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清
自班级授课制出现至今,一个老师带数十个学生学习的模式不知培养出了多少人才,不知有几多人受惠?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出的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同?为什么使用相同的教案,有些老师的教学情况会好些,而有的老师的教学情况会差一些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做好这几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师走上讲台前,一定要对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明确自己要教些什么,才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哪些地方是要让学生深入研读的,哪些地方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哪些字是要让学生会写的,哪些字只是让学生认会就行了……一节课要完成哪些任务,根据学生学情和具体的教材制订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最适合本班学生,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对目标了然于心,教师在课堂中才能采取最佳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策略要科学有效
仅仅是清楚地明白教学目标,还只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
步。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前还要解决用什么方式教、怎样教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熟谙该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情况等,自己能利用的条件有哪些,不利的因素是什么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并着手制作教学用具或多媒体课件。
三、让课堂教学充满学习的氛围
一个高效的课堂能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并乐于享受学习的乐趣;而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课堂,学生不可能将心思用在学习上,而是在苦苦地熬过40分钟,视课堂为围城,如此这般,学生怎会记得老师讲的知识。所以,一个高效的课堂首先要充满浓浓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积极地思考,并乐于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别的同学分享,这才是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的课堂。要想打造高效的课堂,还要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互相启发,教学相长,既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全班同学整体目标的实现,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每一位同学学习效率达到最高,全班的教学效率就会达到最高。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的快慢缓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清晰的思路,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用自己富于鼓动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问题行为管理上,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教师安排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平缓中偶有高潮,这样的课堂与人的心理特征相吻合,自然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倡老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已有经验和他人的研究成果,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多取决于表达的方式,其次才是表达的内容。而相当多的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较多地关注教学内容,而对表达的方式则关注较少。如果你的语言是幽默的,表情是夸张的,情感是饱满的,就一定能吸引你的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学习中。
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新旧知识的自我建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只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系,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作用,教学活动由以前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转变为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知识的形式、途径、方法等,都應当由学生自己来选择。
目前,许多老师仍然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旧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甚至一些在各级比赛中获奖的课也是如此。他们只重视教学过程的预设,而不注意实施交流中产生的新知识,对这些宝贵的资源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极力回避,生怕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打乱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程式。这些做法,与课程改革的精神是相
悖的。
一些老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愿尝试新的教法,
生怕会使学生的成绩降低,这是不对的。教学改革,必然会有一些风险。只要加强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加上教师自己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一种情况,那就是希望一改就出成绩。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也是不对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必然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期望一改就灵的想法是不对的。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成功。这也要求老师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而不是凡事都要过问。学会期待,也是老师必要的品质。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老师不可能代替其来完成,老师只能对学生施加外在的影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这才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许志松.课前预学,让课堂更有效率.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