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在第一年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很高,随着记忆单词和句子的四会要
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经常看到有的学生在课本中把单词注上拼音或汉语,他们都在为了考试而死背单词。最后,很多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喜欢笔者,真正爱上英语课,一直是笔者这些年来努力的方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诸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对于教师而言,就是怎样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课呢?笔者认为构建“和谐高效英语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一、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为“和谐高效英语课堂”引领
导航
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设计的导航仪,指引着教学过程的方向。(1)精确制订教学目标。在英语新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从课前预设到课堂教学都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真正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不是你要我学习,而是我要学习”。(2)注重达成教学目标。有了精确的教学目标,再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梳理,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尽量做到过渡自然,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一些技能。(3)设立分层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客观把握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学习接受力不强、背诵慢的学生,可以只要求他们背诵重要的单词或句子。
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和谐高效课堂”添砖加瓦
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这是笔者亲历追求的理想境界。(1)精心设计每个活动,把课本中的语言自然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为学生设计他们感兴趣、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2)关注活动目标的真正落实。由于英语老师所教班级多,加上农村小学班级人数多,学生水平差异大的现实,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性格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鼓励他们在完成任务时相互支持和配合,
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于进步大的小组给予奖励。
三、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为“和谐高效课堂”架起桥梁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存在,尝试个性化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为“和谐高效课堂”架桥。
(1)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应尽量淡化分数,体现模糊性和激励性。注重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淡化横向比较,评价时实行等级制,通过发小红花、佩戴五星等方法,尽量淡化分数,名次比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个孩子,多鼓励,多赞赏,多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那些学习差的学生也能抬起头来学习。(2)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不用否定性评语。教师不要吝啬“掌声”,哪怕学生比上次考试多考一分,也要给予真诚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与欣赏。
四、设计“有效”的作业,为“和谐高效课堂”推波助澜
和谐高效的课堂是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产生的,教师要善于借助各种教学媒体营造和谐愉悦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孩子在一节课上达到多个兴奋点,从而让每个孩子都爱上英语课。
(1)教师要充分考虑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合理利用教室里现有的物品、自制的卡片、课文挂图、师生的合照、上网搜教学视频等资源,根据授课的需要设计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感悟、探究与发现学习英语的快乐所在。
(2)利用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扩展课堂狭窄的空间,让学生用心、耳、眼、手去学习,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设计“有效”的作业作为练习,为“和谐高效课堂”锦上添花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完成围绕特定主题的任务活动,
得到切身的体验,形成对每个知识点的整体认识,从而体会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并且搭建好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
设计作业的时候,应立足一个“新”字,设计有创意的练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新的基础上,要抓住一个“趣”字,设计趣味性的练习,使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创新的机会。关注一个“情”字,设计合作性练习,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这种围绕话题设计的练习形式,能引导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环境中主动交流、体验、实践,最终提高学生对英语的驾驭能力,让每个学生爱上英语课。
笔者认为,只要把《义务教育英語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究透,在其指引下,每位英语教师都把学生放在首要的位置,创设“和谐高效”的课堂,学生一定会爱上英语课。
参考文献:
王维芹.浅谈如何使中学生爱上英语课.学周刊,2012(30).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