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园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性化的学习理念,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大力推动素质教育,有利于中小学生的自身成长,但同时也对中小学校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中小学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处于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小学校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城市建设用地不足,适龄学生入学规模增大,校园周边城市环境复杂等,这些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中小学校的发展。因此,在有限的建设用地和资源条件下,如何实现高效、合理的功能组织和空间设计,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满足当前社会教育需求的同时又能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对城市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本文通过以滨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等国内中小学校园建设的现状分析,从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一些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以求缓解城市中小学校发展来自城市的压力,创造适应学生全面成长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空间;行为发展;适合;
1.研究背景
学校是一个人度过童年和青年的地方,他将在一生中都永葆并珍藏的记忆,学校并不一个暂用的地方,更是供给一个人享受生活的空间。所以说学校的建筑环境的设计意义十分重大。它的外观和内部的功能关系,窗及台阶的细节,教室以及走道的气氛,操场教室的布局等等都对工作,生活和学习中的人们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现代的校园建设过程中所表现的情况,应该依据“整体规划设计,分期分步实施”。校园环境中独特的文化性要把握的重点在“整体大于个性”,“环境大于建筑”,“在整体中突出个性”。
现代教育所提倡的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而且在未成年人成长阶段,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借着教育与学习的过程,可以让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变化,主要在于认知发展,情绪发展,语言发展,游戏发展,兴趣发展,团队发展,人格发展,道德发展等方面。
2.我国中小学校园建设
2.1现代校园的空间类型
现代校园的空间类型主要包括功能性,领域性,场所性。
(1) 领域性空间
领域性空间是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所需要的自我挥洒的空间,并且对儿童进行具有启发性,认同性,限制性的空间。儿童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有充分的自主性,变异性。
(2) 功能性空间
主要是可以根据使用的行为作出改变,多元性开放使用。儿童的行为对此类空间有同化性,自主性,持续性以及变异性的需求,功能性空间对儿童的行为有限制性的规范,也含有开放性的自主创造。主要是执行一定的功能能够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
(3) 场所性空间是指小学里特定的意象或者建筑风格的空间,对儿童的行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认同性。
2.2中小学校园空间环境规划
2.2.1小学空间环境的整体规划
中小学的校园空间是一个有机构成的整体。从宏观角度来看,学校像是一座小城,外部和整个社区,城市各种联系,内部有着和城市类似的结构。一个完整的校园环境应该包括校园建筑,交通,景观等,它们之间的有机组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整体环境秩序。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和行为发展属性,可以将校园环境系统分为以下几点:
(1)功能系统
校园环境因其规模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复杂度,一般会有教学区,生活服务区,后勤服务区,体育活动区,产业区等,但是中小学校园却简单得多,一般有教学楼,宿舍,体育场等设施。通常在功能组织上以教学活动为基本活动,作为组织的核心,并且规定其他功能组成要素的布局。
(2)交通系统
交通系统是形成校园功能分区域结构的骨架,以人的连续性活动为特征,并且规定车行和步行系统,实现人车的分流,可以很好的联系其他子建筑实现人流活动。
(3)景观系统
景观是现代校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首先要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同时将景观可以融入到周围所处的环境中。这对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形体空间环境
形体空间环境与人的知觉能力密切相关。各类建筑物和实施的形象易于识别,就会加强校园环境的场所感。
校园规划中出现的玩弄几何构图和追求共时性的整体性结构是不良的倾向,必须及时的避免。对于几何图形的运用,要保证几何构图既能为校园空间环境提供整体框架,又能在时空交替中提供弹性发展的可能,创造出真正整体性的校园空间环境。
2.2.2新时期中学校园规划的内涵
以滨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竞赛方案为例对整体规划内涵进行解析。下图是设计的平面图:
(1)坚持有秩序的原则
在进行建筑时,应依照中小学生行为发展模式确保校园中多个建筑能形成一个整体。在对滨江新城小学以及幼儿园设计时,坚持以“有机秩序”为原则。把办公以及科技艺术区,宿舍区,教学区,运动区,后勤区的整个校园的功能区在主要的交通系统上进行分布。通过食堂和试验办公楼的围合,形成校园入口广场,强化了入口的整体之势,有强烈的引导和空间效果,给人以很强的震撼。其他每个功能分区都面向车行道和步行系统的出入口,有建筑间的联系通廊,也有自己院内的绿化休闲空间。虽然有些功能区又重复同样的系统,但是又有各自独特的特征。这就是“有机秩序”的体现。在每个层面上都保持完美平衡,同时每一个部分和谐统一。
(2)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以学生行为模式为本,体现功能空间。校園是教育环境,育人环境。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品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的规划就重视这种人文环境的塑造。应该根据师生的日常生活规律,深化人文主义的关怀。公共活动空间为人们提供社交环境,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以及集体精神,具有从属于集体的归宿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心理上的孤独,外界给与的精神压力。
在滨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规划中,充分重视未成年人这一要素,在尺度,空间形态,质感,色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方式,通过多层次的空间体系和整体关系来体现人的主体性。在入口广场,车道两边的步行林蔭道,多功能区间的过度空间绿地,教学楼宿舍等的内院,建筑单体平台等交流空间体系,有利于学生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在设计中,对于师生经常出入时经过的各处,都可以安排适宜的小空间,设置座位。
(3)生活化,人情化的校园
用地座落在扬中市三茅街道翠竹路以东,南江路以南,江城路(规划建设)以西,河滨路以北。依据最新的扬中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地块周边北边多为居住用地,南边多为商住混合用地。利用这些便利的周边环境,可以极大的加深周围的生活气息。在绿植的种植并非拘泥于成排或者左右对称。可以在绿地上布置蜿蜒的人行小路,加入学校独特的图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学校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表现校园个性的各种手段中,滨江新城小学和幼儿园主要采用了浪漫主义技术风格,讲求建筑的个性情趣,突破传统的简单矩形立体,采用流水线的屋顶;打破单一色调的墙面,通过一些构造结构柱进行线角分割,运用色彩的变化,对比。都会给人以不那么生硬的感觉,显得更加的柔和,体现了建筑的灵性。通过对走廊,过厅的改造组织成辅助空间,可以组织年级教师,形成教师组团以及年级组团,满足班级之间的交流。
2.3学校的鸟瞰图展示
本项目涉及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机构共处一个基地的共同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儿童从幼儿到少年的成长是一个连续演变(evolving)的过程,我们希望设计也能反映出这种演变,而不是断裂。这个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差异性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结语:本文对中小学校园空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并且从实践与理论的角度描述了中小学校园空间的特点。中小学校园空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要想要真正规划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建筑要提供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是个长期而艰巨的问题,需要进行深一步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沈国尧.中小学校园环境.建筑学报.1992(4);37—38.
[2]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