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多元概念。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本质是发散的非线性思维。
大数据并非现在才出现。中国东汉时期人口已达6千多万,这显然是一个大数据,但不是今天讨论的大数据。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意指一个超大、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报告对大数据的定义为:“大数据技术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构架,用于以很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大数据研究的目的是将数据转化为知识,探索数据的产生机制,进行预测和政策制定。建立在相关关系分析法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通过找出一个关联物并监控它,我们就能预测未来。
互联网大数据会冲击很多传统行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教育属于传统行业,但教育却承担了决定未来的重任,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将我们置身于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不得不重新给教育、给从事教育的我们重新定位。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挑战?现有的知识传授系统和方法已经不能再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知识体系的渊博也不再是吸引学生的有力武器,学生接受知识和更新信息的方式也绝不会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实践过程,终将被互联网+时代吞灭。
如果传统课堂还将存在,那它的价值何在?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学生将会轻而易举地获得他们想要的知识,他们欠缺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习惯,面对庞杂的知识,鱼龙混杂的信息来源,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甄别。所以,传统课堂的价值之一就是教师应当在其课堂上培养和锻炼理性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我们不能再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这样下去终将会败给互联网。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在我们的课堂上设计与教学相关的有质量的话题、课题、演讲、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信息,在传统课堂上尽情发挥,充分思考、充分表达。由此可见,我们不必畏惧互联网,而是要做到有效地将互联网和传统课堂相结合。
传统高中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下,教师备课资源的主要来源是教参和之前的知识积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根本不允许学生有任何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应试教育体制与环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其实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和束缚。就教师而言,最大的失败就是成为知识的传送带和载体,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只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一个网络环境,教师的这种功能就可以随时被取代。这样看来,现在的教育体制改革其实从根本上讲也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冲击的结果,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联网+冲击传统教育体制与模式,身处其中的教师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首先要改变的是教育教学理念,要摒弃以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定要先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世界里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更新自己,才能在未来的教学模式下游刃有余。
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思维的特点与法治社会重证据的特点是相通的。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落实,應当重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历史学课应当重视材料,历史教师的职能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材料。所以,我们要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以下基本技能:解读材料的信息、获取材料的方法、判断材料的价值与真伪、阐述解释历史用词用语的准确性以及表达的逻辑性等。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优势,同时发挥历史教师自身的优势,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大数据中寻找有助于完成教育目标的材料,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材料,原本这任务应该是教师布置,让学生去选择材料、认识材料,然而在应试的大环境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学习历史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思维方法如比较、综合、评价的认知方法;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论结合的基本思维方式,其中包括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这是实体课堂的价值所在,而大多数情况是,我们扼杀了学生的这种能力,往往是我们做比较、我们做总结、我们做评价,之后让学生照抄现成的东西。互联网大数据对教育的最大影响就是云课堂出现,学生如果有更多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有更强烈的学习精神和能力,完全可以在云课堂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惜在应试体制之下,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如果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云课堂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完全可以给学生选择既有助于完成应试教育目标,又可以培养学生能力的好课一起分享。网络大数据时代的最大优势就是时时处处实现分享。期待中国教育的划时代进步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