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需要 “游戏精神”

2015-10-21 19:37李芳
新丝路(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游戏精神精神儿童

李芳

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可能爱读书,但不爱语文课,他们可能会考试,但不喜欢语文,就连不少老师也不喜欢语文。因为,当下的小学语文不好玩!语文很沉重,它承载着学校、社会、家庭太多的期望;语文学习中离不了这样那样的练习册、习题集;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很严肃,中国传统师道缔造的课堂严谨刻板。

一 把“游戏精神”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小学语文不吸引学生背后有多种原因,最根本的恐怕还是无视儿童——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儿童”正襟危坐,可老师的眼里只有师道尊严,只有教案,只有沉重的教学任务,唯独没有儿童。

老师们都忘记了鲁迅的话:“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自强认为:“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生活的意义。”

意大利著名电影《美丽人生》的主题是“游戏灾难”。男主人公和妻子以及年幼的儿子被抓进纳粹集中营,在这场持久的灾难面前,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父亲告诉他这是一场总分为1000分的游戏,遵守游戏规则便可得到一辆真的坦克——面对敌人的残暴与杀戮,他用游戏精神,更用生命呵护儿子纯真的童年,令人动容。美国电影《安德的游戏》主题是“游戏战争”。虽然是科幻电影,但是把一群孩子以模拟实境的游戏方式训练成能匹敌外星虫族的战士,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赢得了星际之战——“以游戏的方式”战争这种举重若轻的洒脱让人拍案。《窗边的小豆豆》则让我们体会到日本的小林校长游戏巴学园、游戏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是孩子游戏成长的家园。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可以捕捉到一些游戏精神的渊源的,老子主张重天性,顺自然,弃绝一切功利、私欲,庄子崇尚“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逍遥游,孔子以“游于艺”为自如境界,王阳明持“诱之以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的教育理念。只是到了近代,这些游戏精神的上源慢慢枯竭了,少了传承与发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游戏精神理论。寒窗苦读,象牙塔幽禁,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大多数国人庄重有余幽默不足,似乎也可见游戏精神缺失之一斑。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间文化的融合度加速加深,西方游戏理论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和生活,教育应该有敏锐的觉察力,教育需要游戏精神,儿童语文更需要游戏精神。

二 “游戏精神”如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笔者依据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探索,摸索出以下一些游戏精神指导下的童心语文的实践经验。

首先,以发现的乐趣“引领”孩子。

游戏精神的重要特质就是人本性,即儿童本位。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语文学习当然不例外。中高年级的老师面对已经有一定识字量的学生,面对着早已翻看得烂熟的课文教材,怎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感觉好玩?即使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起点也都不是零。那种把学生的起点默认为白纸的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从本质来看是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所致,不仅学生不喜欢,很多老师也觉得审美疲劳。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科立场,从重于“教”的成人本位转向“学习者”——重于“学”的儿童本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学习,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引导先学者、优秀者作为课堂资源,引导问题者、错误处作为教學价值点,在分享、碰撞的过程中达成目标,成就学生。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传统课堂是老师按着课文的顺序逐段引导品读。以学为本的课堂往往在课前让学生先学,可以画一画双龙洞游览图并概括外洞、孔隙、内洞各部分的特点。掌握学情之后,上课时先进行学情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非常生动地画出游览图,因此老师不必面面俱到逐段讲述,可以选取代表性的游览图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以此替代老师逐段逐字的讲读。然后抓住个别学生将孔隙画得特别高大的“错图”,组织点评错误原因,紧扣文本探究孔隙特点,在修改游览图的过程中领会作者通过“写感受”表现空隙窄小的独特表达,再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当堂练笔。这样的课堂“学在教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作为“游戏主体”的积极性。虽然他们会花上比做普通的作业更多的自学时间,但是有目的的自学犹如探险与发现,上课就是展示与获胜——以一种游戏者的姿态在课堂上“玩”,老师讲得少了,学生收获反而丰富、扎实了。

第二,用活泼的形式“诱导”孩子

游戏精神在课堂上的体现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艰为趣。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在不爱思考没有游戏精神的老师眼中大同小异,无趣是对孩子无声的伤害。如果我们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是可以让看似陈旧的内容焕发游戏的魅力的。比如,“辩一辩”。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让孩子先自学,你觉得李时珍苦不苦?分别选择“苦”或者“不苦”,找句段作为自己观点的理由,课堂上开展小小辩论赛。孩子们在争论“苦”还是“不苦”的过程中,会在文本中走很多来回。辩论的过程就是品词析句的过程,同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也可以“爱因斯坦伟大不伟大”展开辩论。结果不是最重要,辩论往往平局,但孩子的语言能力、思维水平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演一演”。教学《自相矛盾》,以演为教学手段,但是告诉孩子要演好必须要读“剧本”,要当“导演”,指导演员如何来演——其实是“扮角色”的读,当导演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揣摩语气……文本还是那个文本,教学价值的点大同小异,但孩子就是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好玩”。所有的这些转化,都体现了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的举重若轻,用游戏的包装来呈现严肃的内容,孩子们一点都不觉察智力活动之“苦”,反而不亦乐乎。

第三,以语文的视界“引渡”孩子

语文的庄重在于它特有的理趣,童心语文的价值所在是以语文的视界引渡孩子,让他们在理趣中识语文,在课文的学习中看到语文的大世界。

好玩的语文就是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经历了真实的语言和心灵的成长。在教学《莫高窟》,我将《文化苦旅》中关于王道士糟蹋文物的一段文字,以及余秋雨愤恨交加的感慨读给学生听,不仅具体化了课文中“由于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的史实,更激发了学生珍惜保护国家文物的信念。其次,将原著之水引入教材之渠,让教材更“鲜活”。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体会了小说善于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时,我将《西游记》原著中描写白骨精变作村姑、老婆婆的外貌以及环境描写的文字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原著与课文的比较中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名著的魅力。

还可以将教材之鱼放归阅读之海,努力让教材更“博大”。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我不仅引入原著《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原文内容,丰富他们的感悟,而且在课文结束时留一个悬念,为什么宙斯不杀普罗米修斯?通过阅读希腊神话故事的部分章节,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学生从小课文引向大阅读的世界。

语文课好不好玩,老师说了不算,要问学生。如果学生被老师每天的课堂深深吸引不想下课,不管课堂是活泼还是紧张,也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如果他们对课文、对语言文字有一种深深的热爱与迷恋,他们爱读爱写能读会写,这样的语文一定不会不好玩。没有游戏精神的语文也能活,那只是“存活”,而充满游戏精神的语文,可以带给孩子有品质的语文生活,提升学科生活的幸福指数。

猜你喜欢
游戏精神精神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