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重量——讲述普通西藏人的故事

2015-10-21 18:50索穷
中国西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拉萨西藏

索穷

在我所认识的成百上千的藏族朋友中,曲尼、次仁曲珍、斋林·旺多和阿觉都是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很简单,却在温馨中透出感人肺腑的热能和力量。

小微企业主曲尼和“朝佛接待户”次仁曲珍

50岁的曲尼是拉萨的小微企业主。2014年是他的企业经营非常成功的一年,公司的研发项目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进入快车道,而他个人则以企业的主打项目——西藏黑玉石雕刻工艺技术获得拉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要说起他的故事,在西藏人看来,也许最简单不过,已经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年大年开头,找个“良辰吉日”,曲尼啦都要带着亲朋好友到神山圣地煨桑焚香,供奉神灵,感恩过去的一年心想事成、逢凶化吉,祈求来年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平安顺利。今年,也不例外。

2015年3月8日凌晨五点,曲尼啦请到家乡的两位僧人,组织两辆越野车,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念青唐古拉山朝圣之旅。

因为是起了个大早,好几个人在暗黑的车厢里睡着了。天蒙蒙亮时,我们一行10人已行驶至当雄县宁中乡。很快,车身一晃,拐上一条陌生的山间土路。经过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仿佛曲尼啦预先通知过一般,从路边房屋的墙头上探出一个人头,朝我们招手。曲尼啦几乎没怎么减速,向对方喊了一句“烧两壶奶茶!两壶奶茶!”我的脑子还在过滤他的康巴方言,对方却明白,点头致意。

随后的时间中,曲尼和他的伙伴们在念青唐古拉山的朝圣台上忙活了两个多钟头,每一项活动都办得有条不紊,绝不会偷工减料。我看到他们先是抬着卡垫请两位喇嘛打坐念经,然后是提取整理放置在十几个纸箱里的东西:包括祭祀山神用的青稞酒、白酒、五谷杂粮、矿泉水、纸质“龙达”、布制经幡、“桑”(柏枝)等。最后,将这些圣物一一按照传统仪轨供奉给山神,特别是将近千米长的五彩经幡从山脚人抬肩扛地运到山尖,绑连,抬升,绷直,扎紧,实在是件考验体力的事儿。但是当功德圆满,大家心满意足、精疲力尽地回到刚开车路过的屋子时,却是一番宾至如归的感觉。

原来,这个地方是当雄县宁中乡堆灵四组,女主人是这里的“朝佛接待户”次仁曲珍,她是三个可爱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帅气男人的妻子。

她和曲尼几年前就认识,就因为她一家背靠着这座圣洁的神山,就因为曲尼每年雷打不动地长途跋涉朝拜山神,她的生活便多了一个内容:为这些虔诚的朝佛信徒提供生活方便。

在宽敞而温暖的大屋里,我们受到亲人般的接待,大家围着火炉品尝香喷喷的奶茶,互相传递风干肉、糌粑、面饼,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次仁曲珍的两个孩子更是天真顽皮,在我的镜头前做着各种可爱的表情,特别是那个六岁的女孩拽我到屋外,抱着一只大肥猫摆出造型让我拍了个够。

时间过得非常快。当大家吃饱喝足、恢复体力,起身告别的时候,曲尼啦和伙伴们把带给孩子们的礼物都拿了出来,有果味饮料、鲜果、油炸面点、饼子等,很自然地堆放在面前的桌子上送给孩子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这应该就叫做“罗萨嘎拉”,藏语“新年份子”之意,一般是家人才能享受的祝福。次仁曲珍的孩子们收到礼物时,没有任何生分和扭捏,给人一种非常亲切而舒服的感觉。“一大家人”在温暖的气氛下继续着余下的话题。

终于到了该出发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庄里最醒目的建筑是高高挂在两根水泥柱上的变压器,看来每户人家都通上了电,这可真不容易。美中不足的是柏油路还没有修到这里,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些许不便。

曲尼啦说:“希望明年油路修到这里,你们出去就方便了。”

没想到次仁曲珍回答说:“希望如此,你们再来这里就更方便了,明年再来,也许路就修好了。”

翻译家斋林·旺多:源于文化自信的自觉行为

也是刚过完年,旺多先生突然打电话找我约图,原来是老人家的新作又要出炉了。

如约而至,在他屋里,我们一边喝茶,一边聊起他的新作。老人告诉我说:西藏过去有个故事,我小时候听过。说在一个曙光初照的日子里,母亲和稚儿坐在院内的廊台上纺线,看到天上飞来一群鸟,孩子对母亲说:妈妈天上有一百只鸟。妈妈抬头看了看了说:孩子,那里没有一百只鸟。儿子问那有多少只鸟呢?母亲便用一个蕴含着代数思想的回答引导孩子得出答案。这说明西藏以前就有代数算式,而且是把它放在故事里传授给后代,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呀。他还说,在西藏,还有很多古老的故事和谚语充满了人生智慧。

也正因此,学者斋林·旺多一刻也没有放下躬耕的节奏:二十年来,他出版的字典、小说、文学翻译作品、翻译工具书,林林总总不下10本。在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今年,他又有一部作品要面世,是两部藏族杰出诗作的英译合集,一部是爱国人士、西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江洛金·索朗杰布70多年撰著的對答体哲理诗《童叟漫叙》,另一部是近代学者协噶林巴·明久伦珠100年前在印度完成的著名叠字长诗《忆拉萨》。

我想人们对江洛金·索朗杰布的生平耳熟能详,而对协噶林巴·明久伦珠未必了解。

协噶林巴·明久伦珠1876年出生在拉堆地方协噶林奴宗(今定日地望)的名门望族之家。他的祖父曾任藏军定日代本,在反击廓尔喀入侵西藏的战斗中战功卓著,获“后世子孙亦可封官袭爵”的封文,被赐予协噶林宗奴宗的庄园和奴隶,成为西藏贵族世家之一。后来家境衰落,使得协林巴·明久伦珠12岁时便离家出走,经考试进入拉萨俗官学校“孜康仲科”学习文书财会专业。据说他由于付不起学费,几乎每天都守在学校门口,捡学生们扔掉的纸片,同时向清洁工要来残墨用于习字。他的学习精神在拉萨传为佳话,第90任甘丹赤巴·巴曲扎闻悉此事,深为感动并慷慨解囊,资助他学费,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师徒关系。

1895年,协噶林巴·明久伦珠担任噶厦管理柴薪的官员。后来被派往阿里宗喀宗任代理宗本及聂拉木宗宗本等职近10年,在任期内尽心尽责,颇受百姓爱戴。特别是他在从政之余,继续拜师深造,扩充知识,所作呈文自然流畅,才华横溢,于1906年被任命为西藏噶厦秘书(噶仲)。

1911年,清廷协统钟颖率四川新军进入拉萨后,城内秩序大乱。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与司伦、噶伦等多人出走印度噶伦堡和大吉岭,明久伦珠也随其同行。三年多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明久伦珠深有感触,在大吉岭他创作了《忆拉萨》、《自叙随笔》和《自叙噶协》等脍炙人口的长诗,从此,奠定了他在西藏文学史上的地位。他运用藏族诗歌创作中著名的叠字连绵修饰的格式,描写细腻生动,比喻精巧优美,一反传统诗歌藻词盈篇、聱牙难懂的旧习,通俗流畅,琅琅上口,一诗读罢,美的情、真的意,令人耳目一新。十三世达赖喇嘛等人对明久伦珠的诗一再推崇,下面摘引几节,以飨读者:

群群鸿雁戏水处,

涛涛波水漾天高。

潺潺清澈吉曲水,

忆拉萨,徐徐水依旁。

菲菲花朵吐芬芳,

欢欢喜喜逛林卡。

声声瑟瑟伴萧离,

忆拉萨,咿咿响箭发。

频频回首望拉萨,

痴痴思念故乡情。

呆呆凝目生遐想,

忆拉萨,句句赞美声。

这首《忆拉萨》藏文抒情长诗,早在1979年就作为藏族优秀文学作品而被选入六所民族院校协编的《历代藏文选》教材,受到藏族学子极大的欢迎。

但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长期以来缺乏信达雅的英文译本,使国外对其了解甚少,引为憾事。旺多老人的努力便弥补了这个遗憾。当然,这又是旺多先生“自揽的苦活”,其间有困惑也有快乐。他说:“江洛金公是一位古文功底非常扎实的老一辈学问家,他的作品中时见艰深的宗教学词汇和典故,这对我实在是个极大的挑战,好在已经做出来了;而协噶林巴·明久伦珠的诗句描写细腻生动,比喻精巧优美,通俗流畅,朗朗上口,读来又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先生的目光凝视着我:“现在是这样,我的译稿已经完成,马上要交到出版社了。今天请你来是要补几张插图。协噶林巴的诗句中有林卡、湖水、鸿雁、竞射响箭等富有历史感和画面感的内容,有些图我已经找好,你翻拍就行,有些请你去拍些现场图,不知可否?”

按照我的理解,对斋林·旺多先生来说,这是一种源于文化自信的自觉行为。所以他虽然已经82岁了,却觉得生活充满了快乐和能量。我能帮他做些事,荣幸。

游动商贩阿觉:宝物流转图

这是拉萨有名的康巴古玩“站市”,人们站在路边完成交易。但是有一个人总是带着凳子,很有范儿地坐在那儿,有时候不卑不亢地接受小辈们的咨询和问候。

他就是阿觉。论岁数,他已经70了;论资历,他从1979年就在这里做生意。

阿觉后来告诉我说古玩市场其实“门槛”很高,因为价无定数、鱼目混杂。特别是西藏古代珍玩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要想成为“识货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办到。

50多年前,十几岁的阿觉跟着他做生意的舅舅往返于藏北安多部落与当雄吉仁季节市场间,倒腾畜产品和珠宝,他便跟着舅舅学着识别古玩。

听到这里时,我看到阿觉手上老佛珠串的装饰物竟然是用古旧的伊拉克蜜枣核穿成的,日久天长,油光温润,微光闪烁,煞是好看。

阿觉感叹说,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藏族人实在是个爱美物爱装饰的民族,玩古董的“不愁找不到饭吃”。

此话何解?30年前,阿觉去藏北剪收羊毛,当时还属于“文革”破四旧、文化荒芜的年代,物资短缺,装饰美化品更是少之又少。他看到当地村庄附近有驻军部队,部队士兵丢弃的垃圾中有穿旧的翻毛大头皮鞋,附近的老百姓就把旧皮鞋鞋帮上穿鞋带用的那种白色的汉阳铝圈一个个仔细剪下来,擦拭得亮晶晶明晃晃,穿在牧区少女的发辫上当做特殊的装饰品,给他的感觉是“一刻都停不下爱美之心”。

正是在这种长期的生产生活、贸易交往和文化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西藏各地的人们形成了各自的特殊爱好,康巴人喜欢九眼石、天铁;安多人偏爱珊瑚、银饰;阿里人喜欢珍珠、蜜蜡,卫藏人喜欢金银噶乌等。而偏居一隅的藏北牧区的人们过去可能更喜欢刀剑、钢枪等,因为当时一方面是辽阔牧区的社会治安并不好,另一方面是一般的牧民由于负担重,生活并不如意,只要条件允许他们一定会备一条长枪,一来护身,二来用于打猎,用动物皮毛和肉食等换取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

经过四十多年的打拼,商人阿觉现在的生活可以用无忧无虑来形容。他告诉我说:“我的孩子们都在拉萨上小学和中学,后来两个上了大学,这本身就很不容易。我和老伴现在跟大儿子住在一起,他是个电工。我女儿2004年大学毕业在那曲地区中学当老师。我的小儿子叫边扎,2005年毕业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在学校时就很争气,入了党,当了学生会民族部部长。他毕业后到山南的单位报到的时候我跟着去了,接待他的领导看到他掏出党员证、学士学位证、本科文凭证、英语等级证等,说小伙子不错,你这么全的成绩单可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拿出来的。他刚开始被分到乡里。有一次,县委统战部长下乡,急着要赶一个上报文件,乡里没有人会,部长问他这个小伙子行不行。他拿出纸笔和电脑,半个小时就把文件弄得清清爽爽。部长一看特别高兴,把我儿子调到县委统战部工作。从此他对工作更加卖力,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是县教育局的主要负责人,现在在自治区党校读硕士学位,当时县里有二十多人报考,只有他考上了。至于老汉我嘛,今年的计划是带着家乡人乘坐火车去日喀则、江孜、萨迦朝佛。现在家乡的牧民生活富裕,有闲暇时间和充裕的资金,可以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就经常让我给他们带路去朝佛。我自己也有点小私心,因为我毕竟是做古玩生意的,对旧东西有感情。日喀则、江孜和萨迦的寺庙里保存着很多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那种浓浓的历史气息,静静地看着就是一种享受。”

“现在我每天到八廓街的商场就是体验那种特殊氛围,赚不赚钱没有多大关系。以前我们古董商还能到农村牧区挨门挨户收点旧货,但现在不行了。过去,穷苦的老百姓为了吃饱穿暖,一斤酥油、一袋糌粑、几件衣服就把身上的珠宝换给你。改革开放以后,农牧民已经有了商品经济意识,开始为购买农具、汽车把家里的古玩古董拿出来变卖。而现在,农牧民的生活大大改善,光为了一点钱卖珠宝、古董的基本没有,反而开始从我们手里收购珠宝。哈哈,珠宝古董也有它回流的时候了。”

阿觉说,拉萨现在的古董市场,北京来的商人进货最多,其次是上海、廣州的商人。

但是要说西藏的老古董为什么突然值钱了呢?阿觉个人认为无非是经济发展了,人们手里的现金多了。钱多了人们就会有比试的欲望。你有钱我也有钱,你有房我也有房,你有车我也有车,没有什么可比。但是我有一件独一无二的西藏珍玩,这个你没有,好了,人们的兴趣就逗起来了,争相来收藏西藏古玩,但是这中间也有很多人是真心喜欢西藏文化,对这些东西有深入持久的研究和品赏,那就是一种享受了。

阿觉记得,七、八十年代的冲赛康就是骡马牛交易市场,还有少量的果品和蔬菜市场,附近的农民卖萝卜、蔓菁和土豆,牧民们会带来皮张、肉油和湖盐出售。康巴人大举进驻拉萨“站市”却是八十年代前后的事情。在冲赛康做生意的商贩还要交点工商管理费和摊位费,而在冲赛康康巴“站市”做生意的,哪怕做了几十年上千万元的,也没有交过任何费用,阿觉说“我非常满足了。”

我问阿觉,“西藏的宝物有没有流转图呢?”对于我的问题,阿觉啦沉思半晌:“如果宝物真有流转图,当是越来越值钱了,就像时间的重量,沉甸甸的,值得持久而耐心地玩味玩味再玩味。”

猜你喜欢
拉萨西藏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天上的西藏
拉萨的天空
神奇瑰丽的西藏
拉萨土豪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Comments on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by Younghee Sheen
去拉萨不能错过的五件事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