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
摘 要:桩基础是高层建筑的重要基础类型。本文主要分析了静压桩的施工工艺要点,并探讨了高层建筑静压桩施工常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桩基础;静压桩;施工
静压桩施工技术是一种简单而又由来已久的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技术,其主要是借助静力压桩机的的自重与机架上的配重产生的反力最终实现沉桩工艺。国内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桩基础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静压桩施工技术也因为众多的优点,被广泛运用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人员一定要全面掌握静压桩施工技术,并就工程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合理施工,最终有效提升工程的质量。
1 静压桩的施工工艺要点分析
静压桩的施工工艺主要会牵涉到测量定位——桩位确定——桩机就位——静压沉桩——压桩与接桩——送桩或截桩。施工人员应该熟练掌握每个工艺环节中的施工要点,最终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1.1 测量定位
测量定位是进行静压桩施工的首项工艺,必须确保轴线与各个桩位放置好,在位置确定好后,应该在桩位中心位置设置一根短钢筋,为了保证明显的桩位,应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用油漆涂在钢筋上当成标志。若是施工现场的场地土质较软,桩机移动时可能挤走预定的标志,所以,为了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施工人员应该在桩机就位后再次测量桩位。
1.2 压桩的顺序
在具体的施工中,应该要先确定好桩位,接着把桩机放到适当的位置,吊桩插桩工程应该在桩机就位后开展。在适当调整了桩身后,应该对静压沉桩进行施工。一般而言,静压沉桩施工应该开展两次才行。在切割完第一个桩体桩头后,才能开展第二个桩体的施工,其他的桩体施工也必须在其他桩体完成施工后开展。
应该结合桩的密集度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进行静压桩东西方向的施工,施工的顺序应该从中间开始慢慢朝东面进行,最终从中间慢慢转向西面。
1.4 压桩施工工艺
在进行压桩施工时,一定要以地质条件为施工前提,在实际施工时,每三根桩位当成一组,将桩长控制在19m、24m和32m的标准上。在压桩后,要停留15天后开展桩基检验工作。只有在确保检验结果符合相关标准后,才能开展后面的施工作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确定桩位。这个工艺主要是借助纵横线和适当的测量仪器开展的,然后结合设计图纸中的具体位置开展。要标记好,一般都是采用钢钉插到地下lOOcm的形式进行的,这样可以防止出现桩点的错位。
第二,樁机就位。压桩机要结合相关施工要求调节桩机,并且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土质条件进行桩基配重,往往需要在桩上部三分之一的地方捆牢,插桩应该确保是在地下30cm~5Ocm进行,在校正垂直度时,可以允许存在0.5%的偏差,再开展静压施工。
第三,静压沉桩,这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所以,需要起到压桩油缸,将桩逐渐压入地下,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好压入的速度,普遍而言,应该速度控制在大约2m/min的速度,同并且要确保荷载的稳定性。施工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压桩的方向,倘若在施工时遇到一些普遍问题,一定要争取在较短时间里加以解决。
第四,压桩和接桩。压桩和接桩是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中的重要工艺环节。压桩主要是借助夹持油缸来夹紧桩,并且还要把压力转移至具体桩上。因为桩入土的具体深度和压力表读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桩的质量与承载力,所以,施工时工作人员应该详细记录这两个因素,当压力表读数出现较大程度的浮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还要检查相关设备,并在确保没有故障的前提下,保证工程的安全施工。
第五,送桩或截桩。送桩或截桩均应结合具体工程的需求开展施工,在对端承桩进行施工时,一旦发现桩顶标高已经达到了设计标高,压桩力却不能达到工程的规范标准,必须及时送桩,这时只需把另一节适当长度的桩放至被送桩顶上;反过来说,要是在桩顶标高无法满足设计标高的相关要求,压桩力因为超过了工程的需求,就必须截桩。
2 高层建筑静压桩施工常见问题处理
虽说静压桩施工技术存在较多的优点,但是在具体运用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施工人员一定要就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处理,最终保证建筑工程的较高整体质量。
2.1 桩身上抬
造成桩身上抬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中单位面积布桩系数较大及施工中局部区域目贯入量较大,导致后压的桩对已经压好的桩产生挤压上抬,桩端形成空洞,俗称吊脚桩。桩身上抬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桩倾斜偏位,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在对此项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①应该合理安排压桩的顺序,一般而言,应该按照“先中间、后两边”,“先大后小”及“先深后浅”的原则开展压桩工作;②在出现桩身上抬的现象之后,应该采用复压的办法来使桩基恢复正常使用。
2.2 引孔压桩的问题
在静压桩施工中,引孔压桩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艺,其主要是为了防止由于桩间的挤土效应过大或土质太硬而导致的桩身较短现象。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应该注意,引孔应该实现随引随压,中间的间隔时间不能够太长,否则的话很容易引起孔内积水的现象,这样不仅会软化桩端土,水消散之后会留有大小不一的缝隙,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消弱桩的侧摩阻力。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土质还会出现无法进行引孔压桩的现象,从而导致桩的承载力达不到具体的设计需求。因此,为了将引孔压桩施工中的问题有效解决,施工人员一定要确保施工过程中充分实现随引随压,以此来避免孔内积水的现象。
2.3 桩端封口不实
桩端封口不实,桩尖有缝隙,地下水水头差的压力就会导致桩外的水通过缝隙进行桩管内腔,如果桩尖周边是泥质土, 由于这种性质的土体遇到水之后很容易被软化,因此,对于桩承载力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避免此项问题发生,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应该严格要求桩靴的焊接质量,必须确保焊接处饱满且没有气孔。对于桩端封口不实的处理措施,工程上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填芯混凝土法,即在管桩施压完毕后立即灌入高度为1.2m左右的C20细石混凝土封底,桩端不漏水,桩端附近水压平衡,桩端土承受三相压力,承载力能保持稳定。
2.4 桩顶(底)开裂
因为我国目前静压桩所采用的压桩机重量越来越大,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中所涉及的土质较硬,由于无法将管桩压到工程所需求的设计标高,因此就要进行反复沉桩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管桩桩身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应力,如果此时还是按照原来的要求配箍筋的话,桩顶混泥土就会由于抗拉不足而出现开裂的现象,从而产生垂直裂缝,为处理带来很大困难。此外,桩顶(底)开裂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管桩在没有进行过渡的情况下,突然由软弱土层进入硬持力层。在这种情况下,桩机油压会迅速升高,桩身此时也会受到瞬间冲击力,从而导致桩顶出现开裂的现象。在对桩顶(底)开裂问题进行处理的时候,应该在施工之前将桩尖形式进行必要的改进,事后还应该用压力灌浆把桩底破碎混凝土粘结住,适当折减承载力设计值。
综上所述,静压桩施工技术具有时间短、成本低、施工相对简单、质量可靠、单桩竖向承载力高等优点,并且所造成的噪声和振动比较少,因此,在国内的很多其余都得到了普遍的使用,特别是在居民居住密集的区域更是备受广大业主的青睐。
参考文献:
[1]郭岩,吴金成.静压桩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J].吉林勘察设计.2007(2):95—98.
[2]欧阳立清.桩基础施工影响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建设.2008(2):53-55.
[3]陈敏.PHC管桩静压施工技术探讨[J].山西建筑.2010,36(6):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