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蓓蓓
发现式教学法(discovery approach)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先倡导的。该教学法力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学生自行发现并掌握和运用知识或原理。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发现来认识到知识的科学结构的话,那么学生就更加容易的对这些知识进行理解或记忆,并加以合理的运用和迁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众多事实充分证明,这种方法确实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运用并迁移新知识。
下面本文以Module 7 Unit 3 Reading:The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on our lives一课的阅读课教学为例,浅谈该方法在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
1. 创设情境,激起疑问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起疑问,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开始上课,为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就从学生们最喜欢的网络入手。“Do you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 What do you usually use the Internet for?”大家七嘴八舌说了很多网络的用途,学习的氛围就一下子热烈起来,学生们的情绪也很高涨。接着提出问题。
这些问题都来自于文章的细节理解,学生们只要认真的读了课文就都能解决。由易入难,循序渐进,这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才不会被浇灭。
2. 观察发现,合作讨论
布鲁纳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可见,“发现”在学生学习中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一些“发现”的方法,根据这些方法去“发现”议论文的结构。
通过第一部分的尝试,学生已经掌握了获得文章结构的方法。此时,抓住时机运用该方法,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从而得到第二部分的结构。依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每个人的智能组合形式不完全相同, 智能在实践中是可以培养和加强的, 这就肯定了人是有发展潜能的。学生们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团队中所达到的学习效果肯定比单个学习效果要好很多。因此,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其分组方式, 可以采取教師指定和学生自愿两者相结合。通常以三到四人为一组。学生在第一部分方法的指导下,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第二部分的结构。小组成员就学习任务先独立完成, 然后互相之间陈述交流各自的观点。
3. 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及时总结归纳所学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 升华认识, 提高能力。还是以这一课为例,此时,学生已经分别获得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结构,学生们惊奇的发现两部分的结构完全相同。因此,总结得出议论文的结构:
When we read an argument, we must find:
● the specific view
● the argument
● the supporting facts
● conclusion
发现了结构,就可以运用此结构让学生独立写一篇议论文。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一些好的写作方法。
根据以上案例,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探索,发现了议论文的结构以及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将此结构和表达方法得到了运用。因此,发现式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不断创新和探索,将发现式教学模式运用到更多的英语阅读课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