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玲 徐晶
摘要:目的:观察和对比对子宫肌瘤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则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两组 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开腹性手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明显更具优势。
关键字:子宫肌瘤;腹腔镜;开腹性手术;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在中年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1]。目前,临床上对该疾病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其中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已获广大临床医师的认可,是子宫肌瘤治疗的首选方案。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渐发展和完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为了对比该手术方案和传统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方案进行治疗,现总结临床效果如下: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组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接诊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的相关诊断[2];②均经B超检查、妇科检查明确诊断;③均选用手术方案进行治疗;④均具有腹腔镜手术适应症;⑤患者均有明确的保留子宫的要求;⑥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②具有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③肿瘤过大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本组80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n=40例)和对照组(n=4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6岁-52岁,平均年龄(37.89±10.44)岁,体质量22 kg/m2-27 kg/m2,平均(24.46±0.71)kg/m2;子宫肌瘤数目:单个24例,16例为多个;研究组患者年龄27岁-51岁,平均年龄(37.53±10.16)岁,体质量22 kg/m2-26 kg/m2,平均(24.05±0.64)kg/m2;子宫肌瘤数目:单个22,多个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提质量及子宫肌瘤数目等一般资料上具有可比性,(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严格按照《妇产科手术学》[3]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进行手术操作,均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并按照规范开腹进入腹腔,在肌瘤突出处将肌层切开,剔除子宫肌瘤,然后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并关闭腹腔
1.2.2 研究组
研究组4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具体包括:均行全身麻醉,保持平卧位,于脐轮下缘作一长度为1.0cm切口,并行气腹针穿刺,将CO2注入建立人工气腹,控制气腹压力为13mmHg左右,并行Troear穿刺,放置零度腹腔镜仔细探讨子宫肌瘤、盆腔脏器等情况。另外在患者下腹部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外1/3处作一长度为1.0cm切口为第二孔,于下腹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外1/3位置作一长度为5.0mm切口为第三孔,实施Trocar穿刺放置手术操作器械,此时将患者头部调低30°,并按照子宫肌瘤的位置、体积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如患者为带蒂电凝蒂部后切断,如果患者为蒂粗者,则采用2-0号薇荞线对患者实施“8”字缝合止血。如果患者没有带蒂子宫肌瘤患者,则应采用催产素注入肌瘤旁的子宫肌层,计量为10单位,并给以患者20单位的缩官素加液体持续静脉滴注,充分利用单极电钩在子宫肌瘤最突出的位置将肌瘤假包膜切开,其长度大约为子宫肌瘤的3/4,切开后采用大抓钳钳夹子宫肌瘤,边牵拉边向一个方向旋转,以使肌瘤于包膜内分离剔除肌瘤,电凝基底部后切断;对于子宫肌瘤体积很大的患者应先采用腹腔镜肌瘤粉碎器粉碎后取,然后再利用2-0号薇荞线对子宫肌瘤腔进行缝合以及对盆腔进行冲洗,并详细检查子宫壁切口是否出现渗血情况,再排除CO2,通过皮内缝合对切口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比较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x±s)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上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依然还没有明确,但相关学者认为该疾病的发病与患者体内雌激素分泌增多有关[3]。部分患者因症状不明显而往往不易发现,而有些患者则常出现腹痛、贫血、腹部包块、经期延长、净量增多等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甚至为出现恶变,从而对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临床上对子宫肌瘤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方案治疗,因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能够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还可以确保患者生殖器官的完整,故获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4]。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开腹性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但因其具有创伤较大、出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及术后恢复慢等缺点,故患者满意度较差。随着近年来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临床试验显示,该手术方案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创伤,有效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疼痛,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且美观性较好,同时能够避免由于腹壁肥厚或者肥胖患者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等意外情況发生,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6]。
综上所述,与传统开腹性手术相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明显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薛辉,任秀英,张立泽等.子宫肌瘤与瘀血体质的相关性调查[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6):485-486.
[2]冷观群,徐芬,魏毅利等.子宫肌瘤患者全子宫切除术后体质变化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34):420-421.
[3]杜鹏.论113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4,33(6):71,73.
[4]宋光辉,张松英,李百加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妊娠结局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5):2816-2819.
[5]张艳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137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0):1795-1796.
[6]李孟慧,冷金花,史精华等.腹腔镜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肌瘤残留、复发及妊娠结局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9):669-673.