报中,或者播音错误,或者用词不当,或者语法不对。有的把群众容易读错的一些字读错,比如薄(báo)饼读成薄(bó)饼,氛(fēn)围读成氛(fèn)围;有的甚至犯一些政治错误,把“美国前总统”说成“前美国总统”等等。这些都是由于主持人、播音员素质不过关导致的,使得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变成了“语病化”。

媒体的公信力应建立在准确、清晰地表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中的这些问题,一方面传递了错误的信息,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威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广播电视语言的正常发展。为了整个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规范。

一方面,强化语言词汇的选择,从语言本体上进行规范。

广播电视新闻的用词要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以增强新闻传播的形象性和浅显度,从而保证传播效果。在具体操作中,必须要忌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词语,将书面语词、文言词改成口语词。如在新闻播报中,将一盎司黄金多少美元转化成一克黄金多少钱,将一桶石油多少美元转换成一升石油多少钱,这样就会方便受众准确迅速地接收新闻信息。还要把握一些口语词使用的“度”。恰当使用谚语、歇后语、外来词、流行词、方言词汇和习惯用语,处理好规范性和活泼性的关系,处理好主流语言和非主流語言的关系。以网络流行词为例,有些词比如“给力”、“蚁族”的使用已经很成熟了,我们就可以在新闻播报中使用,而像是“坑爹”、“神马都是浮云”等词汇则显然不适于新闻播报。只有对语言中的通俗元素进行恰当灵活正确的运用,把握好使用的“度”,才不会片面,才能够使各方面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媒体在规范语言文字的同时不能封闭,不能拒绝新词语,既要注重传统、坚持规范,又要科学发展、面向未来。

另一方面,从行业建设的高度来规范广播电视新闻的口语化。

广播电视新闻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全员素质的提高和节目质量的的全面、持续提升上。要从根本上规范广播电视新闻的口语化,就必须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下功夫。

首先,要努力提高播音员和主持人自身的素质修养。要让他们形成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群众观念,加深对新闻的解读,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要促使他们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强化口语修辞锻炼,对生僻字、多音字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有充分的掌握,同时还要深人群众、深人生活,向群众学习,掌握语言口语化的灵活运用技巧。

其次,要不断优化新闻采编队伍建设,从根本上确保新闻质量,为提高新闻语言的口语化水平打好基础。新闻的呈现是一个由采编到播报的一体化过程,广播电视从业人员从最开始的采访到编辑,再到最后的播报都要保持对待新闻的严肃性,增强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规范化程度,从而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不仅肩负着传播新闻信息的重要使命,还承担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必须不断开拓创新,跟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改革。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从初始萌芽到现在初步成熟,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对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12年2月,教育部召开了“当前广播电视语言问题与对策座谈会”,对当前广播电视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新形势下广播电视语言的发展展开了讨论。我们有理由相信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必然会得到好地规范和发展。

猜你喜欢
口语化电视新闻规范化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邢非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