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松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入门教学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学习化学开端,最主要的是利用兴趣,激发和发展他们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能够顺利地从好奇的“试一试”,过渡到充分运用大脑的“想一想”,从不稳定的“几分钟热度”,顺利过渡到定向追求的“冷思索”,这样的心里过程,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根本。
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我都是严格按照课本的内容及顺序进行着;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一些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学生喜欢化学实验,特别是动手操作实验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二是连续二节课用大致相同的程序、基本等同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为此,在后来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再以课本的内容和顺序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宗旨进行课堂设计,效果良好。下面就以初中化学(义务教育教科书——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七章:广泛应用的酸碱盐,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中“常见的酸”的第一课时为例,叙述我的教学过程。
上课前,教师要把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放置在各小组的实验台上;教师的实验讲台上除放学生实验所需器材外,还要有一些相关的备用器材。在实验室黑板上写出内容:1.实验:观察各种浓酸(颜色、状态、密封以及敞口情况)。2.实验:闻各种浓酸的气味。3.实验:分别将稀、浓硫酸滴在滤纸和蔗糖上,观察现象。4.实验:稀释浓硫酸。
上课(先进教室)后,让学生用15分钟时间看课本并交流(从39页“第二节:常见的酸和碱”到44页“图7—13 浓硫酸的强吸水性和腐蚀性”);当学生看完课本内容后,宣布进实验室,此时,同学们欢呼雀跃,兴奋溢于言表。
在做实验1中,我提醒学生:不要先动手,先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库存的酸都是浓酸?估计浓酸的密度(暂时还不易测量);有一位同学提出问题:“为什么装浓硝酸的瓶子是棕色的,而装其他浓酸的瓶子是无色的?”“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鼓励并回答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因为硝酸见光易分解,所以就用能够避光的棕色瓶子”;然后进行下一步实验:“请同学们的头稍远离浓酸,用手慢慢打开各种浓酸的瓶塞,观察现象。”这时有同学说:“浓盐酸、浓硝酸有白气”,有同学说:“浓盐酸、浓硝酸瓶口冒白烟”,还有的同学说:“不是白气、也不是白烟、是白雾。”……其中,有一位同学解释说:“既不是白气,也不是白烟,我查过资料:是挥发出的氯化氢或硝酸氢分子,溶解于空气中的水分子中,形成酸性微小液滴,应该是白雾。”我马上对该同学的回答予以肯定并宣布:“进行实验2。”话音刚落,就见有三个同学打开瓶塞、伸长脖子,将鼻子凑到浓酸的瓶口附近,我马上阻止,让同学们仔细看课本40页图,并提示:“注意:用手轻轻在瓶口煽动。”实验3,我进行了示范: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硫酸和稀硫酸,滴在滤纸、蔗糖上,观察发生的现象,同学们照着做,同时我又解释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有同学提出:看看浓硝酸、浓醋酸分别与滤纸、蔗糖作用情况,我准许并指导实验。实验4,我带领同学们一步一步地做;并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玻璃棒引流,千万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这时,有同学提出要稀释浓盐酸,我马上同意——学生主动探究,这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并提出问题:是把水倒进浓盐酸中?还是把浓盐酸倒进水中?要求在实验中要与稀释浓硫酸放热情况进行对比,学生顺利地做了,且理解了稀释两种浓酸的不同之处。为了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离实验台较远的地方进行观察,我将一滴水滴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中,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现象?师生共同展开了讨论,得到了结论。最后要求:观察、实验后填表。
填表后进行总结评价,并提出预习下一课时学习的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课前一定要仔细备课,在实验中学生可能提出其他的实验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于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防止错误操作形成习惯;教师要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马上解答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去探索;既不要压抑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探究和质疑意识,又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化学课程之外。
据调查,99%的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方法:课堂上课程内容跌宕起伏、师生情绪生动活泼;它化静为动、具体真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使学生手、脑、五官并用、加深印象。
由于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宗旨,学生喜欢化学实验,这样就只能使化学实验操作多了起来,学生操作的熟练度和正确率大大提高,每个化学实验操作所用的时间,也相对地减少了。
在课后活动时间(2013年3月12日),我进行纸笔小测验,结果比用以前(2010年3月20日)的教学方法,完全正确率提升20多个百分点,错误率下降20个百分点。
操作的熟练度高、纸笔测验得分率高都在次要地位,关键是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产生不随波逐流的意念、有追本溯源的思想,去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初中化学是学生真正学习化学知识的开端,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和化学实验所产生的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一种有趋向性的心里特征。學习没有兴趣,学生就不能用心去学,一旦失去兴趣,将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低效或无效,所以,课堂设计的目标是:保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