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萍
鲁洁教授曾说过:“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新课标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这要求我们教师把课堂的主角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样调动全班学生共同参予到这一活动中呢?这不是单一的让学生看看,想一想,说一说这么简单。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对别人意见做出合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中,生发自己的观点,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从事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的教学任务时间不长,只能谈一谈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提示方法和步聚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它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有时需学生在校外参加社会、社区、家庭的调查、研究。例如,六年级《告别贫富奔小康》一课中就出现一份题为“我家今昔小调查”的表格,内容是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媽妈儿时、现在住的房子、用的家具、家用电器。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将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回家问一问,聊一聊,从长辈的叙述中了解不同年代的衣,食,住,行,即真实又有说服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整理,挑选有代表性的东西填入表格内。
有时提前调查的时间比较长,教师要尽早布置任务,还要把细节说清楚。
二、教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一,学生的性格特点不一样,教师要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几个不愿意发言的学生,他们有的是因为胆小,即使站起来说话的声音也非常小,有的是怕说错了惹来别人嘲笑,有的是举手时没被老师提问失去了信心,这样就导致他们上课总是一个旁观的身份参加。这时我们就要用微笑方式示意他们,用赞扬的语言表扬他们,用亲切的目光关怀他们,要让他知道老师是欣赏他们的。让他们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培养学生有不懂就问,有意见就说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敢于提问,也于发表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教师与学生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相互倾听的过程。学生在这种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构建,生成新的意义世界。这种新的意义世界既不是教材所呈现内容的翻版,也不是学生自己固的主观意识,而是具体的对话情境中衍生的一种真实观念。
第二,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很多场景是从生活提取出来的,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即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加深学生对细节生活的观察。在执教六年级《学会拒绝》一课中学生当了小小宣传员,他们用画笔把自已的想法画出来,相互交流,即表现出孩子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他们的才华。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非常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实现学生资源共享,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共同探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都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完成。要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已见,然手由小组长进行整理,汇报。也可以在课前把一些任务交给小组,由组长分配给组员来完成。在此过程教师要跟踪指导,不同的学科合作完成内容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在小组合作时教师要注意到每组学生的参予情况,每一组的结论或是准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个成形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组建的。它需要教师长时间训练,指导学生。学生们才会配合默契,组员们真正义上完成自学习。
四、收集资料,储备知识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要教育学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活动,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例如,在游旅中让学生拍下文明与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在探亲的过程中看看当地的社区的建设设施。业余时间观察当地人们的休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